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尼开始,海螺人迈出到海外独资建厂的第一步。
在太平洋上,印尼岛屿星罗棋布,“南加海螺”位于加里曼丹岛南加省的TAB ALONG县境内。从雅加达出发,经过1个半小时的飞行到达南加省会班加马辛,接着又转乘中巴,记者终于在夕阳的金色余晖中看到南加海螺的高高窑体、圆顶的料库和长长的输送廊道。
第二天上午,在南加海螺副总经理胡文钊带领下,记者走进企业行政楼,大厅墙上的“风雨如磐,创业海外,聚翼腾飞建国际一流企业”横幅,鲜艳夺目。
“海螺把目光投向了当前水泥行业发展潜力巨大、需求旺盛的印度尼西亚。 ”据胡文钊介绍,2011年上半年,海螺集团先后4次派遣考察组赴印尼考察,调研水泥市场情况、拟建项目原料资源等建设条件,取得了第一手资料,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确定印尼海外项目发展的思路。印尼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基础设施较落后,水泥消费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拥有丰富的石灰石、煤炭资源和良好的水运条件,具备建设大型水泥项目的基础。
在会议室的墙上,挂着2011年6月30日海螺集团与印尼工业部、安徽省国资委在雅加达共同签署投资建设水泥项目合作备忘录的场景照片。 “备忘录的签署,是中国支持印尼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重要开端。 ”印尼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自龙说,海螺集团在海外首个实体项目登陆南加,由此迈出进军海外的坚实步伐,也开启了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
“2011年7月,确定印尼南加项目后,集团公司调动一切资源力量,积极落实条件,全面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我也是9月份从海螺湖南基地火速调来的。 ”说起南加项目启动时情景,胡文钊印象深刻。
作为海螺海外投资的第一个工业项目,成功与否关系到集团海外发展战略的成败,关系到中国建材行业的国际形象。而且,海外投资建厂不同于国内,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从报批报建到规划选址、再到施工准备、人财物调度,可谓纷繁复杂。
项目总投资约5亿美元,规划建设两条3200t/d熟料生产线及水泥配套。由于工地接近赤道,户外天气炎热,就是晚上睡觉的简易屋也如同蒸笼一般,更不用说蚊叮虫咬了。
这支队伍曾参加过海螺多个万吨线的建设,他们把国内“五位一体”工程管理模式,运用在南加项目中,第一条熟料生产线及配套建设工期只用了24个月。第二条熟料生产线及水泥配套建设工期更短,仅10个月就建成,在记者来到南加海螺之前的5月28日,顺利投产。
而在海螺之前,国际水泥企业投资建设一条水泥生产线通常需要5年到8年的时间。海螺创造了印尼同类工程建设的奇迹,刷新了外资企业在印尼建设水泥厂的速度纪录。
“在这里对我们最具挑战的不是施工难度,而是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谈起印尼建厂,吴自龙深有感慨:“外国的EPC(工程总承包)项目我们做了很多,但在海外真正自己投资建厂这是第一个。 ”
说起Hilmy,中国师傅郭忠强印象深刻。Hilmy是南加海螺培养的首批印尼籍水泥磨操作员,在中国师傅的传帮带和个人努力下,去年5月份,他通过了水泥磨操作员理论和实践考试,能独立上岗操作了。后来,凭借语言上的优势,Hilmy当起了师傅。
在制造分厂从事设备维修的印尼籍员工Lesmana,入职2年来,勤学苦干,维修技能提高很快,焊、切、割等样样在行,很快就升任工段维修班长。他说,企业营造的“尊重、互信、包容、互通”环境,让印尼籍员工易于融入其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成长也很快。
“在海外发展过程中,异域文化的适应与融合关系到企业的落地生根。 ”吴自龙说。海螺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在输出先进技术、装备与产能的同时,用宽容的心态去推行用工的本土化,发挥中方员工传帮带作用,经常性开展培训交流,使印尼籍员工逐步融入海螺管理文化。生活上,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与当地居民结下了友谊。
目前,南加海螺聘用的当地员工已超过总员工的三分之二。 “海螺是个很好的企业,招收当地人在海螺工作,解决了印尼人的就业困难。我支持海螺在印尼发展,也欢迎其他中国企业来印尼投资。 ”印尼TABA-LONG县县长如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