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和他的整合优化理念

2016-11-14 14:54:14

在宋志平看来,首先,大企业资金雄厚,有能力支付重组所需的大量资金,而且在人才、技术、规范治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其次,大企业通过稳定市场秩序与价格,获得合理利润,使企业进入正常经营状态,投资者、银行、员工等各方利益才能得到保证,收购溢价和减量损失才能得到补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循环。为此,他提出了“大企业是过剩产能的终结者”的精辟论断。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其中,“去产能”是任务之首。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在2016夏季达沃斯“新常态、新理念、新动能”分论坛上说,“2016年,中央确定要煤炭去产能2.8亿吨,安置分流职工70万人;钢铁去产能4500万吨,安置分流职工18万人。”去产能涉及职工安置、债务处置、资产重组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任务十分艰巨。

  去产能,关键需要新动能。什么是新动能?新动能如何化解产能过剩?新动能能否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被称为“中国的稻盛和夫”的宋志平在他的新著《经营方略》(中信出版集团出版,2016年8月第1版)中做了回答。他指出:“实践证明,整合优化是过剩行业和企业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通过实践这一模式,中国建材集团迅速成长壮大。”有位哈佛大学的学者把“整合优化”的成长方式命名为“Growth in China”(中国式成长)。宋志平还说,“这一模式,或许可以复制到其他过剩行业。”

  “整合优化”,其实,就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新理念、新动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理论的一大创新,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整合,即以联合重组、资源整合的方式,解决行业集中度和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减少增量、优化存量,重塑竞争有序、健康运行的行业生态:优化,即通过技术、管理、商业模式、机制的创新,持续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和竞争实力。”

  “整合优化”在《经营方略》中时常被称为“联合重组”。但宋志平所说的联合重组,与西方大力推进的企业并购截然不同,而赋予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第一,联合重组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包容、合作、共赢思想”;第二,联合重组的出发点是解决系统性问题,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联合重组不仅厂房、土地、矿山等物的联合,更重要的是人的联合;第四,联合重组是文化的整合。所以,宋志平把他的联合重组称之为“整合优化”,体现了“宋志平模式”的特色。

  宋志平的“整合优化”理论来自于他的企业实践。2006年,中国建材在香港上市之后,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购徐州海螺;2007年,通过西湖之畔“汪庄会谈”,顺利联合浙江四大巨头,并以此为基础组建南方水泥;2009年,挥师北上,组建北方水泥;2011年,成立西南水泥。短短几年,中国建材先后重组上千家水泥企业,水泥产能达到4.5亿吨,一跃成为“全球水泥大王”。水泥行业集中度从2008年的16%增至2016年初的53%左右,重组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壮大,整个水泥行业步入转型升级的新轨道。

  “重组模式可以复制”。在任国药集团董事长期间,宋志平把中国建材集团的联合重组模式复制过去,先后完成了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四合一”的重组;建立了覆盖全国近200个地级以上城市、14万家行业客户、三级医院覆盖达95%的全国医药物流分销配送网络;营业额从400多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000多亿元,从一家单一的批发商变成了一家产学研融于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企业。2013年国药集团继中国建材集团之后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成为第一家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医药企业。

  宋志平说,《经营方略》这部书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而提炼出来的。其中,正是通过大规模而不同行业联合重组的实践,宋志平提出了“整合优化”的重要概念,并在联合重组实践中不断深化、丰富、完善、系统,成为他《经营方略》中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合优化”要坚持区域战略选择原则、企业选择原则、竞业禁止原则、专业化操作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五项基本原则”;同时,实施合理布局、以销定产和管理整合的“三部曲”。宋志平强调,“收人先收心”。为此,要打开三扇大门:信任之门、机制之门和感情之门;要有三个境界:“利己—利他—互利;要秉持“合作共赢、与人分利”的思想;不能“包打天下”,而是“三分天下”。更为重要的是,要用“待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的三宽”文化吸引加盟者进入,用“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的“三力”文化使大家加盟之后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成为协调一致的团队。

  宋志平特别强调,大企业在行业整合优化中的作用。十八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是谁在调节市场、充当这只“看不见的手”?宋志平认为,是“大企业”。

  在宋志平看来,首先,大企业资金雄厚,有能力支付重组所需的大量资金,而且在人才、技术、规范治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其次,大企业通过稳定市场秩序与价格,获得合理利润,使企业进入正常经营状态,投资者、银行、员工等各方利益才能得到保证,收购溢价和减量损失才能得到补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循环。为此,他提出了“大企业是过剩产能的终结者”的精辟论断。

  宋志平的这一认识极为深刻。我们常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支柱和主力军。从国外看,“成熟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朝着大企业引领和调控市场的方向发展”。宋志平指出,工业发达国家去产能化大都是通过大企业兼并重组来实现,往往是债权人推动重组,把一些扭亏无望的企业债权交给负责任的大企业。大企业重组后,采取关掉部分工厂、降低产能利用率等减量措施,实现供需平衡,增加行业集中度。宋志平的这些观点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清晰地可操作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G20工商峰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向世界宣告:“从2016年开始,我们正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调节供求关系,要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至1.5亿吨,用3至5年时间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这是我们从自身长远发展出发,从去产能、调结构、稳增长出发,自主采取的行动。中国在去产能方面,力度最大,举措最实,说到就会做到。”

  理论的价值不仅给人以启迪,更在于实际应用。宋志平从近40年大企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经营方略》,对于当下中国不仅是去产能,包括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等,而且对于新常态下企业改革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值得业界人士认真研读。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1月25日,中国建材集团2018年工作会议暨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2018-01-26 09:21:30

两材旗下涉及上市公司包括港股2家,A股13家。其中,中国建材和中材股份均在港股上市,中国建材集团A股上市的6家公司包括中国巨石、北新建材、洛阳玻璃、凯盛集团、国检集团和瑞泰科技;中材集团A股上市公司7家公司包括祁连山、宁夏建材、中材国际、中材节能、中材科技、国统股份和天山股份。

2017-12-19 13:12:40

十年前的9月26日,中国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在上海创立,正式拉开了国内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企业重组联合的帷幕。

2017-09-26 09:36:24

近日,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南方水泥十年发展史等相关内容谈了自己的看法。

2017-09-24 10:19:04

2016年8月26日,两材重组一时成为行业内外,乃至国内外热议并高度关注的重大新闻。当时中国建材报对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进行了专访,发表了题为《是巨龙就要腾飞》的报道。

2017-08-24 17:21:14

7月14日,中国建材集团召开2017年上半年工作视频电话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和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培训班精神,系统总结了中国建材集团上半年工作,表彰了第一阶段压减工作先进企业,全面安排了下半年工作。

2017-07-15 00:38:51

3月6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一行到中国建材集团调研。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党委书记刘志江、副董事长姚燕、总经理曹江林、副董事长李新华热情接待了乔龙德会长一行。

2017-03-13 14:29:54

全年实现利润总额81亿元,营业收入2695亿元,圆满完成国资委要求的效益恢复性增长目标。两材重组稳健推进,顺利完成集团层面和部分二级公司的整合。

2017-01-21 09:24:54

宋志平听取汇报后,对大家过去一年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表扬,认为“两材”重组的协同效应已初步显现,各企业的工作亮点纷呈。他从国际、国内和行业三方面分析了形势,并对2017年工作进行了重要部署。

2017-01-09 08:59:42

在宋志平看来,首先,大企业资金雄厚,有能力支付重组所需的大量资金,而且在人才、技术、规范治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其次,大企业通过稳定市场秩序与价格,获得合理利润,使企业进入正常经营状态,投资者、银行、员工等各方利益才能得到保证,收购溢价和减量损失才能得到补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循环。为此,他提出了“大企业是过剩产能的终结者”的精辟论断。

2016-11-14 14:54:14

Adani is also a big man in the Indian cement industry and is the second largest cement producer in India. He entered the industry in 2022 with the acquisition of Holcim's cement business in India, which acquired about 70 million tons of cement per year for $10.5 billion. Adani plans to expand its annual cement production capacity to 140 million tons by 2028. Adani has previously invested $1.6 billion to acquire Sanchi Cement and Penna Cement, and is expected to acquire an additional 21 million tons of production capa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