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一条光明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之路

2019-11-06 10:07:36

我国经过40年的快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

  1.刘宏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您如何理解和看待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和价值?

  贾海峰:我国经过40年的快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不过在快速城市化、快速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开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在这种背景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海绵城市是新型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它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保护、修复和维系包括城市草地、林地、河湖系统等在内的城市综合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其实质就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城市中包括建筑、道路、绿地、河湖水系等在内的各种城市元素对降雨径流的吸纳、蓄渗、净化和缓释作用,实现降雨径流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海绵城市也不只是应对内涝、污染等降雨径流问题,通过健康水循环的建立、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生态功能的发挥,还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因此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序、健康推进,可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城市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城市生态服务价值的重要举措。

  2.刘宏伟:您最早从何时开始接触“海绵城市”概念并开展理论研究的?最近的课题成果主要有哪些?何时从项目层面开始具体实践这一理念,参与建设的试点和项目有多少?

  贾海峰:“海绵城市”是我国近年来提出并发展壮大的概念,它既继承了我国古代城镇建设的人、水、城和谐统一的精髓和智慧,也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城市雨水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比如美国的最佳管理实践(BMPs)、低影响开发(LID),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设计(WSUD)等。我在清华大学从教以来,一直以城市水环境系统模拟与优化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攻方向。在教学和科研中,也非常注重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学习各方面先进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早期,我们对城市水环境的研究还是偏重于河流水体以及城市、工业污水排放控制,那时候城市降雨径流控制还不是主要矛盾。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缺水、内涝、污染、生态退化等各种各样的城市病逐渐显现,再加上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点源控制的逐步普及,降雨径流控制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我也逐渐开始研究城市降雨径流控制方面的技术和管理问题。我于2005年合作翻译出版了日本学者的著作《把雨水带回家——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和实例》,成为我国比较早的关于雨水收集利用的图书,当年还获得了第二届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最佳奖。该领域的研究在邀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余啸雷教授来清华大学开展城市降雨径流控制联合教学科研以后,逐步成为我个人及课题组的核心研究方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专项以及北京、佛山、苏州等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适用LID-BMPs技术的多目标筛选、LID-BMPs优化布局规划、海绵源头设施建设示范和绩效评估、海绵城市设施数据库开发、城市水环境系统模拟与优化、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英文SCI论文,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在我国2015年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之后,这方面的研究需求更大、要求的深度和落地性更强。不过由于清华大学还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课题组并没有过多地具体承担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实际工作,更多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专项、国际合作研究的资助下开展海绵城市相关的理论、技术、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并且从专业上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询,为试点城市的具体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刘宏伟:国内从2015年4月开始正式推行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之一,这些年您考察过多少试点及项目,如何看待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贾海峰:2015年,我有幸入选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这些年来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现场检查督导、地方技术方案的评审、咨询等方式走访过大多数国家试点城市,也去过一些省的试点城市,有些城市还去了多次,重点考察了不同城市和试点区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系统化方案、海绵城市源头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以及相关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的规范、标准等,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发现了各式各样的亮点,当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包括规划设计的问题、设施选用的问题、施工的问题、管理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也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方向。

  总体而言,海绵城市从提出到试点建设实践,经过这些年的宣传教育和工程实践效果的逐渐体现,人们对海绵城市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我在行业中的切身体会而言,在2013年、2014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前期,很多民众甚至不少业内专家、领导都对海绵城市建设不理解,认为没必要、没用途、无法落地和持续实施等,现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虽然还存在不少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具体问题,但几乎都认可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正确性,认可了继续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我个人认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主要体现在:通过多层次的宣传教育和现场效果的体现,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国不同的试点城市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特点,摸索了一条各自侧重点有所不同的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基于各地实践的成果,我们系统梳理了同城市建设和管理相关的国家和地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的标准、规范、图集和导则,找出了其中与海绵城市理念不一致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出台和更新了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一批标准、规范、图集和导则,为规范我国今后的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4.刘宏伟:作为国内环境工程方面的专家,您觉得海绵城市建设国家战略的推行对环境工程产生了哪些显著影响?对此有何意见和建议?

  贾海峰:海绵城市倡导充分利用和挖掘城市中各个元素的生态功能实现城市降雨径流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强调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技术路线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这与环境工程早期注重“末端控制”现在逐渐重视“源头控制”,之前强调“污染的集中处理”现在逐渐重视“源头分布式控制”这一趋势是一脉相承的。

  从环境保护的历程来看,早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不过由于忽视对污染的防治,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世界范围环境公害事件不断发生。环境问题逐渐引起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并采取了多为末端污染控制的环保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发现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存在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末端污染治理费用很高、污染治理技术难以彻底消除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等。在这种背景下,基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理念,开始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分布式污染处理和控制等。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源头分布式处理功效,就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发挥全流程各个环节的自净能力,实现全系统的功效、经济等最优!从水文循环和污染物质去除角度而言,全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均有其水量的调蓄能力和污染物的自净能力,通过强化和利用好其调蓄能力和自净能力,就可以实现水环境保护的系统经济和功效的优化。由此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的理念与环境工程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海绵城市建设国家战略的推行,可以进一步促进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和深化。

  5.刘宏伟: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推行以来,您亲自参与或指导的试点城市和建设项目中,印象最深刻的有哪些?

  贾海峰: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社会条件差异很大,两批共30个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基本上覆盖了我国不同的地区,其目的就是要探索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下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模式。我不止一次地去过包括嘉兴、天津、白城、重庆、遂宁等在内的21个试点城市,这些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各有特色,也根据各自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状态等社会特征,梳理了各自区域和地块“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的适用性和优先排序,总结了各自特点不同的技术、管理模式。比如白城市以打造北方寒冷缺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样板为目标,针对中小城市共性问题,结合本地“高寒、少雨、易渗”特点,创新技术研发,尤其是源头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技术等,形成适用于北方并可部分推向全国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再如中新天津生态城针对本底弱透水、土壤盐碱化等生态本底特点,借助中新国际科技合作,融入新加坡“活力、美丽、清洁(ABC)”治水理念,探索本地化的源头绿色基础设施的做法和“全过程、全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当然,包括这些城市在内的试点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更是或多或少走了一些弯路,但总体上都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国家(省)试点城市既为试点,可以说是国家主导的一种有关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试验,而作为试验和探索,走一些弯路在客观上也是正常的,是应该被允许的。国家在总结这些成果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后,可以制定出更符合国情和先进理念的政策,有序地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6.刘宏伟:除了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外,目前全国各地省市级试点工作也在陆续展开,您如何看待省市级试点工作进展?有何具体建议?

  贾海峰:同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虽然从国家层面上筛选了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但各个省内市的自然、社会条件差异依然很大,各省市开展内部的省市级试点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国家试点的重要补充。这些省市级试点城市均进一步结合自己的特点从技术和管理上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技术和管理体系。比如江苏省分两批确定了南京、常州、连云港市等共14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覆盖江苏省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城市。

  7.刘宏伟:您如何看待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将会起到的具体作用?

  贾海峰:海绵城市既继承了我国古代城镇建设的智慧,也借鉴了欧美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其在我国的大规模、大尺度的实践已经获得了国内外城市建设相关领域官员、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近年来与海绵城市相关的高水平英文SCI论文,在国际上被大量发表和高频次引用。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参会人数众多,交流热烈,比如2016年9月我主导的“2016国际城市低影响开发(LID)学术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从侧面印证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力。由于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多专业融合、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和管理涉及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人。作为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海绵城市的成功实践和持续推进,必将成为一条光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全面助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8.刘宏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继续抓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尽快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经验成熟后及时总结宣传、有效推开。”您如何看待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模式总结推广的现状?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贾海峰:经过30个国家试点、100余个省市试点以及更多城市自发的建设实践,我国在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很多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的案例,也遇到或发现了一些不成功的做法和失败的案例。尤其在海绵城市监测和绩效评估方面,各地均取得了很多实际监测数据,探索了基于监测和模拟的绩效评估方法。从去年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国内众多来自大学、研究院、设计院、企业的一线专家学者和工程师,系统梳理和总结各试点城市的经验和教训,找出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社会特征下海绵城市建设的模式,提炼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为了今后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我国常规的城市管控和工程建设程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组织专家系统梳理我国现行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相关标准、规范、导则,找出与海绵城市建设不一致的内容,并安排对这些内容进行逐步更新。基于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新编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规范、图集和导则。这些新编的和修订的标准、规范、图集和导则是我国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常规城市建设和管理程序的基础,支撑我国达到2030年80%城市建成区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目标,也为更长久的未来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当然,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逐渐深入,还有很多现有的和新出现的技术和管理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持续攻关,这些前进道路中的问题和难点会逐一解决。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我国经过40年的快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

2019-11-06 10:07:36

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旨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投资问题如何解决?各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又有哪些做法和理念值得重视和借鉴?

2016-08-13 07:38:55

随着夏季暴雨造成的“城市看海”现象常态化,内涝问题的解决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当务之急。这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发展契机,随着相关政策高密度落地,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海绵城市万亿市场空间已经打开。

2016-07-26 10:24:54

城市与水该如何和平共处?中国城市陷入的“治水方式”之困境又该如何解开?相关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以“源头治理”的新思路建造海绵城市。

2016-07-25 10:06:20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已经成为各市今年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各地区由于没有足够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经验,建设模式有待探索,如何能“摸着石头成功过河”,让“海绵”真正吸水、蓄水,成为业内关注的问题。

2016-04-24 09:20:16

The list of "the world's largest 250 international contractors" of Engineering News Record (ENR)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2024 was released, and Sinoma International ranked a new high, ranking 43 in the world. ENR(Engineering News-Record is an authoritative academic journal in the field of glob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ENR list is recog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mmunity as an authoritative ranking that comprehensively reflects the annual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rket, with high authority and wide influ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