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这句响彻水泥行业的话语,正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阐释为“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学海螺”。
现有生产线全部实施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超低减排,大大优于国家环保要求的标准;2016年实现收入1152亿元、利润117亿元,去年实现收入1549亿元、利润218亿元,同比增长35%、86%,今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1586亿元、利润274.6亿元,产销效均创历史新高,经营效率和效益领先国内和国际同行……
在世界水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海螺集团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并以持续增长的靓丽业绩,致力打造我国乃至全球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彰显了省属企业争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的担当和底气。
严守环保“生命线”,打造行业绿色发展标杆
10月31日11时58分,伴随着芜湖海螺白马山水泥厂车辆出厂磅单“滴滴”的打印声,该厂首车工业级二氧化碳产品顺利销售出厂,首日销量87.62吨。这标志着海螺集团建设的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成功投运。项目投资5000余万元,年回收5万吨二氧化碳,可用于机械制造、食品添加剂、灭火制剂等行业。
“水泥行业捕集纯化二氧化碳因技术上的复杂性,此前国内外均无成功应用的先例,国际上只处于中试阶段。 ”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博士陈绍云认为,白马山项目示范线的成功建成,在世界水泥行业首开碳捕捉利用实现产业化之先河,对推进我国乃至世界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有着深远的示范引领意义。
节能减排、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海螺水泥一直是行业标兵。
记者近日走访全椒海螺、芜湖海螺、铜陵海螺时了解到,废石、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经过海螺的技术研发和处理,都成了水泥生产的原材料,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也有效解决了危险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污染环境的难题。目前,海螺集团每年消耗粉煤灰、磷石膏等工业废渣3600万吨。
回溯海螺发展历史,1995年,宁国水泥厂建设的水泥窑余热发电项目,填补了我国水泥余热超低温发电的空白;2006年海螺首条自主设计、自行成套的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配套余热发电项目建成投运,这项循环经济技术被列入中国水泥工厂的建厂标准……一项项“绿色”技术的实践,在中国水泥行业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粉尘排放的国家标准为30毫克/立方米,海螺已降到1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的国家标准为400毫克/立方米,海螺已降到200毫克/立方米以下;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为200毫克/立方米,海螺最低已降到50毫克/立方米……”海螺集团董事长高登榜对这些环保数据如数家珍。
在业内,海螺标准优于国家标准已是水泥行业的共识。其背后,是企业“不计代价”的投入:环保投资年增速高达35%,仅近两年就已累计投入环保资金28亿元。
做优做强水泥主业,拓展产业链扩大竞争优势
水泥制造是海螺的主业。海螺集团在全椒海螺试点建设水泥智能化示范工厂,是国内水泥行业的创新之举。
11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全椒海螺水泥公司。在数字化智能矿山系统指挥部,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着矿山三维仿真、矿石在线监测、生产自动配矿和车辆智能调度平台的运作机理,“系统上线后,矿山生产效率提升约12%,柴油消耗降低约7%,轮胎消耗降低约30%”。这只是水泥智能工厂的一部分。
记者一路所见,宛如置身互联网企业。全椒海螺常务副总经理殷学兵告诉记者,企业运用移动物联、传感监测、三维仿真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以智能生产为核心、以运行维护做保障和以智慧管理促经营的三大平台,实现工厂运行自动化、管理可视化、故障预控化、全要素协同化和决策智慧化。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化水泥工厂正在引领水泥制造方式的变革,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水泥产业价值链体系。 ”海螺集团总经理任勇说,通过科技创新,水泥这一传统工业可以成为高科技产业、绿色产业。
目前,海螺集团水泥总产能3.35亿吨,产能规模、销量和盈利能力已进入世界前列。 2017年,海螺集团水泥销量2.95亿吨,位列2017年度世界七大水泥公司第一位。
做优做强水泥主业的同时,企业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这是水泥磨、预热器,准备出口老挝琅勃拉邦项目”“这是回转窑,出口缅甸曼德勒项目”……11月1日下午,在位于芜湖的海螺川崎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秀华带领记者参观了水泥设备生产线。他告诉记者,作为海螺集团唯一的装备制造基地,公司已经实现了水泥生产线产品全覆盖,形成了水泥窑、磨、预热器等大型主机为主、节能环保备件为辅的2000多个类别产品生产体系,是国内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的水泥装备制造基地之一,为集团国际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设备保供。
目前,海螺集团已集群化打造了大型水泥工艺技术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商品混凝土、新型添加剂等相关联的产业竞争高地。截至目前,企业产品和技术装备已经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水泥行业优势产能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11月8日,海螺集团首条生物质燃料系统在柬埔寨马德望海螺项目成功投用。项目结合柬埔寨水稻规模种植的优势,使用稻壳作为燃料,有效降低了公司生产成本,改善了劳动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作为省属企业和中国建材工业“走出去”的先行者,海螺集团自2011年开始踏上国际化发展的征程,至今已投资了20多个项目,累计投资额100多亿元。每一个项目都承载着合作、包容、共赢的理念,受到了投资国的普遍欢迎。
柬埔寨马德望海螺公司正式生产运营,印尼北苏海螺项目一期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点火投产……今年以来,海螺集团海外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海外直接投资已累计发展到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我们鼓励像海螺这样的水泥企业加大在柬埔寨的投资,建设更多的水泥厂。 ”柬埔寨王国洪森首相在马德望海螺投产剪彩仪式上说。
“老挝急需像海螺水泥这样具备先进生产工艺的现代化企业来促进水泥产业发展。 ”老挝国家计划投资部苏潘·乔米塞部长在考察琅勃拉邦海螺水泥项目时说。
随着一张张海外项目蓝图不断变为现实,海螺不仅大大提升了企业国际影响力,更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造了千万个就业岗位,助推了当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善。
截至目前,海螺集团总资产已达1465亿元,连续14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位列2018中国企业500强第127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46位,连续两年进入“中国跨国公司100大”榜单。
“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类资源加快‘走出去’。 ”高登榜说,海螺集团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一强三冠”目标,即“力争在‘十三五’实现进入世界500强和水泥产值全球第一、新型材料产值全球第一、节能环保装备及相关服务产值全国第一”,争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