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1年,对于水泥行业来说是近十年来最为复杂的一年。虽然当前水泥价格依然处于历史高位,但对于未来,大多数人已经很难再做出乐观的判断,谨慎成为主旋律。
大规模产能置换项目落地、跨区域销售体系健全、成本居高不下、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丛生,无疑给不少水泥企业带来挑战。
面对接下来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水泥企业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行业龙头还是区域强企,再或者是单体企业都非常看重的产品质量无疑是竞争力重要组成因素,但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同质化产品间的质量差异愈发不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笔者认为,水泥行业做强主业的内涵已经从偏向对于内部品控、生产成本的重视过渡到涵盖上下游资源聚合能力和碳资产管理等全方面的企业运营能力。
从立足产地到放眼千里之外
无论是否承认,过去水泥“短腿”属性正在被弱化,伴随着“公转铁”政策的落地和水运条件的改善带来的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区域市场间不平衡性的固化,过去只是个别企业“特权”的长距离运输门槛正在降低,日益普遍化。水泥企业的市场定位也开始从生产地周边200公里左右大幅扩大,甚至可以说放眼千里之外都不为过。
近日,位于浙江台州头门港区的一500万吨水泥中转配制站项目成功招租,竞得人为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据悉,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为该地区开放引进第一条稳定的进出口航线。
此前,红狮已于2020年中与浙江省海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配套红狮印尼水泥基地的码头项目也正在稳步推进中。
不仅红狮,包括鱼峰水泥、辽宁大鹰等区域强企正在通过海运跳出原有的市场范围,开拓更远的市场。鱼峰水泥在加入北港集团后借助其多重运输优势抢滩“出海”,大力开拓大湾区和海南市场,并且将市场触角伸至长三角。辽宁大鹰则通过海运将产品运往华东多省,经够两年左右的试探,目前已经日趋稳定和成熟。
除了海运,“公转铁”政策在各地的落地也助力贵州、内蒙等长期受困于产能过剩、需求不振地区的企业寻找新的市场机遇。未来,随着《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落地,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热点市场必将成为外来企业重点目标,当地企业如何应对外来挑战至关重要。
中转库桥头堡意义增强
显然,只有长途销售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这其中还牵扯到运输方式和最为关键的目的地接收条件。不同于本地销售,长距离意味着更长的运输时间,如何把握生产地与市场间的运输时间至关重要,特别是当前海运和水运运力紧张,运输价格高企的情况下。环保政策持续收紧下,新建粉磨站可能性变得渺茫,目标市场现有中转库的战略重要性陡然上升,资源也日趋稀缺。
对于市场内现有的参与者,掌握中转库码头意味着巩固市场地位。以珠三角为例,两广龙头华润水泥在“两点一线”的战略之初就已经看到了中转码头的重要性。
截至2020年底,华润水泥在西江流域年运输能力约3,630万吨,掌控35个中转库,年中转能力约3,430万吨,这显然是刚刚进入两广市场的企业不能匹敌的。
对于新进入的竞争者,能否掌握中转库这一桥头堡,是扎根目标市场的关键,是向终端展示产品品质和保供能力的重要因素。足够的中转库能力可以让水泥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更加游刃有余,在同业竞争中更具有优势。
打通产业链提高终端市场话语权
与同行业合作扩大水泥、熟料贸易规模;与商用车龙头搭建物流、供应链平台;参股中建西部建设,加码混凝土板块。海螺水泥近年正在完善和升级自身的销售体系,跳出过去单一的水泥生产者定位。
这一系列措施显然令其在接下来市场需求波动下行中更具有竞争力,特别是参股中建西部建设,在补上自身混凝土板块的同时,也有利于稳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份额,抵抗市场波动的能力更强。
除了海螺水泥,红狮水泥等一众龙头水泥集团也在近年与建筑施工集团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2021年底,中国建筑集团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与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就水泥、骨料、混凝土及周边产品集中采购和重点工程项目合作等领域开展多方位深层次交流与合作。
碳交易考验企业成本控制能力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水泥行业即将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也是不容忽视的挑战。在这一情况下,各地水泥企业所面临的碳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免费配额也呈现减少的趋势。
刚刚公布的《广东省2021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就显示,水泥企业所获得的免费碳配额明显减少,以一个配备了一条5000t/d熟料生产线,年产200万吨的生产基地为例。免费碳配额上限从172.06万吨下调为155.60万吨,减少了16.46万吨。以当前的交易价格,价值近千万元。
近日,苏州一企业因未按时足额清缴2019-2020年度碳排放配额被处罚。在《证券日报》的报道中,有行业人士表示,随着建材、有色等其他重点排放行业逐步纳入碳交易市场,企业未履约的情况将更加突出。水泥企业能否进行有效的碳资产管理对于企业生产成本和稳定生产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