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根据严守空间红线、总量红线、准入红线“三条铁线”的要求,启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地区的战略环评。一位环保部官员透露,预计到2017年底可以完成《三大地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成果报告》,以指导未来10到15年的区域发展。
10月27日,环保部启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地区的战略环评。
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强调,环保部根据严守空间红线、总量红线、准入红线“三条铁线”的要求,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区域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工作要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挥源头预防的作用,为经济绿色化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潘岳指出,这三大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也是环境矛盾最凸显,公众环保需求最强的地区,是经济和环境双转型最迫切的地区,理应成为新常态下破解经济与环境两难的改革示范区。
何为战略环评
“在国外,项目环评以外的对规划、政策和战略的环评统称为战略环评。”环保部的一位官员对记者介绍,战略环评主要是为了弥补项目环评的不足而出现的。
公开资料显示,项目环评自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并实施以来,在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不足也日益明显:建设项目处于整个决策链(战略-政策-规划-计划-项目)的末端,因此项目环评只能做修补性的努力;对单个项目的认可或否决,并不能影响最初的决策和布局。而环境问题在人们着手制定政策、规划和计划时就已经潜在地产生了。
不过,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对战略环评做出明确规定。根据《环评法》,环评分为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两类。其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第二条明确了规划环评的范围,主要包括部分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
具体而言,“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显然,我们现在开展的战略环评并不是《环评法》中的规划环评。因为它不是针对一个具体总体规划或者专项规划的环评,而是针对一个区域未来开发战略的环评,本质上对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项目,其研究结果可以指导这个区域的具体规划或者政策。“前述环保部官员分析。
三大地区尚未跨越”环境拐点“
记者获悉,之所以选择三大地区开展战略环评,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和资源环境压力都很大。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任崔书红公开表示,作为我国区域发展水平最高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近些年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过度开发严重,目前区域环境已处于全面危机阶段。
公开资料显示,三大地区总面积60.6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6.3%;总人口3.77亿,占全国的27.5%;GDP26.3万亿,占全国的41.3%;进出口总额占全国70%以上。
这是我国城市群发育最充分的地区,三大地区平均城市化率达到64.79%,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2012年的城镇化率分别为89.33%、86.23%、81.53%和67.4%。
根据环保部的介绍,这些地区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与世界其他城市群相比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差距较大,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013年的单位面积产出仅为纽约都市圈的1/8、1/3和2/5。
从工业类型来看,仍以重型化为主。长三角地区轻重工业产值为3:7。京津冀地区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能源等行业在工业产值中占比较高,唐山、邯郸等地超过80%。
环保部指出,这些地区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尚未跨越环境拐点。”先污染、后治理“特征突出,大部分城市经济发展尚未跨越环境拐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缓慢,污染密集行业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突出,”率先发展“缺乏清洁、低碳和绿色产业技术支撑。
根据统计,三大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到全国总量的30%,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
其中京津冀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2013年京津冀所有城市PM2.5、PM10平均浓度均超标,SO2和NO2超标严重,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河北就占了7个。
崔书红介绍,这些地区流域水污染严重,其中海河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长江干流水质持续下降,地下水超采严重,珠三角地下水水质极差的监测区域占到了69%。
”土地集约开发程度较低,导致环境容量愈发不足。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已经没有可以利用的陆域土地资源,珠三角城市绿地比例达不到10%的最低要求。“崔书红指出。
严守”三条铁线“
潘岳指出,三大区域战略环评将严守空间红线、总量红线、准入红线等”三条铁线“的要求,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具体来说,在三大地区的战略环评中,将用空间红线来约束无序开发,守住生态底线;用总量红线来调控开发的规模和强度,根据环境质量来分配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使重点产业发展规模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范围之内;用准入红线推动经济转型,强化产业准入源头控制,明确资源型、风险型、污染型和行业差别化准入管理要求。
记者获悉,三大地区战略环评共涉及4省和3个直辖市,将重点关注主要城市群和重要流域、重点产业聚集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
根据环保部介绍,三大地区开展的战略环评,将涵盖以下六个领域的内容: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研究趋势评估、区域发展现状及资源环境效率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区域性累积性环境影响和中长期生态风险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战略性评估总体方案研究、促进区域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研究。
其中,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尤为值得关注,具体包括五项内容: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识别区域大气、流域水系统、生态系统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资源环境利用水平、承载状态及空间分布特征;确定生态红线优化布局、行业总量控制规模、环境准入促转型的准则和要求;评估空间红线、总量红线、准入红线的总体状态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这项工作由环保部组织,但具体的操作还是由各地来操作的。“前述环保部官员介绍,预计到2017年底可以完成《三大地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成果报告》,以指导未来10到15年的区域发展。
此外,早在2013年,2014年,环保部曾先后完成”五大区域战略环评“(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以及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评。
”这些区域战略环评,评价的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怎么发挥作用,是否真的有用?现在还不十分清楚。“一位地方环保部门官员对记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