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关于砂石的一篇报道引爆了舆论圈,也再次把看似不起眼的砂石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实上,近几年有关砂石的话题从来就没有断过,而且越来越热,从“一砂难求”“砂石论斤卖”到频频出现的“天价砂石采矿权”,从民营企业的小打小闹到地方国企乃至央企的强势进入,本身冰冷的小小砂石竟然成为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甚至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关键原因还在于砂石供应的严重失衡和价格的持续高企,已严重影响了各级重点工程建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到,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原本每立方米才二三十元的砂石,这几年来价格翻着跟头上涨,有的地方甚至上涨到每立方米300多元,已严重背离了价值规律,自然与多种原因导致的畸形砂石市场和供应关系有莫大关系。
“目前国内总体砂石供求关系表现为供不应求,特别是建设用砂。”中国砂石协会会长胡幼奕在分析砂石供应不足的原因时认为,一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淘汰落后粗放的小型砂石企业。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影响,我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量增加,特别是国家推出了“两新一重”、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基建”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三是我国新建石矿建设周期一般为两年,最短也得一年,各地新建的生产线需要一至两年才能释放产能,这期间为空档期,老的淘汰的产能没有被新产能补上,因此表现为砂石紧缺。
其实,之所以造成目前局部地区砂石短缺、价格高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深层面原因,那就是地方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名的不作为、乱作为,在实际工作中“层层加码”和“一刀切”而导致的畸形砂石市场,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正如央视评论的这样,表面上看,砂石需求大、价格高企,整个行业可谓一片“火热”,迎来了所谓的“黄金时代”,但市场红火的背后,是多年痼疾的显现。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对砂石开采的管理采用了“一刀切”的简单做法:只关旧矿,不批新矿;还有些地区新批采矿权的现代化砂石生产线建设尚需时间,因此出现了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空档期,导致供应缺口较大。
众所周知,砂石矿山多为露天开采,对环境影响比较显性,大面积的表层剥离,容易给人以“开膛破肚”“满目疮痍”的观感。但是,因为砂石开采与加工都是物理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性又比较“浅薄”。如果规划科学合理,开采依法规范,并严格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建设,开采后的矿山生态环境很容易修复,甚至可以恢复成建设用地或基本农田。
与此同时,如何平衡砂石供需,推动砂石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纠正没有法律依据实施长期全年禁采的“一刀切”做法,推动机制砂石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保部也多次强调,坚决避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对所有企业采取“一刀切”关停的管控方式,反对地方政府平时不作为,检查时片面处理发展与环保关系,采取简单、粗暴方法的“滥作为”行为。此外,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中发现的问题,禁止层层加码,避免级级提速。
尽管如此,许多地方政府还是畏首畏尾,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甚至把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简单对立起来,罔顾地方建设对砂石骨料的必然需求,在“环保风暴”中首先拿砂石矿山开刀,不但“一刀切”地简单关停了原来一些小砂石矿山,而且还“层层加码”,不允许规划新的砂石矿山。中部某省省会城市,这几年以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美丽城市为由,责令周边几个下辖县(区)的所有砂石矿山全部停产,导致砂石价格暴涨。为了缓解当地砂石紧缺局面,该省自然资源厅曾多次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并就如何科学设置砂石矿业权,在保护生态环境下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进行现场指导。但地方政府依然置若罔闻,不允许规划上马新的砂石项目。
就此次央视报道的广东省来说,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广东省的采石场数量为1057家,到2019年底,广东省还在生产的建筑碎石场仅剩392家,矿山数量呈断崖式下跌。而在广州,珠江口原有的5个合法采砂点已关停4个,48个洗砂场关停了41个,139个砂石堆场码头关停了111个,能侥幸保留下来的可谓是凤毛麟角。一边是很多砂石场在“环保风暴”中陆续被关停,而另一边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按下了“快进键”,砂石骨料不紧缺才怪!
“层层加码”还体现在一些基层政府对现有砂石矿山的任性执法和随意停工上。每年的“双节”和特殊时期,还有当地的特殊活动,以及空气质量出现预警管控时,当地政府都会在第一时间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由对露天矿山拉闸限电、停产停工。据了解,在很多地方砂石矿山每年实际生产天数只能维持在200天左右,有接近一半的产能释放不出来。证照齐全不准采,守着矿山不能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砂石供需矛盾。
“层层加码”和不问青红皂白地“一刀切”贻害无穷,是地方政府懒政的表现。前段时间,《人民日报》以《“层层加码”的懒政可休矣》为题,专门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政策过程中的“层层加码”现象进行了批评。人民网也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一刀切”现象进行了评论。人民网在评论中指出,迎接环保督查“先停再说”;落实转型升级,“一关了之”。那些打着“政治正确”名义的一关了之、一封了之、一停了之,恰恰是最大的政治不正确。它们不仅有名无实,还会让工作变味,危害严重,贻害无穷。决不能让看上去很“忠”、很“严”、很“好”的“一刀切”做法损害我们党的执政基础。
能撑起高楼大厦的砂石却最终倒在了“层层加码”和“一刀切”的极端政策上。可以说,地方政府的“层层加码”和乱作为,让砂石矿山不堪重负,成为压垮砂石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除了要提高思想认识,精准把握和处理砂石矿山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看待和对待砂石矿山的基础上,还要在关停“小、散、乱”砂石矿山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科学规划和合理设置新的砂石采矿权。同时,要为砂石矿山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生产环境,支持符合政策、环保达标的砂石矿山连续生产,充分释放产能,并鼓励其转型升级,尽快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多次联合发布文件,推进砂石骨料产业的高质量和健康有序发展,其力度史无前例,砂石行业的发展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也希望,砂石的‘黄金时代’能够真正提高‘含金量’,让绿色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底色’,走上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之路。”胡幼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