一条题为“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建设的通知”的消息很有意思,“进一步做好”是好上做得更好,至少是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工作似推进得很不错。看下去才发觉不全是这么回事了。《通知》称,鉴于实际,省政府已同意调整第二批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项目,第二批36个项目保留习水、水城、玉屏、盘县、正安5个项目(其中习水、水城、玉屏已调整至第一批正在建设),继续实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其余31个取消或调整为垃圾发电及其他资源化项目。
这里还需回溯到2013年9月贵州省政府印发《贵州省推行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的推行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工作目标中有:以日产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为依托,将水泥厂周边30-50公里服务半径内县城、乡镇及沿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至水泥厂进行处置;2015年底前完成全省47个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生活垃圾多元化处理体系,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比例达到30%。在计划实施中采取“两步走,一评估”的推广模式,对纳入试点的47个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设施,分两批建设。2014年底前,完成第一批10个项目(后调整为11个)建设。第一批项目建成投运后,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风险及有关技术指标进行全面评估。2015年底前,完成第二批37个项目(后调整为36个)建设。现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从47个一下子大裁员到了16个,大数即“炒”掉了2∕3。这一年半的变化可谓大、真大。
现在回头看,早在2014年4月,从省“关于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第一批11个试点项目进展情况的通报”中就有反映。通报称,由于种种原因,11个试点项目除贵定海螺项目(示范项目)建成投运和遵义海螺、贵阳清镇海螺、遵义三岔拉法基项目开工建设外,其余7个项目还处于前期工作阶段,建设进度严重滞后。何谓“种种”,通报一筐装入封盖,不知是什么。不过,在通报中还是指出了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地方和企业对项目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部分地方政府及企业在处置方案或技术路线上举棋不定,严重影响工作进度。
半年后,不少“棋子”从“举”直接变成了“弃”。从“关于贵州省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第一批试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的通报”反映出开始调整建设方案,通报称,7月30日,省政府召开了城镇生活垃圾处置有关问题的专题会议,会议议定: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和垃圾发电处置技术。此时也正是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工作的意见》之后两个月。此《意见》将水泥工业列在三大重点领域之首。之后,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调整”重新选择一发不可收拾。先是2014年9月,省环保厅报请省政府批准同意,大方、凯里项目调整为垃圾发电,六盘水瑞安项目调整为水城海螺项目。到了2015年4月省环保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建设的通知,则明确原47个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中的31个调整为垃圾发电及其他资源化项目。
这一过山车式的变化值得工业主管部门深思。在工信部下发的2015年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工作要点中第二项工作是加强转型发展宏观指导,推动行业向中高端迈进。其中有推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及产业废弃物的成套技术。推广利用的载体就是项目,没有项目何来推广利用。贵州省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调整掉2∕3一事应该作为一个案例,展开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有了措施才能推动水泥行业向中高端迈进。对曾经列入过计划的当事水泥企业和还在计划内水泥企业来说,也应该分析一下,在转型中为什么遭遇到“滑铁卢”,自身工作有没有不到位的地方。在省环保厅的几次情况通报中,对部分水泥企业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缓慢很不满意,多次被省环保厅约谈。如果项目迟迟停留在前期阶段,当地政府不着急才怪!
水泥行业转型的路确实不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