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网:逼近“胀库”!水泥企业库位越来越高!何时好转?

2022-05-31 09:15:23

具体来看,全国水泥库容比从4月初的60.53%一路走高至最新的70.27%。

二季度很快就将来到最后一个月,南方广大地区也将进入梅雨季节和高温酷暑。在往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旺季,水泥库位普遍偏低,而今年至今不仅依然偏高,还存在供需矛盾越发加剧的局面。

从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统计情况看,5月20日全国水泥库容比攀升至70.27%,分区域看,除了华北和西北外,剩余区域水泥库容比均在70%以上,华东和中南甚至超过75%。从重点省份来看,情况更加不乐观。在笔者选取的山东、广东、四川等五个水泥大省中,山东、广东和河北水泥库容比超过80%,而去年同期这些省份水泥库容比均在60%及以下,广东只有42%。

进入二季度库位不仅没有因为进入传统旺季相应走低,反而呈现总体走高的态势。具体来看,全国水泥库容比从4月初的60.53%一路走高至最新的70.27%。六大区域中,水泥库容比均超过75%的华东和中南在四月初分别为69.29%和65%。东北地区进入二季度水泥库容比涨幅最大,共上涨了15.66个百分点。华北涨幅次之,为15个百分点。

处于传统需求旺季,水泥库位不降反升,各地水泥企业甚至出现逼近“胀库”的风险,何至于此?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李坤明对此做出分析。

“全国范围内高库位主要原因是疫情反弹导致的下游启动受限,这点在华东与中南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两个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泥消费地,所以也导致全国水泥库容比持续攀升。”李坤明表示,“而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地区则延续了去年四季度地产新开工持续恶化,增速继续探底,基建增速开始放缓的局面。”

根据相关报道,目前还在持续的本轮疫情正是开始于4月初,这也解释了为何进入二季度,各地水泥库位出现明显上升。而上涨幅度最大的东北地区则与四月中后旬疫情得到一定控制后,水泥生产迅速启动,而下游建筑工地需求启动较为缓慢有关。“华东和中南涨幅较小则和其二季度初库位就已经很高有关。”李坤明认为。

对于后市,李坤明判断认为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以及疫情得到进一步遏制,与水泥相关的复工复产进度加速,水泥需求有望在一定程上复苏。然而,随着六月份到来,华东和中南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梅雨季节,这对于水泥需求的恢复不利,但这要和具体降雨量情况而定。总的来看,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基建,积极的信号不断被释放。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Now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price increase is that we can't afford it!" An industry insider in Liaoning said bluntly.

2024-04-26 11:34:38

据云南水泥协会一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云南水泥需求量同比下滑50%,水泥均价同比下跌30%,80%以上水泥企业亏损。

2022-07-04 09:12:14

具体来看,全国水泥库容比从4月初的60.53%一路走高至最新的70.27%。

2022-05-31 09:15:23

近段时间以来,受能耗双控影响,国内不少地区水泥价格暴涨,特别是在两广、云南以及江苏等地,单次涨幅达到100元/吨不在少数。

2021-10-08 09:36:53

据笔者从多方渠道获悉,当前国内不少水泥企业新建或改建的熟料库容量正在逐渐增大。

2021-01-11 09:30:24

华东地区整体需求恢复尚可,长三角地区厂家销量回升至七到九成,已有一些厂家销量基本回归正常,但水泥价格继续下行。

2020-03-30 13:36:55

对于在东北水泥企业工作的员工来说,错峰生产带来最直观的成效,就是曾经堆积在厂区内的“熟料山”彻底消失了。

2017-04-28 09:24:28

上周,受新增工程不足、资金到位情况不佳以及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区域内多个省市水泥价格下调,预计短期内市场行情难以出现明显改善

2015-04-27 15:26:52

According to the tracking situation of China Cement Network, the situation of cement industry in 2024 will be more severe, and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production capacity will further decline. Especially in Henan and Tianjin,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clinker production capacity has been less than 50% in 2023, and this situation will probably continue in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