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承载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奠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过去的几十年,国内水泥工业发展经历了从立窑工艺到新型干法工艺的转变,我国水泥工业也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从落后到引领的转变,水泥也成为我国基础工业领域最具世界竞争力的行业。
古语有云,时势造英雄,在水泥行业高速发展的浪潮下,业内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开拓者;当然,英雄亦造时势,顺应时代发展而生的水泥人也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对行业、企业发展的无比热爱,改变了我国水泥行业发展进程,加速了水泥行业的转型发展。
近期,中国水泥网将以第三方视角,回顾那些为我国水泥行业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行业风云人物,今天带来的是中联水泥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崔星太。
2021年12月31日,中国建材集团官网发布消息,经集团研究决定,崔星太不再担任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党委委员职务;卸任中联水泥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职。
1999年3月,崔星太离开工作了15年的鲁南水泥厂,来到中国新型建材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的前身)工作,参与拓展水泥业务。同年6月28日,中新集团以承债式兼并获得的鲁南水泥厂资产,注册成立了中国联合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后又更名为“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自此,他陪伴着这个刚成立的水泥企业,开启了22年浩浩荡荡的征程,并在中国水泥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少传奇。
中联水泥的成立与发展,踩着时代的鼓点、承担着历史的使命,不仅拉开了中国水泥“淘汰落后、技术升级”的大幕,也是业界兼并重组的成功代表,更成为了新时代水泥行业的“形象大使”。无论是在技术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方面,它都一马当先,义无反顾,为中国建材集团转型升级、中国水泥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示范引领性的贡献。可以说,在中国水泥的发展史上,一定少不了中联水泥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中联水泥的发展历程:
“重组为主 新建为辅” 做大做强水泥产业
1999年至今,崔星太先后担任了中联水泥总工程师、副董事长、党委书记董事长。在崔星太担任中联水泥董事长期间,始终倡导中联水泥作为行业整合者和引领者的身份,坚持采取以兼并重组等低成本扩张为主,技术改造、投资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为辅的发展模式。通过组织实施集中采购、营销整合、财务统一、技术协同,积极推进资源整合与集中。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下,中联水泥迅速成为我国大型水泥企业。
22年来,中联水泥一直贯彻“重组为主 新建为辅 ”的战略发展模式,通过联合、重组、收购、建设做大做强水泥产业。资料显示,经过二十余年发展,中联水泥从一家年产能130万吨的水泥企业发展成为拥有水泥年产能超亿吨的大型水泥集团,市场分布从山东向外拓展,如今已遍布山东、河南、安徽、河北、江苏、山西、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
具体来看:
成立之初,中联水泥仅有鲁南水泥厂一家企业,产能规模130万吨。之后,南阳航天、江苏巨龙、安阳海工、淮海水泥、邢台鑫磊、山东安厦等先后加入,逐渐壮大了中联水泥的规模。2006年,中国建材股份上市,作为其核心业务板块之一的中联水泥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机。在中国建材集团的全力支持下,中国联合水泥充分利用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全面落实集团“大水泥、区域化”发展战略,2006年至2009年,先后成功联合重组徐州海螺、泰山水泥、德州大坝等20余家企业,产能规模迅速扩张。在此基础上,中国联合水泥忠实践行中国建材集团“打造核心利润区”的发展战略,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推进核心利润区内联合重组的步伐。
2010年至2015年,先后重组锡林浩特金河、同达建材、安徽珍珠、山东丰元、包头同达乌拉山、新野新航、重庆金江、太原狮头、大宇水泥等40余家水泥企业,进一步提升了核心利润区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2016年以来,主要对现有水泥业务进行存量盘整,巩固和完善核心利润区建设,2017年成功重组烟台三菱水泥,2018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重组河北金强水泥,2019年为进一步优化区域产能配置,重组亳州正鑫水泥,2021年与河南投资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河南中联同力材料有限公司,使河南市场的集中度CR3由之前的53%提升到现在的60%。
如今,中联水泥与南方水泥、西南水泥、中材水泥共同并入天山水泥。
与此同时,中国联合水泥充分利用已联合重组企业的资源、技术、管理与人才优势,通过改造、新建水泥熟料、粉磨生产线,不断完善市场和产业布局。中国联合水泥在发展国内水泥业务的同时,也在尝试走出国门,积极开拓国外水泥业务,投身“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在蒙古国建设投产一条年产100万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
中国建材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曾表示,中联水泥从创立之初一穷二白做起,采取“重组为主、新建为辅”的战略模式,不但使得自身迅速壮大规模,最短时间内形成规模效益,而且开创了中国建材集团联合重组的先河,为提炼、升华中国建材行业重组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水泥“+”业务:新利润增长点形成
中国联合水泥自2010年起全面推进“水泥+”业务以来,商品混凝土、骨料等业务规模逐渐扩大,销售收入、利润贡献迅速攀升。“水泥+实实在在地拓宽了中国联合水泥发展之路,水泥、商混、骨料三足鼎立,新的利润增长点已经基本形成”崔星太曾表示。
混凝土业务:中国联合水泥以在核心利润区内快速做大做优商混业务为原则,在2011年联合重组青岛荣昌和北京新航的基础上,2012年联合重组了南京三龙建材、枣庄永兴商混、曲阜恒泰商混、济宁华能商混等194家商混企业;2013年联合重组了邢台京源永顺混凝土、徐州永铸混凝土、徐州九天建材、临沂鼎程混凝土、泗水佳诚建材、江苏铸本、登封宏基混凝土等61家商混企业;2014年适度放缓了商混企业重组的力度。2011——2015年先后累计重组商混企业200余家。2016年以来,主要对现有商品混凝土业务进行管理整合和区域战略完善,2016年成功重组江苏双龙集团,同时新建投产南京中联商混年产300万方商品混凝土生产线。目前,中联水泥商品混凝土年产能2.03亿立方米。
骨料业务:从2011年开始,先后建设投产鲁南中联、南京中联、安阳中联、邢台中联、泰安中联、乌兰中联等骨料生产线,骨料年产能达1亿吨。
整体来看中联水泥在中国建材的战略指引下,通过在水泥及商品混凝土行业开展大规模联合重组,积极践行“水泥+”业务发展模式,不仅使中国联合水泥快速成长壮大,形成了“水泥、商混和骨料”三大核心业务,更有力推动了中国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数据显示,目前,中联水泥水泥年产能超1亿吨,商品混凝土年产能2.03亿立方米,骨料年产能达1亿吨。
此外,崔星太曾在中联水泥2021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会议上表示,22年来,中联水泥三大主营业务产能增长 320 倍,资产增长 150 倍,年销售收入增长 242 倍,累计销售水泥熟料、商混、骨料近 20 亿吨,累计实现利润 330 亿元,年均投资回报率 26.5% 。
绿色智能与无限可能
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中联水泥成立以来,不仅承载了中国建材集团发展水泥业务的使命,更承载着我们国家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使命。在改革与发展的许多关键节点,比如在淘汰落后产能、环保改造、节能减排、绿色工厂建设、智能制造等,中联水泥都首当其冲,在行业大舞台上始终以引领者的身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周育先指出,中国联合水泥是中国建材集团水泥业务的摇篮,是水泥板块的长子,在22年的成长历程中,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中国联合水泥都能挺身而出,为中国建材水泥业务的发展出经验、出管理、出效益、出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淘汰落后产能:中国联合水泥不仅带头联合重组,还在重组的过程中率先减产,主动关停了一些生产线,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除了率先爆破拆除了枣庄的9条立窑生产线,还关停了山西朔州等地的部分落后生产线,先后淘汰落后产能1000万吨。尤其是“中国水泥第一爆”(9条机立窑水泥生产线爆破拆除)不仅拉开了枣庄水泥行业淘汰落后生产线的序幕,更是我国水泥工业先进工艺淘汰落后工艺的重要分水岭。
如今,产能置换作为水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手段,成为大多数想要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的首选。中联水泥紧随行业步伐,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迭代升级生产线,提高市场竞争力。据了解,2021年,中联水泥落实了8个项目产能置换指标。
绿色与智能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两大主旋律。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中联水泥与时俱进,在绿色转型和智能发展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包括积极开展余热回收循环利用、研发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制订蓝天行动计划,智能工厂建设等,不遗余力地推动着中国水泥行业向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近年来,中国联合水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中联水泥在做“水泥+”产业链延伸的综合一体化发展模式,保证“一体化”链条上全程绿色,从产业链的起点到终点都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推进绿色制造、绿色管理,将绿色发展融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项目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垃圾、危废、污泥、污染土等资源综合利用,站在环保节能、推动绿色发展的高度实现水泥业务的创新发展、持续发展。
此外,中联水泥积极发展光伏发电和储能电站项目合作,完成了与浚鑫科技公司19MW光伏发电项目合作以及徐州中联10MW储能电站项目的合作,为实现“零购电”开辟新途径。与中广核合作,加强碳资产管理能力建设,为碳资产管理、交易进行了积极探索。2018年,中联水泥完成了《中国联合水泥蓝天行动计划》的编制与发布,确定了三年环境治理行动纲领,减少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深入开展绿色矿山和生态文明工厂建设。进入2021年,中联水泥响应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的号召,率先推动水泥行业碳减排,建设CO2捕集提纯示范项目,实现建材行业的低碳化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联水泥企业不少水泥厂纳入绿色工厂名单;许多矿山被评为绿色矿山,水泥窑协同处置也承担起城市“净化器”的作用。青州中联建设的二氧化碳捕集提纯项目成为中国建材集团第一个二氧化碳捕集项目。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数字转型是引领未来建材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崔星太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示。在多年的实践和运行中,中联水泥不断完善和提高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在水泥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创新性地突破。
2015年,泰安中联的智能化生产线,作为水泥行业唯一一个上榜项目进入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成为世界水泥行业智能制造的先行者。据崔星太介绍,通过不断研究、论证,泰安中联实现了数字化矿山、建立矿山资源三维模型、采用在线分析、GPS调度等的管控一体化系统,实现均化开采、合理搭配,达到石灰石氧化钙标准偏差<1。
此外,复制粉磨站“无人值守”模式,深度发展“两化”融合,全面推广《水泥粉磨系统无人值守工作方案》,在响水中联等10家水泥粉磨企业无人值守系统应用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提高企业现场管理智能化水平,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在登封中联和蚌埠中联积极开展智能机器人袋装水泥装车试点,为智能工厂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
回首中联水泥22年来走过的历程,它都无旁贷地承担和完成了这个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其发展历程可谓中国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联水泥等一批先进企业的的影响下,我国水泥行业走上了从“灰色制造”到“绿色智能”完美转型的道路。现如今,水泥建材行业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绿色发展、制造强国的时代意义,向中国乃至世界提交一份中国绿色“智”造的范本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