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八百里巢湖向来以烟波浩渺、帆影迷离著称,就像一个婉约的少女在湖光山色中彰显着自己的美貌。
随着巢湖城市的不断发展,生活垃圾产量更是逐年增长,如今,城市日产生活垃圾高峰期达到500吨。垃圾围城趋势逐渐明显,制约巢湖生态发展。
幸运的是,在巢湖之滨,有这样一家水泥企业却在实现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吃干榨尽”了巢湖市区及乡镇所有的生活垃圾。今年8月,中材安徽水泥已正式开始运营年处理18万吨生活垃圾的水泥生产线,实现了巢湖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八百里巢湖正再现往日烟水空蒙的美丽。
特别是去年8月原中材集团和中建材集团重组为全新的中国建材集团之后,更促进了中材安徽水泥的垃圾处置项目在长时间搁浅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水泥窑协同处置终落地
绿色发展战略更加明确
手捧一杯香醇的咖啡,周边弥漫着诱人的香气。倘若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仅仅是隔着一面玻璃窗,对面就是有序运行着的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生产线,玻璃窗内外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2016年,围绕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这一战略目标,重组后的中国建材集团很快提出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三大战略,如此清晰明确的战略为新集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发展的动力。
早在2012年起,安徽省和巢湖市就开始加大对环巢湖流域生态的治理。这对于长期扣着“三高”帽子的传统水泥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更是新生的机遇。
幸运的是,中材安徽抓住了这一机遇。从2012年到2017年,六年时间里,历经了数不清的曲折和搁浅,也正是在重组之后,中材安徽此前搁置已久的垃圾处置项目得到了集团在战略层面的巨大支持。“该项目非常符合中国建材集团的绿色发展战略,中材水泥为中材安徽量身打造的新发展规划是相当明确的。”公司总经理朱晓明笃定地说道。
负责讲解的工作人员表示,中国建材集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承担了十几项国家相关研究课题,投入研发资金开展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危险废弃物的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眼前的这条生产线应用的正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与垃圾焚烧发电相比,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具有“吃干榨净”、无外排废弃物及二次污染的特点,尤其是水泥窑1400℃超高温对二 英的处置效率极高。且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相当于年可替代燃煤 2~3万吨;年替代原料1.2万吨,年减少CO2排放量约 7万吨;符合“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原则。
不过,“好事多磨”。从项目提出之初的2012年起,各种因素导致的延期、搁浅就如影随形。尤其是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老百姓对垃圾污染的排斥性很大,对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常识知之甚少。因此,中材安徽厂区周边的部分居民将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项目与一般的垃圾焚烧项目等同起来,反对声音不绝于耳。
两材重组后,得益于集团专家的支持和配合,不断对中材环境公司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评审,中材环境公司对原有的示范线工艺、设备进行优化升级。同时,公司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坚持信息透明,加强科普宣传,充分保障利益群众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减少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阻挠和干扰。2016年8月,公司顺利取得了项目环评批复和巢湖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批复。
为了将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增强政府对项目的支持和村民对项目的信任,在巢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向周围的村民都发放了调查问卷,详细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大胆地将项目选在仅距职工宿舍、食堂150米左右的地方。公司主要负责人说:“正是我们对集团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和装备非常自信,才敢做出这样的选择。”
工艺技术的提升和民众知识的普及,使得这条生产线很快得以建设并应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项目投产后也极大地彰显了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央企的社会责任。
文化理念水乳相融
擦亮企业品牌形象
走进中材安徽厂区,与传统印象里的“灰色”产业不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大片人工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几对野鸭不时游过,湛蓝的天空下,白鹭在远处翩翩起舞,沿着清洁整齐的道路不断前行,一股花香萦绕在鼻尖,耳边也听不到丝毫噪音,只有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走进中控室,仅仅隔着一扇玻璃窗,只见对面的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得益于利用生物除臭技术消解臭味的生物除臭塔和负压除臭系统,里面的员工除了检修之外并不需要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
回溯中材安徽水泥的发展历史,历经了三个阶段。它的前身是一家民营企业,在员工李磊眼中,民企时期生活设施投入少,机器轰隆声与扬尘弥漫使得员工们个个都“灰头土脸”,员工素质的提升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更如荒漠一般无人认知。
彼时,员工大多是抱着打工者的心态,工作经历复杂,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和理解,只想着赚点钱养家,团结协作意识和工作效率都非常差。
2010年,原来的民营企业被中材水泥全资收购,取名“中材安徽”,一个传统的民营水泥厂,正式跨入央企的行列。
在中材水泥领导的关心和引导下,中材安徽的企业文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痛并快乐着的蜕变过程。随着在企业内部建章立制,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在几年时间里从无序无章发展到有组织有纪律地生产工作,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伴随着厂容厂貌的改善,走在清洁有序的厂区里,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和随处弥漫的花香让员工下班之后流连忘返。
新集团成立之后,企业最大的感受就是:全新的中国建材集团将原来两大企业的优秀文化融合在一起,经过提炼之后更加清晰和深远,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我们员工感觉就像是从江河汇入大海里一样,游起来更畅快。”一位员工对记者说。
走进中材安徽水泥的会议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创新、绩效、和谐、责任”的核心价值观,这正是去年9月新集团第一次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厂区内随处可见的是企业文化宣传栏和学习心得展示。“我们对新集团的文化非常认同,这种认同也是自然而然的,而有了文化的认同感,其他的交流就非常顺畅。”企业班子成员发自内心地娓娓道来。
正是因为原来的中材集团和中建材集团同宗同源,新集团的优秀文化如春风化雨般在无形中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过去一年来,通过开展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中材安徽致力于打造学习型和知识型员工队伍。
中材安徽副总经理颜会才在去年被评为巢湖市“工匠文化”标兵,作为企业老员工,他的成长也伴随着企业整体的变化。谈及这一荣誉,他很不好意思地表示,开始来这个企业只是一个打工者的心态,上班纯粹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当企业成为大型央企的一部分,企业人性化、专业化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逐渐转变了对工作的态度。在这样的花园企业工作身心愉悦,也觉得自己拥有了一份事业,两材重组虽然时间不长,但他感觉在一个更大的航船上行进,真是越来越有奔头,越干越有前景。
正如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两材重组大会上所指出:“重组后两家企业要从形式上的‘一家人’发展成为真正的‘一条心’。”而企业文化正是紧紧地把“一家人”拧成一股绳的内核和灵魂。
可以说,在重组整合后的第一年,文化融合就一直贯穿着企业战略重组和转型升级的始终。而文化与管理理念的一脉相通,也正是让中材安徽在发展协同处置的道路上走得一帆风顺的保障之一。
“一主两翼”谋发展
可持续发展有底气
不久前,正值两材重组一周年之际,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强调:“重组之初,我们就认识到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如果说过去规模的扩大是第一次长征,那么我们以两材重组为契机,迎来了从大到伟大的第二次长征。这就要求企业不光是有规模,必须有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可持续发展。”
据朱晓明介绍,两材重组之后,中材安徽在中材水泥指导下,将依托集团规模、技术、管理、机制“四大优势”,结合自身特点,紧紧围绕集团“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三大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并且制定和规划了公司“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
具体来讲,“一主”就是继续做优做强传统主业(水泥、熟料、建筑骨料及商品混凝土)。在他看来,两大特点不容忽视。
“一方面两材重组之后,我觉得水泥的市场整合是卓有成效的,大家通过推进供给侧改革,极大地减少了恶性竞争,维护了行业利益,这也是央企的担当和责任。另一方面,在学习中材水泥优秀企业的基础上,还加强与南方水泥、中联水泥等兄弟企业广泛互动、交往、合作,通过学习交流6S现场管理、安标创建等经验,中材安徽的综合运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在做好传统主业的基础上,“两翼”对于中材安徽的腾飞更像是两只不可或缺的翅膀。
一是绿色发展,即依托水泥窑向环境治理转型,在做好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市政污泥、巢湖蓝藻、污染土、工业危险废弃物等静脉产业项目;
二是产业升级,围绕集团“三条”曲线要求,公司将以第二曲线途径转型,即发展新型材料产业,提升盈利能力。今后公司将依托中国建材集团在装配式住宅、生态小镇、新型建材等方面的技术资源,积极在安徽推广住宅产业化、综合管廊及特色小镇项目。打造产业链完整、竞争优势明显的“绿色建材工业园”。
目前全国各地包括合肥市都非常重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遍地开花的热乎劲中,中材安徽因为有着丰富水泥、骨料、水运岸线的优势,竞争力将更加明显。
重组一周年后,中材安徽水泥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但是背靠着中国建材集团这一强大的后盾,公司负责人表示此时此刻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觉得信心更强了,底气也更足了。
相信不远的将来,一座全新的循环经济和绿色建材产业园将会在巢湖边,在中材安徽的花园式工厂中矗立,为巢湖乃至安徽树立起发展绿色建材和循环经济的典范和样板。
从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生产线到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打造,在中国建材集团绿色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巢湖将焕发出了全新的光彩。
过去的一年是翻天覆地的一年,可以说巢湖深刻见证了两材重组之后所承担的更多社会责任,未来也将持续见证中国建材集团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谱写更多新的篇章,见证城市绿色发展中涌现出的更多成果。
远眺那一望无际的湖光山色,正如中材安徽的未来,令人如此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