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江色连天。在长江铜陵段海螺水泥公司码头边,船只往来穿梭。铜陵海螺近年投入2000余万元对码头进行环保改造,所有皮带廊道全封闭运输,37台收尘器高效运转,废弃物和垃圾全部运回公司无害化处理,实现“零残留”。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雨污集中处理系统、码头岸电系统等,将环保生态建设延伸到码头运作的每一道工序。目前,海螺集团下属30多座码头项目均实现“污水不入江、港区无扬尘、垃圾全回收、沿岸添新绿”。
从灰色制造到绿色智造,海螺集团的绿色转型,正由点到面,深刻重塑这家建材巨头。在铜陵海螺下游100多公里,马鞍山海螺2019年开始在码头对应的江堤段临水面建设生态防护林,背水面建设景观林,总绿化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成为沿江生态风貌的窗口。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守护蓝天,必须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控制PM2.5,减少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海螺集团在芜湖白马山水泥厂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创业内二氧化碳转化利用之先河。在此基础上,建成年产3000吨干冰项目,自主开辟了一条利用企业副产品的新途径,在绿色生产的同时,实现变废为宝。
加快水泥主业绿色转型的同时,海螺积极延伸绿色产业链,将目光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家居等产业领域。海螺新能源公司积极开辟清洁能源发展新赛道,目前已建成光伏电站近百座,每年可输送绿电4亿度,节约标煤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3.1万吨。
除了充当工厂的“叶绿体”外,风力发电也是海螺新能源“搬运大自然能量”的重要方式。在甘肃平凉,一期50MW风电项目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设。项目拟建设10台单机容量5MW的风力发电机组,是海螺首个对外新建风电项目,预计年内建成投产,每年可提供9000多万度绿电,每年可节约标煤近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8万吨。
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在提质增效、节能减排上能够形成叠加效应。海螺集团将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生产、管理和运营的全过程,研发实施露天矿区无人驾驶技术,在国内率先打造数字化绿色矿山,采用“开采—生产—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不仅使资源分级利用、优质优用、综合利用,而且做到安全生产设施、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管理。生产过程中遵循“边开采、边治理、边复垦”原则,实现植被恢复与矿山开采同步,资源利用率和矿区可绿化面积绿化覆盖率达到两个百分百。
数字化、智能化是影响水泥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要素。为此,中国水泥网将于2023年11月29日,在杭州举办以“数据驱动决策 智能引领未来”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水泥智能化高峰论坛”,诚邀行业专家学者及相关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和推动水泥行业的智能化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