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海螺的不懈追求。多年以来,海螺本着“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经营理念,始终坚持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忠实履行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创建优势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为把水泥工业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做出了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
一、理念先行,打造花园式环保工厂
海螺集团,发源于宁国水泥厂,海螺的节能环保之路也始于宁国水泥厂。
我国最早引进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之一的宁国水泥厂,1982年正式开工,1987年通过由国家建材局组织的竣工验收并转入正式生产。作为当时建材工业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现代化大型水泥厂之一,宁国水泥厂在国内部分水泥企业环保理念不强的时候,就提出了建设“花园式”工厂的目标,并在加速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全力打造生态环保型企业,逐步形成了“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的环保经营理念。
春天的宁国水泥厂
1、建立环保标准
自1987年7月正式投产后,宁国水泥厂从强化管理入手,坚持综合治理与全面提高相结合,坚持监测与全员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制订了《宁国水泥厂企业环保标准》。
标准制定后,宁国水泥厂增加投入,加大了对粉尘、噪声和污水的治理。1988年投资240万元,及时修复了窑尾电收尘器;1989年下半年对四座熟料库顶、电收尘器下料管处扬尘点进行了改造,投资25万元对矿山二破收尘器系统进行更新改造;1991年对原设计不合理的收尘系统进行改造,仅四座熟料库底的改造就投入66万元;对一些噪音大的生产岗位安装了消音设备;在厂职工医院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
经上级有关部门监测,到1992年底,宁国水泥厂66个粉尘作业点已有49个达到国家工业卫生标准,合格率达82%;15个粉尘排放点有13个达到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合格率为86%。工厂的绿化、美化、粉尘排放、噪声等级、岗位环境等在当时为全国建材行业先进水平。
2、科技降低能耗
宁国水泥厂初期,就注重“科技兴厂”,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坚持把小改小革与节能降耗结合进来。从正式生产到达产达标期间,宁国水泥厂获奖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达154项之多,创造效益达2250多万元。如“混合材双掺”,减少资源消耗;分解炉高温保护系统改造,有效防止分解炉烧损事故的发生,并且降低了能耗。
为加快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1992年召开了“宁国水泥厂科技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了宁国水泥厂1993年至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引导广大员工刻苦钻研,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把工厂建设成为现代化一流企业。
3、开发与节能并重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务院提倡“开发与节能并重”。当时的宁国水泥厂充分发动职工,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节能降耗活动,建立和完善了节能激励机制,合理制定能耗定额,把指标分解落实到班组,完善考核制度,增添了能源计量设备,加强了工艺管理,推动节能技术开发,加强节能技术攻关,使各项能耗大幅度的下降。从1987年到1992年,吨熟料标准煤耗由117.58kg/t下降到106.96kg/t,下降了11kg/t,达到国家一级水平;吨水泥综合电耗由172kWh/t下降到112.0kWh/t,降低了60kWh/t,达到国家特级水平,被国家评为“二级节能先进单位”。1993年,宁国水泥厂的质量、能耗、日均熟料、台时产量和生产成本等五项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一,1994年宁国水泥厂干法线水泥制造成本为113元/吨,湿法线为180元/吨,生产成本控制位居全国前列。
4、首提花园工厂
1991年初,宁国水泥厂提出建设“花园式”工厂的目标,按照“一年基本形成,两年大步变样,三年建成花园式工厂”的总体部署,投资400多万元,植树30多万株,绿化面积7700平方米,达可绿化面积的85%,先后兴建现代化游泳池一座、厂部大门和生活区中心花园,完成了一、二号路改造和俱乐部广场扩建工程。玲珑剔透、曲径道幽的假山,喷珠溅玉、琮琮峥峥的飞泉,因地设景、四季繁华的花坛,90年代中期,宁国水泥厂已经基本被改造成一座厂房林立、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厂,给全厂职工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5、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
1996年8月24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工业工作会议,会上宣布:成立以宁国水泥厂为核心的安徽海螺集团公司。海螺集团公司成立后,在总结多年环保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提出了“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的经营理念,这一理念成为海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出海螺集团全力打造生态环保型企业的决心。
后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