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海绵城市:如何做到让城市不再看海

2016-07-25 10:06:20

城市与水该如何和平共处?中国城市陷入的“治水方式”之困境又该如何解开?相关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以“源头治理”的新思路建造海绵城市。

  距离7·21特大暴雨过去已有四年,北京在此次的7·20强降水过程中有惊无险。而在日前的长江洪水中,武汉作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之一,还是未完全消化大雨漫灌的“洗礼”,一遇暴雨城市就“看海”的景象仍有上演。城市与水该如何和平共处?中国城市陷入的“治水方式”之困境又该如何解开?相关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以“源头治理”的新思路建造海绵城市。日前,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水务发展规划发布,通州也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将着力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怎样从通俗的角度理解“海绵城市”建设?

  答:据北京市水务局相关专家介绍,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应当能够很好地应对汛期从小到大的各种降雨,使其不发生洪涝灾害,同时又能合理地资源化利用雨洪水和维持良好的水文生态环境。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城市建设能够顺应自然,通过构建建筑屋面-绿地-硬化地面-雨水管渠-城市河道五位一体的水源涵养型城市下垫面,使城市内的降雨能够被积存、净化、回用、入渗补给地下。从防洪减灾的角度,要求城市能够与雨洪和谐共存,通过预防预警、应急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洪涝风险、减小灾害损失,能够安全度过洪涝期并快速恢复生产和生活。而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能够与自然相协调,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在此次城市内涝时发挥了多大作用?

  答: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说,之前试点城市刚刚做了中期检查,一个平方公里的投资,少则1个亿,多则11个亿,为了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个目标实际需要很大的投资。这个难就难在用什么技术、有多少人懂这个技术、我们的人才队伍在哪里,还有管理体制。就是部门之间,它涉及到水利、住建、交通、环保等很多部门怎么协调起来,这都是问题。

  现行的思路提出来,国务院正式文中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渗、滞、蓄、净、用、排”。要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2020年有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30年城市建设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按这个要求大部分措施都实施在小区尺度上,因为每一个小区都要实现这个指标,把70%以上的雨水留下来利用。结果就出现了现在网上批评的海绵城市建设“碎片化”现象。

  今年汛前住建部要求每一个城市做好排水防涝工作自查,找出薄弱环节,认真分析原因,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限。政府也很着急,让城市不要内涝,要限期整改。这个时限是多少?如果今年还发生严重内涝,这些城市就要撤销海绵城市的试点,海绵城市试点一共才试行三年,今年刚开始,如果再发生内涝就要取消资格,这个是太急了,还没有立竿就要见影。

  我们这些“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消除黑臭水体,恢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这里有一个大大的问号,针对当时发的这个通知,说要这时要打速决战、歼灭战的架势,对防治城市内涝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体现出政府和民众的认识不足。

  海绵城市的本质追求和阶段特征是什么?

  答:过去在水利里面有“防洪排涝”这个词,在城市里面我们过去只有排水,没有“涝”这个说法。为什么现在涝变得严重?就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先地上后地下,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的结果。

  内涝反映出城市与水的紧张关系,城市在扩张,水泥坚固的表面也是不渗水的硬壳。以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后,下渗的比例急降到三成,更多的雨水成为径流,在街道上流淌。更糟糕的是,大雨停歇,“海”潮退去,城市的硬壳之下埋藏着巨大的地下水漏斗,水资源告急。快速城镇化的中国,城市硬壳正在扩张,大量新增建筑矗立在被填的湖泊和湿地,即城市海绵的天然气孔上。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技术仍需追赶,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我们仍然存在很多“欠账”。目前即使完全依照美国或日本的样板,也很难避免看海的命运。

  程晓陶表示,海绵城市一定是构建三个尺度的系统。不仅有社区尺度,现在做的工作都在这个尺度上,但实际上我们还有城市尺度的措施,还要有流域尺度的措施,只有这三个尺度匹配起来,才能解决城市受淹的问题。现在缺少良性互动机制,出了事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政府和群众之间也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就是互相的指责。现阶段一定要抓大放小,而不是抓小放大,而且是部门合作,循序渐进,要有一个良性互动的机制。

  海绵城市的本质应该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构建良性的水循环体系,而非碎片化的人造景观。为什么碎片化,大家以实现高指标为目标,而不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现在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小雨不积水,而是关系民生的大雨不内涝和水体不黑臭,这个只有靠持久战和良性互动才能逐步解决。否则我们花再多的时间还是继续在走弯路。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与国外现状有哪些不同?

  答:程晓陶表示,首先,亚洲降雨条件跟欧美降雨条件不一样。其次是我们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发展的平衡态势,他们全部的目标是要“维持已有平衡”。但我们不是,中国处在爬坡阶段,还只爬到了一半。这些年城市迅猛扩张摊大饼,大量新增的城区就是湿地、湖泊填出来的。因此,与发达国家不同,我们的问题是要“构建新的平衡”。

  另外,美国在五六十年代也经历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地上地下是同步的,没有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的现象,但到了70年代,发现一个新问题,就是雨水通过排水管网更快更多排到河里去后,出现了洪峰流量倍增、峰现时间提前的现象。于是70年代搞最佳雨洪管理实践,目标就是削峰和减污,主要依靠大型工程措施。90年代针对城市面积扩大后外排水量增多的问题,又从源头控制搞海绵城市这些分散、小型、绿色的措施。可见,美国是在前期20年雨洪管理实践基础上,再用低影响开发理念来解决问题。而我们是在前期欠账多的情况下,希望用“海绵城市”这个概念解决严重的水问题,于是出现了一个成本非常高的现象。

  国外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答:人口密集的日本东京早年间发展“顾地上不顾地下”,饱受内涝之苦。上世纪90年代,日本建筑法修订案规定大型建筑必须建设地下雨水储存池和再利用系统,东京地标建筑、世界第一高塔“天空树”的蓄水池能储存7000吨雨水。东京的巨型地下分洪工程竣工于2006年,这座人们脚下的宫殿有近7层楼高,立柱林立。而位于地下50米处的隧道一头连接东京下水道,一头流入江户川,暴雨突发时,城市雨水可以由大型抽水机排入大海。

  除了基础工程的建设,日本在教育上也颇下功夫,力争提高全民的积极性。

  程晓陶表示,其实日本城镇化进程也曾达到我们这样的速度,只是没有我们这么大的规模而已。为解决城市内涝,2003年出台了一个治理城市内涝的法规,把这个责任归结为全民的责任。每一个单位、家庭都有义务要将雨水留下来。不要因为自己的开发改为家庭的排放,导致外排的流量增加。

  日本的模式是构建一个包含各相关部门的任务分解框架,各部分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分头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每个部门做自己熟悉的事,但是大的目标是一致的。于是形成了总体目标的优化分解,实施方案的优化遴选,实施力量的优化组合,循序渐进,这样才有利于因地制宜,良性互动,逐步实现治理的目标。

  追问

  北京在近几年的“海绵城市”建设中做出了哪些努力?

  答: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水务局要求各区县水务局在老旧小区、公共机构,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具有渗、蓄、滞、净、用、排功能的雨水利用工程。

  截至 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城镇雨洪利用工程 1178处,较 2010年的779处增加了 399处,综合利用能力达3139万立方米。其中透水砖铺装项目269项,累计铺装透水砖面积 470.27万平方米;下凹式绿地项目126项,累计建成下凹式集雨式绿地387.45万平方米;建成集蓄式雨水利用工程783项,蓄水容积达951.14万立方米。2013-2014年又新建23座立交桥下雨水调蓄池,蓄水能力新增近13万立方米。

  除此之外,全市城镇地区2.95万公顷的公共绿地,市政人行步道透水地面铺装等,为减少地面径流、促进地下水入渗也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全市城镇雨水综合利用量达1.62亿立方米。

  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将要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到2020年建成区20%的面积完成海绵体建设,新建区海绵体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实现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进一步完善中心城“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防洪排涝格局。日前,通州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海绵城市进程

  2013年12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针对城市缺水问题提出,“必须顺应自然,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 海绵城市 ,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014年2月发布的《住房和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工作要点》中提出“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的要求。2015年4月首批16个试点城市“出炉”。国家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榜如下: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种规模管涵生产企业近2000家;钢筋混凝土排水管产品制造和应用的最大规格为Φ4400mm。 钢筋混凝土箱涵产品制造和应用的最大内宽达12000mm。

2019-02-13 11:41:17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生产厂家已达80多家,生产线110余条,年设计生产能力超过了5000公里,不管是在生产规模还是使用数量,早已步入世界前列。

2019-01-07 09:56:29

城市与水该如何和平共处?中国城市陷入的“治水方式”之困境又该如何解开?相关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以“源头治理”的新思路建造海绵城市。

2016-07-25 10:06:20

海绵城市从抽象化的概念,逐渐具象化至建设方针、规划设计细则、实施方案、技术规范、配套财政政策、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国家层面的政策不断落地,海绵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2016-06-13 08:47:54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已经成为各市今年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各地区由于没有足够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经验,建设模式有待探索,如何能“摸着石头成功过河”,让“海绵”真正吸水、蓄水,成为业内关注的问题。

2016-04-24 09:20:16

1月中下旬,各地进入“两会”召开密集期。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河北等十省市“两会”上,已亮出今年近8.5万亿元的建设投资菜单。从各省份推出的2016年重点投资项目来看,轨道交通仍占据首位,此外,新型城镇化、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也成为重点投资项目。

2016-02-03 0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