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
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突出,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对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至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10.0%提升至38.6%。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要一年,也是数字经济的战略意义被提升到新高度、数字经济步入高质量和健康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一年。
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到“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对数字经济发展做出部署,数字经济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在此推动下,数字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领跑地位持续彰显:数字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产业数字化应用加速落地,赋能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数字治理力度空前,数字生态日趋完善。
政策频出 数字经济发展成“必选项”
今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明确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目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4月,工信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草案发布,明确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更要实现全面普及数字化,基本实现智能转型。
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文件,将数字经济界定为“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该文件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确定了数字经济的基本范围,将其分为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5大类。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出“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要求。
这些规划和部署的出台,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明确了目标。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各地纷纷发布“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目标:北京市提出数字经济年均增速达7.5%,上海提出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大于60%,浙江省提出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左右……数字经济竞相发展、加速推进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在数字经济呈欣欣向荣的大背景下,10月26-27日,中国水泥网在杭州成功举办以“赋能新发展智构新格局”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水泥智能化高峰论坛”,会议聚焦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深入探讨了水泥生产数字化、智能化未来。
第三届中国水泥智能化高峰论坛
总体来看,数字化、智能化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动力,越来越受到传统工业行业重视。水泥企业若能顺着时代的发展,站稳数字化转型的潮头,将在企业经营管理和节能环保方面取得先手,并在下一轮的行业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数字赋能 水泥企业争先“智慧”转型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千行百业都在紧抓时代机遇转型升级。作为重要制造业的水泥行业,也主动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生产、管理、营销、产业协作等各个方面,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开启线上“云模式”,有效提高了运营效率,探索出新的产业发展机会。
今年3月,国资委科创局发布《关于发布2020年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的通知》,公布了100个典型案例全名单,其中,海螺集团的水泥全流程智能制造工厂入选生产运营智能化类典型案例。
过去的几年,海螺集团按照数字化转型总体规划要求,优先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平台和核心运营管理平台,分步建设共享服务平台、社会化商业平台、数字化人力资源平台和管控与决策支持平台,在数字化转型发展上走出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不仅仅是海螺水泥,中国建材、华新水泥、红狮水泥等其他水泥企业也冲锋在数字化、智能化的第一线。除去全椒海螺、洛阳中联、槐坎南方、泰安中联、宜春红狮等一批耳熟能详的水泥智能工厂外,水泥企业在2021年也持续不断地勇攀“数字”高峰。
近年来,枞阳海螺数字化智能矿山系统、专家自动操作系统、设备管理及辅助巡检系统、智能质量控制系统、能源管理系统陆续投入使用。各系统有序推动和贯通运行,实现了工厂运行自动化、故障预控化、管理可视化、全要素协同化、决策智慧化,进一步提升了工厂运行质量、经济效益和安全环保水平。2021年2月22日,枞阳海螺启动了“海螺工业大脑”试点项目论证建设工作,重点梳理了信息化管理目前存在的痛点问题,挖掘诉求,结合公司生产实际,系统梳理总体建设需求,明确了未来水泥工业大脑和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方向。
6月29日,华新水泥首家智能工厂交付仪式在禄劝工业园举行。据项目组介绍,华新智能工厂的交付标准在对比同行业智能工厂的标准上进行了较大提升。目前行业内的智能工厂偏重于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方面,而华新此次智能工厂的建设全面覆盖工业智能、商业智能和管理智能三个领域共计25个子系统(营销6个、采购4个、物流5个、生产7个、一体化、人力资源、数字化管控),基于公司总裁李叶青的整体设计和辅导,采用“华新制造”模式,做到智能工厂核心技术的全面自主掌控。
今年6月投产的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惠塬工业园10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项目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在线分析和检测技术、智能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实现水泥工厂生产运营的自动化、数字化、集成化、可视化、智能化,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实现生产装备智能、生产过程智能、生产经营智能的全智能化水泥工厂。
与冀东水泥万吨线同一天投产的铜川尧柏10000t/d熟料生产线项目则是尧柏集团响应国家智能制造、全面推动产业链延伸的“重头戏”,项目集水泥生产、智慧物流和装配式建筑等产业于一体,采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实现无人化、数字化管理运行及超低排放,劳动生产率提高可达2倍,能耗利用率较传统水泥企业大幅提升。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中国水泥网也一直以振兴水泥行业,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为己任,赋能水泥,帮助行业全面数字化升级。12月末,杭州日报还刊登了中国水泥网创始人、董事长邵俊的《在数字经济的道路上,和时间做朋友》主题文章。
中国水泥网深耕建材行业十余年,紧扣行业发展脉搏,一直走在行业前沿,依托庞大的长期数据积累,打造建材大数据平台,持续完善以大数据、价格行情通、水泥指数、混凝土指数为核心的产业大数据体系和数字化渠道供应链服务体系,全力推进行业数字经济,并先后建设了水泥大数据中心、数字工厂、数字化供应链等服务体系。
未来,中国水泥网将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依托5G通讯、工业物联网、数据中台、智能AI等技术,打造涵盖“数字工厂”、“智能工厂”、“无人工厂”在内的水泥“未来工厂”服务,为水泥建材及上下游行业企业赋能,全面推进水泥及延伸产业链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深度应用 水泥数字升级潜力无限
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由于我国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各企业工业制造业水平不一,创新研发实力相对薄弱,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实际上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以水泥行业为例,水泥生产流程长,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如何实现全系统的数字化转型是难之又难。“数字经济的基础是数据,多年来水泥生产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原始数据收集工作是十分欠缺的。其次,即使有少部分系统收集了相关数据,但彼此间数据信息无法进行有效联通,在企业内部形成大大小小的数据孤岛。这些数据无法有效支撑企业决策经营,更无法应对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业内一专家表示。
但也正是如此,水泥企业数字化发展还存在着巨大的升级空间。什么才是真正的数字工厂?水泥企业如何更进一步?笔者认为,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认识: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水泥企业务必要提高认识、主动作为,下好数字化转型“先手棋”、打好智能化升级“主动仗”将成为水泥行业等众多行业必须抢抓的重要机遇。
二是联合多方:数字化的推广、普及、应用,要改变单打独斗的做法,水泥企业可以与相关方一起推动联合立项研发,有针对性的提供解决方案,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含量。
譬如,杭州云天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云天水泥大脑平台,通过专业化的数字解决方案可以为水泥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提供助力。据了解,云天水泥大脑平台集合了生产运营平台(优化控制、生产管理、设备诊断、综合驾驶舱、能源管理)、供应链及销售平台(销售系统、供应链系统、商砼系统、骨料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行业智库、财务管理等板块,将时代前沿的数字技术应用到水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上,为国内外几百家水泥企业定制开发了专属系统服务,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案例经验。
三是不断创新:技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水泥企业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升级改造,而要在结合与运用中,不断利用推陈出新的新技术、新装备带动企业自身数字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各类生产指标。
数字之风,已然吹向了水泥行业。我们要做的,不是踌躇徘徊,而是乘着这股时代的东风,借数赋能,全方位绘就水泥行业更加辉煌灿烂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