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破浪前行四十载 扬帆高歌续辉煌

2018-11-21 09:18:47

“找准企业改革结合点,不断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让员工享受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是企业增加生机与活力的必由之路。”这是海螺集团一直信守的管理信条。

  四十载韶华流年、奋进求索,四十载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四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同年,海螺集团的前身——安徽宁国水泥厂组建成立。工厂矿山,当地人叫作“大海螺山”和“小海螺山”。谁曾想,这两座不起眼的石头山,竟随着海螺集团的孕育发展而蜚声海内外。

  回望征程,筚路蓝缕,壮志如虹。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从宁国水泥厂单一工厂起步,在历任领导班子特别是集团前任董事长郭文叁的带领下,一代又一代的海螺人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实现了海螺集团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快速成长,开创了我国水泥行业低投资、国产化的先河,成为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工业的摇篮,诞生了我国第一个水泥余热发电、垃圾处理示范项目和首条万吨级熟料生产线、千万吨级特大型水泥熟料基地,创造了中国水泥工业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把水泥工业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国家改革开放和建材行业结构调整,为海螺的成长壮大创造了机遇和环境。历届安徽省和行业领导,以及各地政府民众的支持,是海螺集团成功的前提;党委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精神,坚持集体科学谋划决策,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有胆有识、敢于担当的企业领军人和团结进取的班子,有着强烈改革愿望和秉承海螺精神的干部员工队伍,是海螺成功发展的内在因子;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不断健全的体系,尤其是在安徽省委、省政府指导下成功实施的企业各项改革和股权改制,推动海螺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海螺集团40年改革发展,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折射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四十载革新图强,海螺人秉承“团结 创新 敬业 奉献”的海螺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勇搏击,实现了从单一水泥工厂到全球知名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华丽转身。如今,集团控股经营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两家上市公司,多产业融合发展,180多家成员企业遍布海内外,员工5万多人。集团连续14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2018年荣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27位、制造业500强第46位。最新的“安徽省制造业综合实力50强企业”排行榜,海螺集团名列第一。

  截止2018年9月,集团总资产已达1465亿元,较宁国水泥厂建厂之初的4.6亿元,增长了近320倍;资产负债率由当初超过90%,下降到24.6%。从1985年5月海螺“母亲窑”投产至今,海螺水泥产能从150万吨发展到3.5亿吨,增长233倍;海螺型材产能从零起步,发展到76万吨,位居世界前列。

  1996年集团正式组建至今,已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近12800亿元,实现利润1539亿元,向国家缴纳税费近千亿元。2011年度,集团实现利税112亿元,至今已连续8年过百亿,其中利润占全省省属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持续领跑全国水泥企业。2018年,集团有望实现利润超3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纳税大户”和“盈利王”。

  四十载创业,海螺集团在裂变式成长中推动了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使中国水泥的崛起从梦想变成现实。以振兴民族水泥工业为己任,致力于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引进消化、自主研发、集成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2000年8月,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盛华仁视察海螺集团,希望海螺能实现大型水泥项目国产化。在现场,他提出:“不增加水泥总量、除控制系统外设备全部国产化、投资不超过5亿元、工期不超过两年半”。通过优化设计、集成创新和大胆实践,2002年3月在铜陵海螺建成国内第一条日产5000吨国产化示范线。这条生产线吨熟料投资不到300元,建设工期16个月,终结了大型水泥装备重复引进、代代引进的历史,中国新型干法水泥从此蓬勃发展。

  2002年3月,铜陵海螺率先建成国内第一条日产5000吨国产化示范线。

  2004年,海螺建成了4条日产10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到2015年7月,又相继在安徽铜陵、芜湖和广东阳春建成了4条日产1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五个千万吨级熟料生产基地也随之雄起,中国水泥从此走进了强盛时代。

  作为集团第一主业,海螺水泥已经形成了集团化管理和国际化、区域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格局。“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成为国内外同行的共识。海螺水泥在国际水泥评论杂志社(ICR)的评选榜中位列世界水泥前三强,并获得了业界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

  海螺型材,从1995年芜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2000年成功借壳“红星宣纸”(000619)上市,成为中国首家以塑料型材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如今,国内已建成十大生产基地,还在缅甸、泰国投资建设了绿色环保建材生产基地。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全球营销网络和供应链系统。

  海螺投资公司、海螺建材设计院、海螺售电公司以及海螺酒店等集团下属企业,围绕主业应势而生,逐步走向市场,实现了长足发展。

  四十载超常规发展,是什么驱动海螺并保持长盛不衰?

  “找准企业改革结合点,不断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让员工享受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是企业增加生机与活力的必由之路。”这是海螺集团一直信守的管理信条。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的宁国水泥厂实现了达产达标,但企业产品单一、资产负债率高达98%以上,发展举步维艰。厂领导班子敢为人先,大胆实施以劳动人事和工资分配为突破口的五项制度改革,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97年9月,为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管理与国际接轨,海螺集团发起成立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7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使计划经济模式下组建的宁国水泥厂向现代企业蜕变。

  1997年10月,海螺水泥H股在香港成功上市。

  1999年,按照国家“上大关小”的政策,集团为补充“T”型战略发展项目所缺资金,在省委、省政府指导下先后以荻港、枞阳、池州、铜陵海螺水泥项目为载体,“试水”企业员工参股激励机制改革。后来战略的成功实施证明,它为海螺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为进一步活化企业经营机制,2002年9月27日安徽省省长办公会和12月23日省委常委会讨论确定海螺集团改制方案,并由省政府以皖政秘[2003]40号文件批准。通过改制,海螺集团实现了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占51%,员工持股占49%。以产权为纽带,集团管理层、员工和企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员工上班既是为企业干,也是为自己干,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被充分激发,凝聚成目标同向、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团队。

  四十载品牌缔造,从海螺水泥起步,逐步发展壮大,“CONCH”商标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2017年,中国品牌研究院发布榜单,“海螺”品牌价值达518.43亿元。集团已拥有50件注册商标,注册了43个类别553种商品,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商标,“海螺”成为世界上产销规模最大的建材单一品牌。

  在发展过程中,海螺坚持品质为先,内控标准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培育壮大海螺品牌。经过不断地摸索和研发,海螺水泥产品由单一的普通水泥,发展到纯硅、油井、核电、高铁、美标水泥等多个品种,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研制的特种水泥用于连云港核电站、国家地震监测工程、上海磁悬浮列车、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工程。“海螺”牌水泥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免检产品,产品销往46个国家和地区。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众多重点工程项目,授予海螺水泥“重合同守信用单位”“优秀供应商”荣誉称号。

  海螺型材拥有专利技术70余项,被科技部认定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塑料门窗行业发展20年突出单位”称号。海螺型材塑钢门窗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想当年,工艺落后的立窑水泥厂,远看浓烟滚滚,进厂灰尘弥漫,老百姓经过都要捂着鼻子。

  四十载飞逝,我国水泥厂面貌已如蚕蛹化蝶,焕然一新。秉持“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的理念,海螺始终将环保责任视为企业的神圣使命。开展工厂绿化美化,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新建工厂规划之初就应用最新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和装备,应用推广余热发电、垃圾处理等节能环保技术,引领了水泥产业的绿色转型。

  1998年3月,海螺集团引进川崎重工技术建成了中国首套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经过近十年运行消化吸收实现了技术集成和设备国产化。水泥生产中的废气余热用作热源,解决了工厂近三分之二的用电量,废气温度、含尘浓度也大大降低,环保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中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掷地有声。针对工业固废量激增、非法倾倒污染长江的现实困境,海螺新研发的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废危废技术,为此找到了一条安全有效的解决途径。此前,集团联合开发的利用水泥窑处置生活垃圾技术,推广项目26个,积累了成功经验。它利用水泥窑稳定的高温,完全降解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处理无害化。

  2013年12月,氮氧化物减排列入了国家环保约束性指标体系。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海螺研发运用低氮燃烧技术,将排放浓度控制在每立方400毫克以下。与国际专业公司正在进行的合作,利用新技术将排放浓度大幅降低到每标立方100毫克以下,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芜湖白马山水泥厂生产线旁,2018年突然多出来两个闪亮的“大球”。原来,海螺投资5000万元,在这里建成了5万吨级二氧化碳捕捉收集纯化示范项目,两个“大球”是贮藏罐。水泥厂大窑里的烟气,在这套系统中经过多道工艺处理,废“碳”变身为宝。

  海螺一系列节能减排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包括正在各地工厂推广的光伏发电和储能项目等,打造了绿色示范水泥工厂,实现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成为城市的“净化器”,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出海螺智慧和力量。

  围绕国家建筑节能政策,海螺型材开发生产的多款新型节能绿色环保材料、建筑模板、高节能性能门窗、零甲醛生态树脂门等产品,适应了人们对健康环保家居建材的追求,广受市场青睐。

  四十载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海螺走在了行业最前沿。今天,集团着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谋求更高质量发展。

  在全椒海螺试点,打造首个智能化水泥工厂,运用移动物联、传感监测、数字仿真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工厂实现了“一键输入、全程智控”。按照智能质量控制指令,系统自动配料并引导生产,达到资源最大限度综合利用,实现品质、能耗精准控制和最优生产。

  面对大数据时代,集团继开发出先进的生产线控制系统后,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其中,“安全环保管理系统”就能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预测预警,实现智能化管理。与浙大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研发运行设备辅助巡检、供销物流信息管理、水泥自动包装系统等,效率和安全保障大幅提升。海螺水泥电商平台、型材天猫店,为客户提供多终端24小时自助下单、实时查询等服务,方便快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海螺特色智能水泥工厂,正在打造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可以预见,它必将有力推动水泥行业实现信息时代的再次飞跃。

  四十载开放发展,海纳百川,成就斐然。“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内外企业打造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而国内建材产能过剩,海螺集团果断出海,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海外发展和优质产能输出,投资建设优质水泥和型材等项目。

  马德望海螺水泥公司是由海螺集团和柬埔寨徐氏太平洋集团合资建设。2018年5月31日公司投产剪彩,柬埔寨王国首相洪森亲王亲临现场。在致辞时,他说:“马德望海螺所在地以前是柬埔寨内战战场,现在这里建起了美丽的现代化水泥工厂,看到这番新的景象倍感欣慰。”

  东南亚国家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海螺的项目投资带动了产业链和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海螺集团已在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完成投资考察和规划布局,落实了21个发展项目,成立了18家公司,累计对外投资超百亿元,形成水泥熟料总产能近2000万吨。2018年,集团位列中国跨国公司100大榜单第96位。

  走进新时代,立足新起点,在以高登榜为班长的班子带领下,全体海螺人众志成城,以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正加速推进“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力争早日实现“一强三冠”目标,为把海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努力奋斗。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技术创新是海螺走向世界、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路径。企业前身宁国水泥厂组建于1978年,为了抓住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高速增长这个发展机遇期,海螺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将总部由宁国迁至芜湖,并在全国同行业中较早开始对高品质水泥进行研发。

2019-08-01 16:29:13

这一年来,海螺集团以“一强三冠”和“一带一路”目标为引领,集团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奋力拼搏,迸发出了势不可挡的前进力量。

2019-01-02 09:31:46

“找准企业改革结合点,不断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让员工享受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是企业增加生机与活力的必由之路。”这是海螺集团一直信守的管理信条。

2018-11-21 09:18:47

2000年至2002年,海螺7000多名员工以现金出资方式,参股建设了荻港海螺、枞阳海螺、池州海螺等沿江熟料基地,受让了安徽省投资集团持有31.8%的铜陵海螺股权,构建了企业与员工利益共同体,解决了制约企业扩张的资金和机制问题。

2015-03-07 18:24:50

2006年3月中国建材香港上市开始,风卷残云般重组了900多家水泥企业,成为坐拥4.5亿吨产能的世界水泥大王。宋志平的行业整合改变了水泥行业的格局和生态,也启迪了其他产业的企业家。

2014-02-13 13:54:09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