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其中,“去产能”是任务之首。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在2016夏季达沃斯“新常态、新理念、新动能”分论坛上说,“2016年,中央确定要煤炭去产能2.8亿吨,安置分流职工70万人;钢铁去产能4500万吨,安置分流职工18万人。”去产能涉及职工安置、债务处置、资产重组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任务十分艰巨。
去产能,关键需要新动能。什么是新动能?新动能如何化解产能过剩?新动能能否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被称为“中国的稻盛和夫”的宋志平在他的新著《经营方略》(中信出版集团出版,2016年8月第1版)中做了回答。他指出:“实践证明,整合优化是过剩行业和企业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通过实践这一模式,中国建材集团迅速成长壮大。”有位哈佛大学的学者把“整合优化”的成长方式命名为“Growth in China”(中国式成长)。宋志平还说,“这一模式,或许可以复制到其他过剩行业。”
“整合优化”,其实,就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新理念、新动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理论的一大创新,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整合,即以联合重组、资源整合的方式,解决行业集中度和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减少增量、优化存量,重塑竞争有序、健康运行的行业生态:优化,即通过技术、管理、商业模式、机制的创新,持续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和竞争实力。”
“整合优化”在《经营方略》中时常被称为“联合重组”。但宋志平所说的联合重组,与西方大力推进的企业并购截然不同,而赋予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第一,联合重组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包容、合作、共赢思想”;第二,联合重组的出发点是解决系统性问题,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联合重组不仅厂房、土地、矿山等物的联合,更重要的是人的联合;第四,联合重组是文化的整合。所以,宋志平把他的联合重组称之为“整合优化”,体现了“宋志平模式”的特色。
宋志平的“整合优化”理论来自于他的企业实践。2006年,中国建材在香港上市之后,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购徐州海螺;2007年,通过西湖之畔“汪庄会谈”,顺利联合浙江四大巨头,并以此为基础组建南方水泥;2009年,挥师北上,组建北方水泥;2011年,成立西南水泥。短短几年,中国建材先后重组上千家水泥企业,水泥产能达到4.5亿吨,一跃成为“全球水泥大王”。水泥行业集中度从2008年的16%增至2016年初的53%左右,重组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壮大,整个水泥行业步入转型升级的新轨道。
“重组模式可以复制”。在任国药集团董事长期间,宋志平把中国建材集团的联合重组模式复制过去,先后完成了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四合一”的重组;建立了覆盖全国近200个地级以上城市、14万家行业客户、三级医院覆盖达95%的全国医药物流分销配送网络;营业额从400多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000多亿元,从一家单一的批发商变成了一家产学研融于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企业。2013年国药集团继中国建材集团之后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成为第一家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医药企业。
宋志平说,《经营方略》这部书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而提炼出来的。其中,正是通过大规模而不同行业联合重组的实践,宋志平提出了“整合优化”的重要概念,并在联合重组实践中不断深化、丰富、完善、系统,成为他《经营方略》中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合优化”要坚持区域战略选择原则、企业选择原则、竞业禁止原则、专业化操作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五项基本原则”;同时,实施合理布局、以销定产和管理整合的“三部曲”。宋志平强调,“收人先收心”。为此,要打开三扇大门:信任之门、机制之门和感情之门;要有三个境界:“利己—利他—互利;要秉持“合作共赢、与人分利”的思想;不能“包打天下”,而是“三分天下”。更为重要的是,要用“待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的三宽”文化吸引加盟者进入,用“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的“三力”文化使大家加盟之后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成为协调一致的团队。
宋志平特别强调,大企业在行业整合优化中的作用。十八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是谁在调节市场、充当这只“看不见的手”?宋志平认为,是“大企业”。
在宋志平看来,首先,大企业资金雄厚,有能力支付重组所需的大量资金,而且在人才、技术、规范治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其次,大企业通过稳定市场秩序与价格,获得合理利润,使企业进入正常经营状态,投资者、银行、员工等各方利益才能得到保证,收购溢价和减量损失才能得到补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循环。为此,他提出了“大企业是过剩产能的终结者”的精辟论断。
宋志平的这一认识极为深刻。我们常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支柱和主力军。从国外看,“成熟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朝着大企业引领和调控市场的方向发展”。宋志平指出,工业发达国家去产能化大都是通过大企业兼并重组来实现,往往是债权人推动重组,把一些扭亏无望的企业债权交给负责任的大企业。大企业重组后,采取关掉部分工厂、降低产能利用率等减量措施,实现供需平衡,增加行业集中度。宋志平的这些观点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清晰地可操作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G20工商峰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向世界宣告:“从2016年开始,我们正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调节供求关系,要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至1.5亿吨,用3至5年时间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这是我们从自身长远发展出发,从去产能、调结构、稳增长出发,自主采取的行动。中国在去产能方面,力度最大,举措最实,说到就会做到。”
理论的价值不仅给人以启迪,更在于实际应用。宋志平从近40年大企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经营方略》,对于当下中国不仅是去产能,包括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等,而且对于新常态下企业改革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值得业界人士认真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