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育先:打造“国之大材”,坚持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

2022-03-08 09:58:40

2022年全国两会,哪些话题最受关注?有调查显示,科技创新是十大备受关注话题之一。事实上,这也是历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初心如磐,使命如炬,代表委员心系“国之大者”,在春天的盛会里参政议政,履职尽责;会场之外,建材行业从业者也在思考如何践行“国之大者”。

2022年全国两会,哪些话题最受关注?有调查显示,科技创新是十大备受关注话题之一。事实上,这也是历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初心如磐,使命如炬,代表委员心系“国之大者”,在春天的盛会里参政议政,履职尽责;会场之外,建材行业从业者也在思考如何践行“国之大者”。  

“草根央企”,是中国建材集团曾经的绰号,形象地描绘了这家企业当初的窘境。  

20年前,这家央企底子薄、资金少。曾有媒体报道,2002年,这个集团面临的是资不抵债:2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却有30多亿元的银行逾期负债。  

今天,这家建材行业唯一的央企,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世界领先的新材料开发商和综合服务商。“草根央企”一词随着中国建材集团的发展壮大而成为历史。  

2019年11月,周育先被任命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在该集团2022年度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要以持续创新为动力,心系“国之大者”,打造“国之大材”,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更大作用。  

新征程,新使命,他们给自己提出了新要求。  

转变理念,提高站位  

周育先成为中国建材集团的掌舵者,从2019年到现在,中间已经跨越了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在这不短的时间里,有人认为中国建材集团在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中国建材集团以前定下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都挺好的,‘三足鼎立’也挺好的,为什么要变?”周育先笑着说。  

否定、推翻,不是他的工作方法。继承、发扬,顺势更新,是他更推崇的工作思路。2021年,中国建材集团确定新的企业使命“材料创造美好世界”,也提出心系“国之大者”,打造“国之大材”的新理念。  

中国建材集团原来是一家传统的建材产品制造商,后定位转变为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技术服务“三足鼎立”的综合建材供应服务商。周育先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转变、提高站位。  

“一个充分竞争格局下的商业化公司,如何能够围绕着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些重大决策部署,围绕着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些‘卡脖子’技术和材料,真正朝着高科技、数字经济、低碳经济方向发展?首先理念上要转变,要提高站位。”周育先表示。  

如何提高站位?他提出用“国之大者”观察、分析问题,定位中国建材集团的政治站位。  

自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及“国之大者”,强调:“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党员干部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  

在周育先看来,党中央围绕应对世情、国情、党情而提出的思想主张、确立的重大战略、完善的重大制度、推进的重大工作,都是“国之大者”。“国之大者”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据我国当前所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形势提出来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  

具体到中国建材集团,心系“国之大者”就是要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什么是最需要发展的产业方向。  

坚持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  

有了心系“国之大者”的理念,如何将其转化为行动?中国建材集团顺势提出:打造“国之大材”。  

“这样就能够和定位匹配起来,能够把理念转化成行动。”周育先认为,一个企业有了新的发展理念之后,更重要的是要把理念转化为行动,行动转化成结果。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央企姓党”“国企为民”。  

2月12日,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成立仪式在安徽蚌埠举行。周育先告诉记者,成立这一国家级创新中心,是中国建材集团围绕国家战略,打造“国之大材”的行动之一。通过这一创新中心,要解决的是我国玻璃新材料研发生产难题,努力实现中国玻璃工业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  

打造“国之大材”,周育先认为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把中国建材集团事业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主动担当作为,要积极解决“卡脖子”技术壁垒,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二是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推进材料产业化,惠及大众民生。这两个层面,他称之为打造“国之大材”应坚持的“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四个面向”创新方向,中国建材集团近年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国民经济主战场,努力打造“国之大材”,积极在建材行业发挥“头雁”作用,引领推动行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不断前进。  

据记者了解,该集团目前有26家国家级科研院所、3.8万名科研人员等雄厚的科研实力,有7项业务规模世界第一的产业优势,获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工业大奖,形成有效专利累计达1.76万项,2021年也入选国资委打造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名单。  

他们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辐照石英玻璃用于天和核心舱,非线性光学晶体KTP用于“墨子号”量子通讯卫星实现核心功能;高强度玻纤、可加工云母陶瓷应用于神舟系列、空心玻璃微珠作为固体浮力材料用于蛟龙号;攻克高水平放射性核废液玻璃固化世界难题,助力实现我国高放废液处理能力零的突破;低热水泥筑牢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安全屏障,川藏线工程专用水泥通过试用验证;瓷芯复合绝缘子用于特高压输电工程服务国家电网,集团攻克一大批“卡脖子”技术服务保障天问一号、空间站等国家重大工程。  

他们实现了一大批新材料工业化量产。多个系列高性能玻璃纤维产品量产化,满足电子信息产业、新基建领域对关键材料的技术需求;攻克8.5代TFT-LCD玻璃基板关键技术并稳定量产,实现了我国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零”的突破,荣获国资委“2019年十大创新工程”;百吨级T1000、千吨级T700/T800高端碳纤维成套技术自主可控,西宁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投产、荣获2021年央企十大工程;百余款全系列风电叶片产品满足陆地、海上不同场景需求;还有中性硼硅药用玻璃、发电玻璃、图像光导识别材料、氮化硅陶瓷、锂电池隔膜、人工晶体等一大批新材料工业化量产,成为助力国家战略创新的行业平台和重要力量。  

图片中材叶片阜宁公司二厂全景图中国建材集团/供图  

他们有效推动了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与中国商飞合作,瞄准大飞机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大飞机复合材料专项,获得CR929大飞机三个机身部段供应商资格;围绕氢能储运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低碳技术,与中科院、中国石化、航天科技等开展联合攻关;他们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刚刚成立的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已汇聚80家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生产企业,形成从玻璃研发到设计到工程“一条龙”市场化、产业化链条。中国建材集团发布首批对外转化科技成果清单,中国建材总院、中材高新9项C类成果实现对外转化;与山东大学合作打造国家级人工晶体“双创”基地,探索“研究院+产业园区+基金+创业公司”四位一体发展路径,已入驻上下游20多家企业,形成了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  

三大业务板块打造“国之大材”  

中国建材集团具有产业报国、工业强国的优良传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成为全球最大综合建材产业集团的跨越,成长为基础建材、新材料和工程技术服务“三足鼎立”的材料产业投资集团。未来如何继续践行打造“国之大材”的目标?周育先认为,这与集团的三大业务板块的“三化”方向是一致的。  

一是基础建材明确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发展方向。如今的中国建材集团不仅是全球最大水泥制造商,而且在水泥工业技术和装备领域已经实现了超越,自主研发、完全掌握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积极发展固废、危废、生活垃圾协同处置和余热发电核心技术与装备,能耗指标、环保指标和智能化管理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特种水泥年销量达千万吨级,服务国家诸多重点工程。  

“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助力我国建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全球领先工业体系。”周育先表示。  

二是新材料明确高端化、量产化、全球化的发展方向。高性能碳纤维、玻璃纤维、石膏板、锂电池隔膜等产品产能、销量已实现同比大幅增长。在这一板块,中国建材集团要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集群,勇担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供应链“链长”。  

三是工程技术服务明确全球化、属地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以产业赋能、标准输出、模式创新为架构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建材集团承接了海外382条水泥生产线、市场占有率超过65%、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输出标准27个。  

“我们要服务行业技术进步,心里装着地球,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周育先说。  

理念深化到末端,才能转化成行动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  

无论是基础建材板块还是新材料业务,中国建材集团都在做一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的事情。在周育先看来,心系“国之大者”更重要的一件事,是必须得去这么做。  

中国建材报:中国建材集团的三大业务板块里,其实每个板块都面临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如基础板块里的水泥,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做到全球规模最大,但总体趋势上来看,水泥总产量未来是逐渐下降的。  

周育先:三个板块要把心系“国之大者”,打造“国之大材”的理念继续深化,深化到末端,才能够转化成行动。我们集团的水泥产量是最大的,也就是说,在建材行业里我们的碳排放量也是大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去践行“双碳”战略,如何以用心怀“国之大者”的理念去指导集团水泥板块的发展?我们提出来“绿色化”的发展方向。  

现阶段做碳减排,往往是不挣钱的,甚至还是赔钱的。比如说我们在36个城市布局的44条处置危废、固废、生活垃圾的水泥生产线,一方面确实为城市的净化、人民生命的安全及城市的固废再利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如果看看经济账,这些生产线内部对标效益不是优秀的。  

对一个企业来说,这就需要去取舍,也就是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的平衡。总体来看,我们集团这几年的利润增长还是不错的,连续三年每年的净利润增长都在30%以上,所以这样的事情我们必须去做。  

比如说我们现在也在积极推进零外购电的矿山,用太阳能、风能及势能发电;也在积极推进建设不需要外购电,甚至可能还能往外输出电的水泥厂。这些措施现在正在推进过程当中,还需要有完整的数据。我认为这些都是能做到的,但都需要投入。在现阶段上看,它的投资收益不见得好,包括碳汇、碳交易等还正在探索推进。但作为央企,作为中国建材集团,这就是践行心系“国之大者”。这些措施、技术只有去实践,才能够找到成本平衡点;也只有去实践,才能不断改进,才能找到降低成本的路径,最后才能使得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能平衡。  

在这个过程当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但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将两个理性相结合,而且心系“国之大者”更重要的一件事,是必须得去这么做。  

中国建材报:新材料方面也有类似的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有26个科研院所,院所的研发是根据需求、根据要求进行的,它是不是也可以放大格局,从战略上、从全局上安排研发?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形成真正的循环、量产?  

周育先:科研院所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自己要以在行动上打造“国之大材”的要求,把研究院所的成果进行产业化,惠及民生,但有相当大一批成果是无法转化为我们集团主业的。真正能转化成我们集团主业的新材料产业的(科研成果),别说是产值百亿元的、50亿元的,10亿元以上的就是几十个。当然这里边还有一部分是围绕着国家的战略需求研发的,本来就不是为了量产。这也是中国建材集团心系“国之大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我们还有很多的成果是躺在抽屉里的,既没有发挥支撑国防建设的作用,也没有成为量大面广的、集团的主产品。对这样的成果,我们该做什么?  

我们牢固树立产业思维,坚持用产业化导向、市场化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顶层设计,解决遇到的瓶颈制约,突破产业化关键环节,比如把集团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分为A、B、C三类,分类实施激励和转化,A类是服务国家战略形成的成果,B类是围绕集团主业形成的成果,这两类集团形成了5大类8种激励“工具箱”,促进成果转化;C类是可对外转化的成果,能够引入社会资本,用市场化方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将转化收益的70%以上分配给创新人才团队,大幅提升转移质量和缩短转移周期,使科技成果产业化更快转化为社会财富。  

我们在创新商业模式,比如在山东章丘的“双创”基地。当地政府盖了一个工业园区,厂房、水电齐全,我们先把科研成果在网上拍卖,不是简单的转让,而是让研发团队和投资人一起实施项目,这对机构投资者、社会投资者来说很重要。  

这个基地的效果很好,有将近20个产品实现成果转化了。济南市委、市政府很满意,原来政府部门还需要到处找高科技项目,现在是一批项目落地;机构投资者也很满意,有价格优惠的土地,厂房租金也便宜,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团队也归他管了;我们自己的科研团队也开心,因为能把抽屉里的成果实现转化。  

科研院所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成果转化就会顺利很多。我们不要去限制它,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就按照战略需求去激励它;符合集团主业的,按照集团主业去激励;这两种都不符合的,就用市场化的方式,用创新的商业模式让研发团队、转化团队实现价值。这样既为当地政府贡献GDP、税收、就业,还能够为机构投资者、社会投资者创造好的价值回报。  

非常关键的“从1到100”  

科研成果产业化中经常出现的“死亡谷”,让人感到害怕。中国建材集团在努力让新材料、新技术成功穿越它。  

中国建材报:2月12日在蚌埠参观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时,你曾说,这一项目是能实现“从1到100”的。在中国建材集团,类似项目还有哪些?  

周育先: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一般来说是一个“S”型曲线。其中有一段,我们叫“死亡谷”,就是成果转化成产业中有一段特别难、资金需求量特别大的时期。  

比如说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2019年第一片产品下线,从一片到24小时连续不断生产,中间有很多系统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两年多,我去了三趟现场,第一趟去看的时候,(生产线的)后半段都还没有。那时候“从0到1”,还不是完整的1。“从1到100”的过程,还需要继续产业投资。  

在我们集团,什么样的产品是真的完成了“从1到100”的跳跃?首先是玻璃纤维。它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到现在年产能321万吨,已成为全球老大。风电叶片算一个。它原来是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科研成果,现在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也做到了全球第一,年产能达15GW。  

图片西宁碳纤维万吨线生产基地车间中国建材集团/供图  

我们还有第二类产品,即“从0到1”的过程已经走完,“从1到100”还在进行中。像碳纤维,我国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去年在青海西宁投产。碳纤维业务去年已有十几亿元的销售收入,也已经有真正的利润了。“从1到100”的标志性指标已经出现了。  

还有锂电池隔膜,也是由一项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现在已经有15亿平方米的产能了,在国内居第二。它也在“从1到100”之间,还在继续完善。  

中国建材报:中国建材集团有哪些措施帮助新产品实现“从1到100”?  

周育先:现在的科研成果要实现真正转换,非常关键的是“从1到100”的过程,因为它的产业化技术不成熟,需要花大量的资金去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就放弃了。因为时间长,资金要求量大。刚开始去做成果转化时,可能还没有那么害怕,投入巨额资金后才会觉得害怕。比如碳纤维,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前,该项业务亏损10年,我们一直坚守。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试点的措施之一,我们集团去年成立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150亿元,就是想解决集团及新材料行业的“从1到100”过程当中特别不容易过去的“死亡谷”这一段。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最大的好处是周期长。我们能够大力度地投入资金,8~10年以后才谈回报,为国家和人民需要培育材料产业,用材料创造美好世界。

0.03毫米柔性可折叠玻璃 中国建材集团/供图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坚决扛起产业报国、材料强国的责任担当。

2023-07-28 11:07:37

发展新材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摆脱关键材料与技术“卡脖子”困境的根本性举措。

2022-08-16 09:52:41

7月12日,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建材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在集团总部会见了中国信达党委书记、总裁张卫东一行。

2022-07-15 09:47:32

2022年全国两会,哪些话题最受关注?有调查显示,科技创新是十大备受关注话题之一。事实上,这也是历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初心如磐,使命如炬,代表委员心系“国之大者”,在春天的盛会里参政议政,履职尽责;会场之外,建材行业从业者也在思考如何践行“国之大者”。

2022-03-08 09:58:40

全力以赴稳增长、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等成为2022年央企发展关键词。

2022-01-10 09:17:35

周育先从组织领导、守法诚信、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集团法治建设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2021-04-12 10:12:52

中国建材集团欢欣鼓舞,将积极顺应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大势,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做好改革、创新、国际化三件大事,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

2020-12-09 17:36:37

近期,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赴西南水泥等企业调研指导工作。

2020-11-20 10:02:47

中国建材集团是我国建材领域的唯一央企,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

2020-11-17 20:40:22

9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2020-09-03 09:22:53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受邀参加并分享了典型事例和精彩观点。

2020-08-08 23:22:50

近日,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集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周育先分别到中国建材总院、北新建材、中材科技、中材高新、中材国际5家改革试点企业专题调研改革工作。

2020-06-04 09:30:01

4月22日,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到中国联合水泥调研指导工作。中国联合水泥党委书记、董事长崔星太作工作汇报。

2020-04-23 09:55:29

周育先认为,讲课也是一种很好的总结和梳理。讲课能使自己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备课。而且,学员的提问还会对自己有所启发。

2019-11-27 09:55:09

On November 21, the Western Construction (002302) issued a prospectus for issuing stocks to specific targets in 2021. The company plans to introduce Conch Cement as a strategic investor through this issue, and Conch Cement will subscribe for 183 million shares, accounting for 12.48% of the total equity after the issue, becoming the second largest shareholder. The purpose of this issue is to optimize the capital structure, supplement liquidity and repay bank loans, which is expected to bring the company an annual increase of 8.85 billion yuan in operating income and a total profit of 708 million yuan, up 38.71% and 78.23% respectively from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