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多领域扩围 平衡去产能和盈利成难题

2017-07-13 08:49:19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河南省去产能行动正在加速。近日,省政府出台《河南省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方案》,对煤炭、钢铁、火电、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处理,给出了详细方案和时间表,并计划在今年清理省属半数“僵尸企业”。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河南省去产能行动正在加速。近日,省政府出台《河南省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方案》,对煤炭、钢铁、火电、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处理,给出了详细方案和时间表,并计划在今年清理省属半数“僵尸企业”。

  经历一年的产能压减,企业对化解过剩产能的认识越发清晰,但由于新一轮去产能逐步涉及企业核心产能,如何平衡去产能和盈利、员工安置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是企业需要面对的新挑战。

 去产能攻坚多领域扩围

  河南过剩产能化解工作,开始扩容至更多过剩领域。

  近日,河南省政府正式出台《河南省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加快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并在包括煤炭、钢铁、火电、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过剩产能处理上,给出了详细方案和时间表。

  其中钢铁领域,将淘汰893.5万吨落后产能,并全面取缔18家“地条钢”生产企业;电解铝将引导3家电解铝企业长期停产产能50万吨以上。

  “煤炭的情况和其他行业略有不同,攻坚意味更为强烈。”平顶山一家大型煤企相关负责人张先生向记者表示,去年河南省完成的煤炭去产能任务中,有相当部分是“闲置产能”,而今年则会涉及部分核心产能,因此平衡去产能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考验着各家的平衡能力。

  根据《方案》,河南省煤炭去产能将分两个阶段,其中2017年河南省将压减煤炭产能2000万吨,10月底前列入退出计划的矿井需全部关闭到位;2018年,再次压减煤炭产能1850万吨以上,从而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任务。

  张先生表示,此次调整完成后,河南煤炭产量接近“减半”,煤炭价格将得到支撑,更关键的是,“企业得到了轻装调头的机会,有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多元化产业的竞争当中,大大提升企业的抗压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并非去产能主力的火电、水泥等行业,也在《方案》中领到了明确任务。其中2017年,河南省将关停8台落后火电组103万千瓦。到2018年,共关停落后火电机组400万千瓦以上,并稳妥推进郑州中心城区煤改气工作。而水泥,也计划淘汰400万吨以上产能。“目前各市地已制定完成年度关停计划,并将在10月底前将列入关停计划的水泥产能全部关停到位。”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

  他透露,目前郑州的煤改气方案、18家“地条钢”生产企业关停核查等已经开始行动,河南省也正在积极争取国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鼓励产能过剩行业大型骨干企业联合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奖补主动退出的产能。”该人士说。

 向“僵尸企业”全面开刀

  除了减产能外,破除省属企业的“僵尸病”,对于去产能攻坚至关重要。

  “僵尸企业对企业的影响,不小于过剩产能。”卓创咨询分析师刘东明对记者表示,由于多种原因,煤炭、钢铁等行业里的国企,是目前“僵尸企业”的主要集中地。这类企业由于长期亏损、高负债,部分“僵尸企业”长期依靠政府补贴存活,对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都有不小的拖累。

  一家大型省属企业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河南的省属僵尸企业,三煤一钢占了90多家,这些僵尸企业因经营、政策等原因,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部分企业不仅生产经营难以为继,而且扭亏无望,越早处理,对集团经营越有好处。

  去年8月,河南省出台《河南省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僵尸企业”提出清理意见与要求。上述省国资委人士表示,《意见》出台后,河南省对于省属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并确立了以结算注销、破产重整、破产重组和重组兼并多种方式并进的思路,解决“僵尸企业”出清问题。“部署工作现在已经完成,《方案》的出台,将加速‘僵尸企业’的清退工作。”他表示。

  根据《方案》,河南省拟定对已停产6个月或半停产12个月以上、连年亏损、靠政府或集团总部补贴和银行续贷存在的,以及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不具备偿债能力的168家省属“僵尸企业”(空壳企业)进行处理。其中2017年,将完成总户数50%以上的处置工作,2018年完成70%以上的处置工作,2019年基本实现100%处置。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省企业自身也在积极处理“僵尸企业”问题。如平煤神马集团,今年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共建了甲烷气深加工园区项目。该集团一位人士表示,该项目能够使旗下蓝天化工公司已停产的产能得到一定恢复,并使集团近4亿元的资产得到有效利用。此外,该集团还选择内部关联优势企业,通过契约形式进行托管经营。这不仅减小了重组带来的投资风险,降低了主业杠杆率,而且进一步整合了内部资源,有效提升了“僵尸企业”的经营状况。

 去产能和抓机遇同步进行

  面对企业去产能压力,河南省从提供专项资金、免收国有资本收益、盘活土地资源、调整资源价款征收办法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但对企业来说,仅靠减产分流走出困境,显然还远远不够。

  义马集团相关人士张先生向记者表示,河南煤炭产量虽高,但由于多为深层矿,综合成本远高于山西、内蒙古等地,在国家力推新能源电力项目的背景下,煤炭企业资源竞争力开始不足。

  为此,河南煤炭企业从去年起,就紧抓去产能中的政策机遇。如平煤神马集团,就利用政府返还的近20亿元资金,在尼龙化工、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新上一批产业升级项目,逐步把橡胶轮胎、飞行化工、三梭纺织等长期困难单位转产搬迁到产业集聚区,先后分流安置职工1万余人,使这些老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同时河南省煤企还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进行国际间合作,有效盘活了部分长期闲置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去产能只是一方面,如何挖掘产能中的发光点,借助改革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与产能压减同样重要。”张先生表示。

  这一思路,也正契合河南省的改革方向。事实上,在此次《方案》落地的同时,包括《河南省推进工业绿色化改造攻坚方案》《河南省推进工业智能化改造攻坚方案》《河南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攻坚方案》《河南省推进技术创新攻坚方案》等多个方案也同步下发。多位企业人士认为,这些文件,指出了河南煤炭、钢铁等过剩行业的未来走向,即绿色、技术、创新和智能化。

  “企业去产能,也是一种企业诉求的表达。”刘东明认为,对于河南过剩产能企业来说,其自身单一化生产和老旧体制,为其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新常态下能否轻装上路,甚至决定了企业的生死。

  而在经历过去年“壮士断腕”般的去产能之后,河南企业断臂后的止血能力正在逐步增强,尤其在配套资金来源、承担重组包袱以及“僵尸企业”处理方面,已有了一定的经验,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常态化和不断扩展企业发展领域,显然会有更好的成绩。

  人员安置问题依旧是关注重点

  相比以往的去产能,人员安置是《方案》推进的重点保障内容。

  《方案》明确,河南省将把曾适用煤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职工安置相关的政策范围,扩大到火电、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不仅将加强对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强化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同时还将做好社会保障的衔接工作,对再就业困难人员优先运用公益性岗位实施托底帮扶,并将指导企业制定实施职工安置方案和风险处置预案,以落实企业职工安置责任主体,依法妥善处理劳动关系。

  一家电解铝企业副总经理张先生表示,人员安置一直是企业的棘手问题,由于企业所在区域周边承载能力有限,集中分流难度颇大,同时相当部分企业人员家庭长期依托企业生活,守土思想明显,不妥善处理其再就业问题,容易产生社会问题。

  一家煤炭企业相关负责人也坦言,在该煤炭内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矿上员工宁可领取每月1300元左右的基本工资,也不愿按照企业再就业分配辗转南方进行再就业,这给企业的人员分流、安置带来不小的难题。

  为此,在企业的人员安置中,如何保证分流人员待遇,成为各企业的关注重点。如平煤集团就保留安置采掘一线的员工,集体工和全民合同制员工在内部退养和转岗分流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义马集团则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重点采取劳动合同的终止和解除分流途径,依法给予经济补偿,并在1~2年内暂时托管劳动关系,并在过渡期内进行有序放假,给予生活补助和基本保障等。

  但这种类似兜底的分流政策并非长策。刘东明表示,目前过剩产能企业每处理一名员工的分流就业问题,就需2万~4万元不等的成本支出。尤其是这些企业,近几年都遭遇严重的效益下滑,导致不少年轻职工主动离职,企业员工年龄普遍都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这部分人再就业和创业的压力都很大。此次将脱困补助和再就业帮扶扩展到多领域,无论是内外部转岗、内退还是公益岗位安排,都给员工和企业带来明显的好处。“随着企业新建项目的增多和分流机制的成熟,今年职工分流速度会明显加快。同时省属企业也制定了多种鼓励创业的手段和政策,这些‘创业之星’,显然也会在其中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河南省去产能行动正在加速。近日,省政府出台《河南省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方案》,对煤炭、钢铁、火电、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处理,给出了详细方案和时间表,并计划在今年清理省属半数“僵尸企业”。

2017-07-13 08:49:19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