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去产能排在五大重点任务第一位。头炮如何打响?当务之急,就是出清“僵尸企业”。
7月19日,《河南省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出台,准确界定我省不同国企功能,坚持分类处置、因企施策,采取债务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多种措施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有针对性地推进国企改革。
“僵尸企业”指那些已经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活力的企业。通常这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连年亏损,甚至濒临倒闭。“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是它们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靠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方式获得给养。
今年以来,河南省805家国有控股企业中亏损企业达到288家,亏损面约35.7%、亏损额同比增长6.6%。“河南省国企亏损存在多种情况,有的是受行业周期影响,有的是政策性亏损,有的是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也有的是技术跟不上市场形势。”河南省国资委主任肖新明分析说。
“僵尸企业”退出,必须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才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指导意见》指出,河南省国企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其中,商业类国企以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为主要目标,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主要包括工业、商贸类、政府投融资公司。而公益类国企,则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和公共交通等企业。根据国企功能界定与分类不同,在改革、发展、监管、考核方面细化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目前,河南省亟待有序出清的“僵尸企业”集中在煤炭、钢铁等行业。记者在郑煤集团了解到,该集团龙力水泥、中亚化工等13家子公司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将通过此次国企改革,及时处置低效、无效及不良资产,最终实现全部出清。
按照河南省国企改革的“路线图”,国企功能界定与分类明晰后,将通过重组整合一批、股份制改造一批、转让退出一批、剥离移交一批,收缩过长的战线和过大的摊子,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事由谁来办”等实际问题。
国企分类涉及企业、行业、领域众多,且大部分牵涉到地方政府,利益藩篱甚多。对此,河南省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遵循“谁出资谁分类”的原则,最终由各地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制定所出资企业的功能界定和分类方案,报本级政府批准后实施,力争年底前实现改革大头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