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实体经济破局的央企样本

2017-02-23 10:47:23

宋志平一直反对用兼并收购这个词,他喜欢用联合重组,因为这个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合作、共赢的思想。当记者问他,最难重组的是什么?他的答案是文化。

  “你们有多少个世界第一?”

  2003年,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刚刚归口国务院国资委管理,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去参加一个央企会议,国资委领导这么问台下。

  那一年,中国建材集团的年销售收入才20亿元人民币。宋志平觉得,世界第一离中国建材太远。

  时隔14年后,2016年中国建材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2700亿元,创造社会贡献规模近600亿元,并且实现了六个世界第一,包括水泥、混凝土、石膏板和玻璃纤维的产能,水泥工程和余热发电国际市场规模以及风力发电叶片的装机量。

  即便如此,对于中国建材来说,仍需努力前行。建材行业产能过剩,劣币驱除良币的问题由来已久,为此宋志平也一直在寻找新出路。仅就建材中的水泥行业来说,早在2006年,宋志平就已经着力于提高产业集中度,他的方法是联合重组同业企业。

  2016年8月,在国务院国资委的主导下,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实现合并重组,有人称合并后的新公司为“中国神材”,有指其垄断之意。但宋志平不认可,垄断的三种形式: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和经济垄断,中国建材一样不占。相反,身处于无准入门槛、行业集中度不高的建材行业中,中国建材和同业一样要品尝产能过剩带来的苦果,包括无法掌握适当的议价能力,恶性竞争反噬利润等问题。

  和中国建材一样,很多传统产业中的央企,都因为占有大量产能,成为此番去产能攻坚战的主力军。在近期召开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要求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化解产能过剩是央企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国资委特别圈画了六大领域,分别是钢铁、建材、有色金属、船舶制造、炼化和电力。

  从最近几年国资委主抓的工作来看,央企去产能的关键词之一正是重组,尤其产能过剩行业的同业央企,成为合并重组的重点;此外,国资委还要求央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这样可以将产能输出海外,在保证国内去产能的同时实现发展。

  宋志平为中国建材的发展勾勒了框架,包括三大战略、四个转型以及三条曲线,不难看出,他的主线正契合于国务院国资委设计的路线,他希望实现1+1=11的效果,等待“临界体积”的到来,“然后就是裂变反应了。”宋志平对记者说。

  联合重组

  2016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建材集团与中材集团两家央企重组,成为新的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这是宋志平经历的第八次央企重组,其中四次在国药集团,四次在中国建材。

  中国建材的重组又不仅限于央企,仅水泥行业,宋志平就主导了上千家中小企业的合并重组,“差不多能合并的都合并了,”宋志平说。经过大规模的行业整合,中国水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从2006年的16%上升到2015年末的58%,但在宋志平看来,这还不够,因为在国外水泥产业里没有小公司,行业集中度能达到70%~80%。

  宋志平追求的是“1+1=11”的效果,当产业重组到达一定规模,大企业可以到达“临界体积”,发生类似于核反应中的“裂变反应”。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宋志平认为大企业就是那只手。历史经验证明,工业发达国家去产能大都是通过大企业兼并重组来实现的,当年欧洲钢铁业去产能过程中,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抓住机遇,把欧洲钢铁厂全部重组了,此后采取关掉部分工厂、降低产能利用率等减量措施,实现了供需平衡,增加了行业集中度。

  两家央企的重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宋志平介绍,就国内市场而言,联合重组的协同效应已经显现。

  两材的合并源于国家的宏观决策和大企业发展规律,而中国建材此前对中小水泥企业的重组,则是企业的主动选择,但吸纳和融合上千家企业并不容易。在资本层面,中国建材探索了一套混合所有制方案,分为三层:第一层,上市公司层面,中国建材股份等公司吸纳大量社会资本;第二层,平台公司层面,把民营企业的部分股份提上来交叉持股;第三层,业务公司层面,给原所有者留30%左右的股权。

  上述方案在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中国建材成为混改的试点企业,宋志平近年也成为混合所有制的“布道者”。

  宋志平一直反对用兼并收购这个词,他喜欢用联合重组,因为这个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合作、共赢的思想。当记者问他,最难重组的是什么?他的答案是文化。而保持上千次重组成功的秘诀,就是促进企业文化的融合。“一碗水要端平,甚至更多考虑被合并企业的感受。”宋志平说。

  去产能和国际化

  2016年12月在西班牙举行了世界水泥可持续发展(CSI)CEO年会,本来宋志平因为有其他事打算不去了,但主办方说:“若宋志平不来,会议只能延期。”这件事侧面反映了中国建材在全球水泥行业里的地位。

  当下,中国建材在全球多个领域分量较重,这当然有规模方面的原因,但更受综合实力因素影响。“过去,我们这个行业里是跟跑型的,跟在跨国公司后边跑。现在我们在多个领域已经处于并跑地位,在部分领域里边已经做到了领跑。”宋志平表示。[Page]

  中国一直处于高速建设发展期,这给了建材企业很多练手的机会。以北新建材为例,在过去几十年里,从最初北京的两个厂发展至今,北新建材已在全国拥有60个生产基地,每个厂的建设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迭代创新,这是外国企业很难实现的。“全世界的水泥厂、玻璃厂大都是中国建材集团的工程公司在建,中国建材产业的装备和技术都强于欧美发达国家。”宋志平表示。

  然而,中国建材行业的现状是,产能的质量与技术实力水平不能完全匹配。以水泥为例,目前中国水泥使用量中,65%为低标号32.5,另外35%基本是42.5标号。而在美国,52.5和62.5两个标号平分市场,即便是经济落后的非洲地区,建造商也大多使用52.5标号水泥。

  作为立窑时代的产物,类似于32.5标号水泥这样落后产能,仍然充斥于建材产业,针对这部分的淘汰工作也遇到了一定阻力,产能过剩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水泥产业的总体产能利用率现在只有65%。

  宋志平认为,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措施淘汰32.5标号水泥,这将减少7亿吨水泥产量,使行业总体产能利用率提高到85%,极大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此外,他建议关闭日产2000吨以下的小窑和没有矿山的工厂。

  对于那些小规模水泥厂、作坊式的石膏板厂,即使像中国建材这样的央企,也无法通过竞争将落后产能完全挤出市场,“劣币有时候会驱逐良币”,对于建材产业的恶性竞争,宋志平感到很头痛。

  为了引领整个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中国建材提出“带头”不新建生产线、带头错峰生产等。“冬天是水泥需求淡季,我们会给工人们放假,都过剩了,不如少生产一些,这样价格和利润反而上来了。”宋志平说。

  对于央企来说,淘汰落后产能并不止于一纸命令,后续资产处置和人员安置都是问题。不过在宋志平看来,这些问题都有解决方案,例如关闭工厂可以腾退大量土地,转作其他商业用途,腾出来的碳指标也通过交易实现收益。在宋志平的计划里,绿色小镇和养老事业都已经提上了日程。

  一个共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下半程,城市建设也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状态,必然会越来越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水泥、石膏板等产业必然会遇到本地需求的瓶颈,这是去产能的重要原因,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命题。

  中国建材正在谋求国际化转型,在海外建厂,实现国际产能合作。“我们不能将产品出口,将污染留在中国。”宋志平表示,以前中国建材在海外都是提供EPC服务,但现在中国建材也开始挑选一些好项目做一部分投资。

  2016年,中国建材控股子公司中国巨石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建8万吨玻璃纤维生产线,宋志平指出,在美投资的目的是“把产品打回美国”,打破贸易壁垒,因为美国曾针对中国玻璃纤维提出过双反。当然,在这单投资中,他也感受到了美国回归实业的决心,中国巨石获得的2000亩土地只要1美元,能源费用也只有中国的一半,并且南卡罗来纳州还给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税收返还。未来十年,中国巨石将在当地投资5亿美元,其中1亿美元将获得返还。

  新增长点

  无论是同业之间的合并重组,还是寻求国际产能合作,这些动作的出发点,是行业结构调整和国家战略。而无论是央企还是民营企业,还必须从内部找到发展曲线的原点。

  “我常常跟人说,我们的工厂是花园中的工厂。”宋志平笑言。此外,中国建材还在进行智能化转型,20年前一个年产5000吨的水泥厂,用工量是2500人,10年前是500人,但现在已经降到了100人,下一个目标是降到50人。“工人三班倒,一个班只有十几人,是真正的无人操作工厂。”宋志平说。

  宋志平规划的三条发展曲线中,第一条是水泥、玻璃等传统产业,第二条是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2016年,三新产业为集团带来了近60亿元的利润。并且,中国建材在很多新产业里已实现了龙头地位。例如,新型建材石膏板、新材料玻璃纤维都已经是全球规模第一,而集团碳纤维业务已占中国市场70%份额,集团的电子玻璃扭转了中国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中国建材的第三条曲线是新业态,即从传统制造业转型到现代服务业。例如2016年上市的建材认证企业国检集团,以及智慧工业板块,现已外包管理30余家海外水泥投资商的工厂,宋志平的下一个目标是管理100家。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两材旗下涉及上市公司包括港股2家,A股13家。其中,中国建材和中材股份均在港股上市,中国建材集团A股上市的6家公司包括中国巨石、北新建材、洛阳玻璃、凯盛集团、国检集团和瑞泰科技;中材集团A股上市公司7家公司包括祁连山、宁夏建材、中材国际、中材节能、中材科技、国统股份和天山股份。

2017-12-19 13:12:40

12月5日,中国建材集团在安徽巢湖召开了2017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产研对接现场交流会。

2017-12-08 10:16:52

中国建材集团迅速组织召开工程业务专题工作会议,深入研讨集团国际化战略,宋志平董事长、刘志江书记、曹江林总经理出席会议,并明确集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国际工程服务板块整合的有关要求。

2017-06-20 09:01:35

6月13日是“全国低碳日”,中国建材集团正式发布《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2016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以“从大到伟大——中国建材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主题,阐述了中国建材集团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该报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综合评定为五星,是中国建材集团连续第5本五星级报告。

2017-06-15 10:32:02

5月11日,中国建材集团与中国农业银行在北京签署《市场化债转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总经理曹江林,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周慕冰出席签约仪式。集团副总经理徐卫兵和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康义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农业银行将为集团提供意向性总规模为人民币300亿元的市场化债转股支持。

2017-05-15 11:10:15

4月10日,中国建材集团与三一集团在北京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座谈会。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出席座谈会并见证签约。

2017-04-12 09:17:11

宋志平一直反对用兼并收购这个词,他喜欢用联合重组,因为这个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合作、共赢的思想。当记者问他,最难重组的是什么?他的答案是文化。

2017-02-23 10:47:23

全年实现利润总额81亿元,营业收入2695亿元,圆满完成国资委要求的效益恢复性增长目标。两材重组稳健推进,顺利完成集团层面和部分二级公司的整合。

2017-01-21 09:24:54

1月13日,中国建材集团与交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交通银行将为集团提供500亿元意向性授信。

2017-01-16 10:23:13

宋志平听取汇报后,对大家过去一年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表扬,认为“两材”重组的协同效应已初步显现,各企业的工作亮点纷呈。他从国际、国内和行业三方面分析了形势,并对2017年工作进行了重要部署。

2017-01-09 08:59:42

8月26日,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在京召开重组大会,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标志着我国建材行业开启大企业重组模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迈入新的阶段。

2016-08-27 08:26:05

7月26日,中国建材集团与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段国圣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郭朝民、中保投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杨华柏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2016-07-29 09:47:43

6月17日,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在集团总部会见了俄罗斯欧洲水泥集团董事长嘎尔切夫一行。双方回顾了过去五年合作的历程与成果,并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畅谈了合作构想,展望了未来合作前景,会谈高效而富有成果。

2016-06-21 10:28:02

2016年4月14日,《财富》(中文版)正式公布了2016“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排行榜,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入榜,同时上榜的还有马化腾、任正非、张士平、马云、任建新、王健林等。从2011年起,宋志平连续六次荣获该殊荣。

2016-04-22 13:53:39

6月29日至7月3日,李克强总理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中国建材集团与法国施耐德公司在中法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下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宋志平董事长与施耐德全球执行副总裁吕克·雷蒙代表双方公司签字。宋志平还参加了“中法工商峰会”,并围绕“数字与环境革命对企业未来转型发展”的主题发表演讲。

2015-07-13 11: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