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了近5年的高景气行情,水泥价格在今年5月达到顶点后,进入持续下跌通道。中国水泥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CEMPI)报收139.38点,该指数在5月份达到159.34点后,便持续下跌。跌幅持续放大,超出了不少业界人士的心理预期。
与之相伴随的是,全国多个地区水泥出厂价格出现数轮下调。据了解,今年的淡季比往年大概提前了一个月左右,部分地区经历了四五轮调价后,累计跌幅接近200元/吨。
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魏瑜介绍,2021年3月下旬以来,不断好转的下游需求,为水泥带来一波火爆行情,5月中旬达到年内高点483.72元/吨。不过,受梅雨、中高考、农忙及市场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游需求表现疲软,企业库存不断攀升,导致水泥价格持续回落。
“目前部分地区水泥价格已跌至成本线附近,价格筑底,下调空间有限。”魏瑜认为,从短期来看,随着雨季结束,长江中下游流域需求有望率先季节性回升,八月上中旬水泥价格或可迎来止跌恢复。
部分地区水泥价格筑底
除了原本的淡季下跌、高温天气等影响外,魏瑜表示,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陆续点火,产能叠加,也推动了水泥价格走低。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点火26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实际产能合计约3816万吨,是近五年来单年新线投产产能最高一年。以广西为例,其新投产产能387.5万吨,今年上半年至少已有两条新熟料线点火投产。今年5月中下旬,广西水泥价格就一直呈下降趋势,当前已低于去年同期。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点名广西“两高”项目管控不力,水泥熟料等高耗能行业产能持续扩张。
此外,原料端的成本上涨也让部分水泥企业处于亏损边沿。加工型的企业买熟料加工成水泥再进行出售,而熟料价格和煤炭价格息息相关。由于今年全球大宗商品集体涨价,煤炭价格涨幅远远高于水泥价格。
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水泥平均价格为461.3元/吨,较2020年同期461.5元/吨基本持平,但动力煤平均价816.5元/吨,较去年同期542.8元/吨涨了50.4%。煤炭涨价幅度若折合成水泥成本,水泥价格要上涨50元/吨。现在,华东地区一些企业的水泥价格低于成本价达到每吨20-30元,只有选择停产或者零散销售。
万年青(000789)、冀东水泥(000401)等水泥龙头企业,在和投资者互动时也表示,煤炭价格会对公司水泥和熟料的生产成本造成一定影响,企业将通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升市场份额等方式减少煤炭价格上涨对公司带来的影响。
进入七月下旬,受高温及局部雨水天气影响,施工条件不佳,全国水泥需求继续偏弱运行。数据显示,上周全国重点城市水泥均价418元/吨,周环比下降3.9元/吨,年同比低8.5元/吨。不过,值得注意的时,虽然国内水泥均价环比依旧小幅下滑,但是降幅收窄,降价地区明显减少。
“目前广西、贵州、浙江等地已经出现回调,部分片区水泥价格尝试回涨,回涨幅度大概在20-30元/吨。”魏瑜介绍,浙江部分地区下游需求继续恢复,加之个别区域出现限电情况,库存快速消化,水泥价格已有上涨动力。而安徽地区水泥价格平稳,天气晴好,本地需求继续恢复,企业发货能达产销平衡。华东、中南、西南等市场在经历六、七月持续大幅下跌后,水泥价格回落到相对低位水平,下调空间也到了底限。
8月初有望企稳反弹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水泥行业观察人士一致认为,预计7月底8月初,随着下游需求逐步恢复,水泥价格将会企稳,部分地区将迎来反弹。
7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修订后的《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置换比例及跨省置换指标进一步收紧,并要求从2021年8月1日起执行。
此前,位于国家规定的环境敏感区的水泥熟料建设项目,每建设1吨产能须关停退出1.5吨产能,位于其他非环境敏感地区的新建项目,每建设1吨产能须关停退出1.25吨产能。按照即将执行的《实施办法》,水泥熟料产能置换比例从原来的1.5:1和1.25:1,分别提高到2:1和1.5:1。
天风证券分析师鲍荣富表示,《实施办法》的落地,有利于优化水泥行业供给格局,压减过剩产能,且目前部分省份已明确提出严禁新增产能,未来水泥行业供给端有望迎来实质性改善。
此外,魏瑜认为,下半年随着大项目的启动,专项债发行速度会进一步加快,这将对水泥价格产生较强支撑,预计下半年水泥行情仍值得期待。
今年上半年,政府专项债券合计新增额度为1.0万亿,距全年3.65万亿的发行目标仍有2.65万亿额度待发行。魏瑜表示,预计下半年专项债审批或加快,且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或有助于下游资金面改善,旺季水泥价格反弹仍可期。
不过,魏瑜对今年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给市场带来的影响表示担忧。水泥大数据研究院预计2021年全年会有8条水泥熟料生产线投产入市,有29条生产线有望投产,合计产能4879万吨。
“对于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地区,如果产能置换新政达不到预期效果,一旦将竞争力不高的产能激活并进入市场,必然影响产能过剩的化解。”魏瑜说,新一轮的竞争可能开启,行业下行周期或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