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从地域看,吉林省地处东北三省的中部,东邻朝鲜、南接辽宁、西连内蒙古、北靠黑龙江。吉林基本不临海、与周边省份的交界线不冗长,市场相对更加封闭,也催生了吉林省相对更加稳定的市场格局。此外,吉林与朝鲜接壤,朝鲜百废待举,促进了吉林与朝鲜之间的贸易往来。此外,在价格和市场合适的时候,朝鲜还能作为出口的跳板。
从气候看,吉林秉承了东北三省的气候状况--11-3月是冬季,气温往往达到零度以下。延伸到水泥板块,在这大约5个月的时间内,无论是工程施工还是水泥生产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期间,东北特别是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会选择把水泥用“冬储价”销售给经销商,以保证来年的销售量;而经销商在第二年3-4月旺季来临之时抛售,赚取价差。以往,正常的旺季销售价格与冬储价的价差能达到100元/吨左右,而近几年来随着企业之间协同的逐步建立,价差也被缩小到50元/吨。
从政策面看,2009年国务院探讨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东北三省的基础设施建设。5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强调必须加快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但是,东北当地一些重点项目在实际实施推进过程中,工程进度并不让人满意。
且看2011年的运行情况:从整体财务数据上看,2011年吉林水泥行业销售收入449.41亿元,同比增长51.90%,增幅为全国第三,仅次于江西与安徽省。水泥销售毛利率在17.06%。据了解,这些业绩主要得益于2011年协同的顺利开展和上半年需求的稳步释放。但是,吉林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在9.48次,居于全国倒数水平;从数据上看,当地的赊销情况可能还是较为严重。
从供需关系上看,2011年,吉林的整体水泥产能大约在5500万吨,而水泥需求量大约在4100万吨,产能过剩在30%以上。但是,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吉林的产能过剩情况并不算非常严重;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吉林的人均熟料消费量依旧处于全国相对较低的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水泥网[Page]
从价格上看,2011年-2012年上半年是一个从价格低谷直接步入价格高地之后缓缓回落的一个过程。
数据来源:中国水泥网
从2011年情况上看,吉林属于产能过剩程度较轻、价格水平相对较高、协同能力较强的省份。
2012年,吉林的良好市场一定程度得以维持,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优势。
二、优势一:几乎不存在新增产能
2011年,东北三省的新增产能相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增幅而言微不足道。就吉林而言,2011年并没有新增产能。
据悉,2012年吉林的新增产能也比较少,主要是山水水泥在通化白山市投产的140万吨的粉磨站和冀东水泥在永吉新建的4000t/d生产线,已于6月中旬投产。业内人士称,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吉林都不会有新增产能。并且,目前的市场也不利于新建。相关人士表示,目前的市场情况前途并不明朗,部分大型的企业都放慢了扩张的步伐,特别是在吉林和黑龙江这两个格局相对简单的区域。据悉,部分大型企业在等待将于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再确立明年的行动方向。
新建减少,兼并在吉林来说也不合时宜。一方面,经过了2011年一整年东北三省的利润盆满钵盈,企业自身的资金储备还没有达到需要抛售企业的地步;另一方面,吉林地区还值得并且有可能收购的小型带窑水泥企业并不多见了,相对活跃的是粉磨站类型的企业。
三、优势二:大型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强
东北三省的熟料和水泥生产成本与其他省份相比相对较高,特别是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以吉林为例分析,高生产成本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一是,吉林地处高寒地区,气温偏低、热量发散较快,使得生产的热耗相对较高。二是,无论是亚泰水泥还是北方水泥中的老企业众多,相对人力成本较高、负担较重。三是,吉林窑线的冬季停窑时间长达5个月左右,这段时间的固定成本摊销到全年也会相应增加企业经营成本。
不仅如此,与大型企业相比,小型生产线不具备规模优势,生产成本相对更高。熟料生产的高成本造就了吉林省拥有相对较少的小型窑线和众多的粉磨企业。此外,大型企业在熟料生产上的成本优势也造就了大型企业对市场的控制权。有笑谈称,在2011年市场鼎盛的时候,为了提高销售利润,无论是小型水泥企业还是粉磨站都向大型企业争相购买熟料,大型企业的熟料库位非常吃紧。在无奈之时,大型企业甚至与粉磨站商议能不能直接售之于水泥。这虽是笑谈,却侧面反映了大型窑线在吉林当地的重要地位。
当然,与黑龙江相比,吉林地区的生产成本依旧较低:这部分取决于吉林熟料的相对易磨性。与黑龙江相比,吉林地区的熟料粉磨所需电耗大约可节省0.5-2.6kWh/t。
总而言之,几乎不存在大产能和大企业对市场强大的控制力是吉林维持高价的基础。但所谓“花香自有蜂来采”,吉林的高价、厚利也吸引了外来的“蜜蜂”。[Page]
数据来源:罗帆,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
四、忧患:与粉磨站、外来水泥的博弈
2010年,是东北三省水泥“沦陷”之年。据内部人士描述,这是企业之间相互恶性竞争酿成的苦果。2010年,吉林长春P.O42.5水泥价格在2009-2010年冬储时跌至340元/吨,而后在旺季依旧保持在这个水平直到年末,直到2010-2011年冬储时再次滑落至310元/吨。而2011年,这个价格在5月份即被彻底改写,P.O42.5阶梯形飙升至460元/吨,价格增幅在100元/吨以上。2012年年初,长春的冬储价格保持在350-360元/吨,同比上涨40-50元/吨。可以说,2011年长春水泥价格经历了一个跳跃式的激增,这得益于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
2012年,受到需求疲软的冲击,协同变得更为微妙。东北三省中,辽宁省因为市场环境更为复杂, 2011-2012年冬储时期停窑检修时间相比吉林延长了一个月,达到了3-4个月。相对而言,吉林在春节和6月这两个时间段共计停窑3个月。在此笔者强调,一般吉林的水泥需求旺季是4-11月份,而今年的6月旺季停窑是相对比较罕见的。目前,据企业透露,截止8月底,吉林大企业依旧有大约60%的产能在停窑之中。吉林亚泰相关人士表示,亚泰水泥整体库位较高,达到了300万吨。某业内人士曾经笑称,吉林目前的库位状况,即使所有生产线都停窑到年底,市场供给也不会断裂。
截止8月底,长春地区水泥企业的水泥报价是:P.O42.5市场价在520元/吨,P.C32.5市场价在440元/吨;而熟料出厂价在410元/吨。然而,从中国水泥网自己的询价部门了解到的情况是,长春地区P.O42.5的散装出厂报价只在450-460元/吨,基本处于去年的高位。从亚泰水泥了解到的信息,出于对市场价格的保护,大型企业咬紧高价不放;而小型粉磨站为了在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生存,选择低价贩卖;大型企业与小型粉磨企业的水泥市场价格能达到50-60元/吨的价差。如此这番的话,小型粉磨企业在旺季来临之后的涨价幅度只在40-50元/吨。
从协同的稳固性来看,吉林地区的协同主要在于大型企业之间的默契。吉林地区以亚泰水泥和北方水泥为主,其余2500t/d与1000t/d的生产线一共只有4条左右。虽然北方水泥是由收购企业组建而成,协调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对战略大方向不会有影响。北方水泥遵守中国建材整体对协同的战略拥护,在东北地区也采取对协同的绝对维护和自律;而亚泰水泥的主战场就在东北三省,拉低水泥价格无疑等于自掘坟墓,所以亚泰水泥对于市场价格也采取积极的协同态度。
相比之下,对协同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其他两个方面:吉林当地的小粉磨站和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外来水泥的强势低价战略。[Page]
据相关人士透露,大型企业占据吉林省36-40%的产能,但实际销量却只能占到总销量的30%以下;而小粉磨站却是甚嚣尘上,凭借价格优势销量日益扩张。特别是吉林和辽宁交界的通化、四平等地区,小型水泥企业、粉磨站的产能是大型企业的一倍以上。
与当地的小粉磨站相比,外来水泥更是来势汹汹。进入吉林南部的水泥主要来自于辽阳千山(属于山水水泥)和沈阳、辽阳其他的一些水泥企业;相比而言,辽阳千山更具有地理优势和下游优势。据悉,辽阳千山的熟料出厂价在280-320元/吨,公路运费在120-130元/吨。并且,山水集团在吉林南部通化白山市计划新建4000t/d的熟料生产线和400万吨的粉磨站,目前80万吨的粉磨产能已经具备。这样,山水水泥在吉林拥有了一个粉磨基地,能够帮助辽阳山水的熟料更好地进入吉林;山水水泥对吉林南部、乃至长春市、吉林市等主要水泥消费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将会逐步提高。此外,河北、内蒙古等区域的熟料、水泥也通过铁路和公路运输到吉林销售。
面对小型粉磨站和外来水泥对市场的抢夺,吉林本土企业采取的策略是:提高熟料的销售价格,并且把水泥价格控制在一个有利的范围之内。一方面,提高熟料价格能够迫使粉磨站的成本增加,进一步稳定水泥价格,使得大型水泥企业能够占据利润的大头。另一方面,把水泥价格控制在一个有利的范围之内也能适当地阻止外来水泥的进入。举例说明,如果吉林当地的水泥销售价格过高,外来水泥有利可图,就会加大进入量;而价格过低,又会损害当地企业的利润。“如果外来的水泥出厂价加上运费到本地是400元/吨,那我们就定价在390元/吨,比它低10块钱,让它无利可图。”某企业人士形象地描述了本土企业对于外来水泥的销售战略。
五、未来:2011价格走高,2012-2013年急转回落
与2011年的“前低后高”走势相比,2012年吉林地区的水泥价格是呈现“前高后平”。这个“平”,主要体现的是大型水泥企业的价格,而非小型粉磨站的价格。
据业内人士描述,吉林今年旺季的水泥需求相比去年同期的降幅在30-40%,而大型企业的水泥销量降幅也在2-3成。吉林相对市场较好的区域是在长春,亮点主要集中在两纵两横市区高架桥等基础设施建设上。2012年吉林省水泥的需求急转直下,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2011年新开工项目的枯竭。2011年四季度,受到宏观经济萎缩的制约,东北的水泥需求下滑,而价格未出现松动。据业内人士称,受到政治方面因素的影响,大规模的重点项目和建设赶工在2011年完成,造成2012年的续建项目急剧萎缩。
二是资金问题导致的现有在建工程周期拉长、进度变缓:从一个生动的数字可以反映出--2012年建筑商向开发商的垫资款由原来的3-4成增长到6-8成,并且实际支付情况堪忧。“差钱”的建设商遭遇“更差钱”的开发商,最后的结果就是房屋的建设进度一缓再缓。
其三,今年吉林包括整个东北的雨水偏多、气温较低,也促使水泥需求在3月和6-8月没能大规模复苏。3月,吉林的气温相比往年要低4-6度;原本3月底4月初需求能够走上正轨的时间被推迟。而6-8月份的连连雨日,也使得吉林大部分地区的需求受到严重的影响。从相关新闻中可以看出,6月上旬,吉林省和长春市的降雨量都达到了5年以来的峰值,增幅分别在86%和145%。
此外,外界对后市的看空也促使经销商提前抛售水泥。以往,经销商在冬储时期囤积水泥,而在旺季真正到达之时才开始大规模的销售以赚取差价;今年经销商在无法判断旺季是否能够真正来临的档口上选择了保守的提前抛售,以降低风险。这也使得市场上的水泥流通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破坏了原有的供需关系。
东北地区的水泥需求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就接近枯竭。从目前看来,今年下半年的市场无论是价格还是需求都不会有太大的起色。
遥观明年,受到2012年新开工项目枯竭的制约,2013年的市场状况可能会更加疲软。届时,政策面走向和资金面走向将成为东北三省是否还能回归顶峰的结点。一旦资金面得到解决,凭借东北地区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企业协同意愿,回归高价还是可以企及的。但价格一旦再次走高,外来水泥的进入又会加剧,其他大型企业例如山水水泥在吉林省的新建并购也将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