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目标:打造百年老店 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2018-03-14 10:12:00

中国建材集团今后的目标,是要按照中央和国资委的要求,打造百年老店,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技术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一流、竞争力一流,确保实现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实现从大到伟大、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中国建材集团今后的目标,是要按照中央和国资委的要求,打造百年老店,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技术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一流、竞争力一流,确保实现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实现从大到伟大、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思路、实施调控的根本要求。建材行业也要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加快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着力构建现代化的建材工业体系。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强调做好8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这些都为建材行业未来发展带来无限空间。

  三月春风来,绿上柳枝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建材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如何改革创新和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等关键问题,部分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两会会场外,行业企业家们也格外关注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实现建材行业长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近日,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细说我国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大逻辑,讲述行业过去和现在的故事,展望行业美好的未来。

  高质量发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我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各行业普遍存在过剩问题,加上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也不允许我们再像以前那样高速增长了。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这是基本的大逻辑。

  记者: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并明确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论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涵,并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部署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工作。这些重要思想和论述为我国经济和建材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面临这样的新时代,我们建材行业企业应该怎么看、怎么做,对此您有何思考和建议?

  宋志平: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在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工业水平比较落后,建材行业也是一样。那时,水泥行业还以湿法窑、立窑等落后产能为主,连一条日产1000吨以上的预分解窑生产线都没有,北新建材2000万平方米的石膏板线也是从德国引进全套装备,而且还玩不转,需要德国工程师的指导和帮助。那时我国根本谈不到现代工业体系,后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引入技术、激活企业,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增长。

  我总是拿2002年到2017年这15年的高速增长给大家讲。2002年我国GDP第一次突破10万亿元,而在2017年我国GDP达到82.7万亿元,这是历史性的跨越。2002年我国水泥产量7.3亿吨,2017年水泥产量是23.4亿吨,这也是巨大的变化。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2002年“两材”加起来只有36亿元的销售收入,“两材合并”后的中国建材集团2017年销售收入达到3042亿元。高速增长阶段为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在高速增长阶段,我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整个环境背景发生了大变化,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各行业普遍存在过剩问题,近几年GDP增速也放缓了,进入了一位数的增长时代;另一方面,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瓶颈,也不允许我们再像以前那样高速增长了。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这是基本的大逻辑。

  从世界范围来讲,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能够从高速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迅速转化到高质量发展阶段,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越过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转型发展。如果还是一味地追求增长,最后增长不下去了,就会落入陷阱,出现各类问题。行业和企业也一样,经历了高速增长以后,也要进行高质量发展的转化。

  记者:国际上也是这样的,前一段的高速增长是为了解决短缺问题,但解决短缺问题的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宋志平:是的。这种转化是必然的。关于高质量发展,熊彼特在1912年写的《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中专门讲了,增长主要解决量的问题,发展解决的是质的问题。一万辆马车还是马车,只有出了蒸汽机车才能算质的发展和变化,由此他提出了创新理论、企业家精神。我国已经解决了从一辆马车到一万辆马车的问题,目前需要解决的是怎么创造出机车头来,需要的是质的变化。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国水泥工业在由量到质的转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要朝着“高标号化、特种化、商混化和制品化”方向发展。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问题,还需要一个质的变化。二是要淘汰落后。我们在高速增长阶段淘汰了小立窑、湿法窑等落后工艺,建设了大量的新型干法水泥线。新型干法已经发展到现在的高水平,对比其他国家的做法,我们更应该淘汰落后的通用32.5低标号水泥品种,这符合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提出的要提高水泥和钢材标准的要求。同时也要淘汰部分不符合集约化发展的日产2500吨以下的小规模窑。三是要用技改的方式推动技术进步,提升现有水泥线的节能环保指标和质量技术水平,而不是建新线。

  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要重点关注三个关口: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关于发展方式,从过去讲速度、讲规模向现在讲质量、讲效益转变。过去我们重视速度,建了很多很大规模的生产线,是为了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但现在“有没有”的问题解决后,再发展就要强调质量和效益。就好像过去我们是拿着望远镜看,现在要拿着显微镜看,聚焦高质量发展。

  关于经济结构,实际上就是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化。过去32.5低标号水泥占到全部水泥70%的用量,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专用水泥应用很少。而在日本,通用水泥全是高标号的,特种水泥也有300多个品种。中低端产品大量过剩,部分中高端产品却还依靠进口,就要进行结构调整。

  从增长动力看,过去主要是要素投入型,比较低的劳动成本和土地矿山资源适合高速增长,现在要素成本升高了,就要依靠创新驱动,依靠智力和技术。

  记者: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跟国民经济紧密相关。在高速增长阶段,中国建材集团从一个小小的企业发展为现在的行业引领者,在思想理念、技术创新、机制变革、管理效益等方面,对行业有着巨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建材行业的光荣。

  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和建材行业的发展跟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契合的,中国建材集团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历程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缩影。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建材集团就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高速增长的成果。在这期间,中国建材集团始终有一个清晰的战略,就是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建材集团走了一条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的路径,这是一条资本资源整合的路径,事实证明,这条路径是成功的。中国建材集团进行了央企市营和混合所有制的探索,还开展了管理整合、效益提升、机制创新等。这些工作使得中国建材集团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快速发展为我国乃至全球建材行业的引领者,在行业发展中始终传递着正能量。现在我国经济已进入新时代,企业和行业跟国家共命运,建材行业和中国建材集团确实需要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记者:高质量发展,是各行各业现在和今后工作的重点,行业媒体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您有着怎样的建议呢?

  宋志平:行业媒体应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可以用更多的笔墨和篇幅,大力宣传水泥等建材的社会价值和贡献,形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舆论氛围。一方面,积极宣传党中央和国家的新发展理念,宣传企业创新转型的典型案例,引导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要继续积极披露以各种方式新增产能、违规置换产能、乱打价格战、环保不达标等与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相违背的行为。以此来推进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体现行业报的责任和价值。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化解产能过剩到调整供给结构

  最初我们提出的是供给侧改革,着重解决过剩问题。后来发现,不光要解决过剩,而且不能消极地对待过剩,因为过剩并不是都过剩,是中低端过剩,中高端还欠缺,还要积极地调整结构,才加上的"结构性",就是现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达到的目标是企业有利润、政府有税收、员工有收入、环境有改善。

  记者:近几年,上至国家层面,下至行业企业,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中央又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有着怎样的变化?在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们的着力点主要在哪几个方面?

  宋志平: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明白它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大家知道市场经济的属性就是过剩经济,如何解决过剩,一直没有找到好办法。后来凯恩斯提出用充分就业、政府投资和公共开支拉动经济来解决过剩,形成了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过剩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产生过剩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高速增长后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过剩之后,政府依靠“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启动了大规模投资,但多年后,发现用投资拉动的方法成本高、效率低,还带来了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记者:投资拉动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这几年的实践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到底该从需求端解决问题还是从供给端解决问题?主要矛盾到底又在哪儿呢?

  宋志平:这个问题其实看看我国水泥工业就明白了。去年,我国水泥产量23.4亿吨,占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如果能维持当前这种状况,对行业来说是非常好的,但政府不可能去修更多的高铁和高速、建更多的机场,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同时存在中低端产品充斥于市、部分中高端产品还要依赖进口的现象,就像前两年消费者买个马桶盖还要跑到日本去。这些都说明主要的问题在供给端,必须进行调整、削减、去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供给结构。

  最初我们提出的是供给侧改革,着重解决过剩问题。后来发现,不光要解决过剩,而且不能消极地对待过剩,因为过剩并不是都过剩,是中低端过剩,中高端还欠缺,还要积极地调整结构,后来才加上“结构性”,就是现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想达到的目标就是企业有利润、政府有税收、员工有收入、环境有改善。

  我国建材行业这几年一直是围绕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开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17年我国建材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全年建材产品均价同比上涨8.2%,扭转连续两年下降趋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5万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利润5173亿元、同比增长17%,销售利润率6.9%,高于整个工业0.4个百分点。

  特别是居建材行业龙头地位的水泥行业,在新常态下历经过山车后再稳健发展,整体运行呈“量稳价升”态势,表现优异:全年水泥总产量23.4亿吨,小幅下降;水泥价格自8月下旬开始强势回归,至年末的价格与上涨幅度均是近年来最高水平,整体效益水平也大幅度提升,营收攀上高位达9150亿元、同比增长18%,利润877亿元、同比增长94%,居历史利润第二高位,仅次于2011年历史最高点。实践和成绩证明,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企业健康发展、让行业取得可观经济效益。

  记者:回想一下这几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当其冲的是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玻璃。这些产业中,中央出台钢铁和煤炭等行业去产能的改革政策,而主要依靠行业、靠大企业解决问题的是水泥行业。水泥行业是怎么来解决产能过剩的呢?整个建材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又是怎么来完成呢?

  宋志平:和钢铁、煤炭由国家直接安排并配以资金的政策不同,水泥行业的去产能主要采取了国家指导、协会引导、大企业带头、行业配合的做法。国家出台了国办34号文,相关部门出台了错峰生产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在行业协会的促进下,在大企业的引领下,在众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遏制住盲目新増,实施大规模错峰生产,进行严格的市场自律,使得整个行业市场环境大大好转,价格恢复性上涨,企业的效益合理回归。但和钢铁、煤炭相比,水泥行业的去产能工作还没有实质性进展,甚至连全面淘汰32.5低标号水泥的工作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去产能是绕不过的沟坎,我们必须壮士断腕、痛下决心。

  整个建材行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非常支持和认可的,大家做了不少艰辛的努力,这几年实践下来,有很多好的做法还需要坚持。

  第一,坚持错峰生产。错峰生产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在去产能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采取的去产量的办法。现在还有人讨论错峰生产要不要长期化?我认为,只要过剩产能没有实质性解决,错峰生产就必须坚持。这就如同汽车限号一样,只要现有车辆的数量没有减到合理范围,就得限号。如果有一天规定什么类型的车不能上路了,车辆实际数量减少了,就可以不限号了。水泥生产也是一样,只要过剩工厂没关掉,窑没拆掉,就要一直坚持错峰生产。水泥线产能规模巨大且运输半径小,极易过剩,这几年,越南、俄罗斯、土耳其、埃及等不少国家水泥产能也严重过剩,不少地区价格只有每吨30美元,低过生产成本,企业很艰难,很羡慕我国实行的错峰生产。

  第二,限制新增产能。因为错峰生产,产销达到了适度平衡,使得价格恢复,企业有了效益。但正因为有了效益,有利可图,新增产能就会有所抬头,殊不知水泥行业是在低产能利用率情况下掌握了市场平衡,才获得了效益,并不是开足马力的情况下获得的,一旦新增产能加入,立马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必须坚决限制新增产能。全球水泥价格最稳的是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一直在每吨100美元左右,好的价格是因为这些国家当年进行去产能调整后一直限制和没有新增产能,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坚持淘汰落后。要加快全面淘汰通用32.5低标号水泥,我们已经淘汰了一些,但并没有全面淘汰,所以希望报社也在舆论层面做这方面工作,积极宣传和推广新疆经验,在水泥行业真正落实中央提高标准的要求。要把淘汰日产2500吨以下水泥生产线排上日程,也要逐步淘汰没有矿山资源的生产线。

  第四,坚持市场自律。我们过去取得的这点成绩也是源于行业自律,在这方面关键是大企业要带头,中小企业要跟上,千万不要做价格的破坏者。行业的健康要靠大家维护,无数的事实证明,打价格战没有最后的胜利者,大家应该珍惜行业今天来之不易的市场环境,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市场环境。

  以上说的四点主要是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产能过剩问题的措施和经验。

  记者:当然。可以说,淘汰32.5低标号水泥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解决供给结构的问题有哪些重点要关注的事情?

  宋志平:结构调整方面,也要盯住几件事。一是技术结构调整。我国水泥产业的技术装备在国际总体处在一流水平,随着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开发,水泥产业的技术水平也要不断提高,但这种提高应立足于在现有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上,不宜再以新增产能的方式进行。

  这里还有一个产能置换的概念。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印发钢铁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动因和办法都是好的,关键是要把好置换关,不要成为一些地方新增产能的借口。水泥的产能置换总是跟钢铁连在一起,但钢铁和水泥有很大不同,钢铁95%的铁矿砂依赖进口,因此有些在内陆的产能要进行区域调整和置换,而水泥都是用当地的石灰石原料,又是短腿产品,日产5000吨的大型生产线也过剩,目前行业的主要矛盾是去产能。这种情况下,任何可能导致新增产能的口子都应该堵住。

  以云南为例,云南省现有人口约4800万,水泥产能1.6亿吨,去年云南由于基础建设规模大,水泥销量达到1.1亿吨,应该是云南水泥的峰值,即使如此,仍有5000万吨过剩产能。这次置换,云南也热情最高,大概要新建约900万吨熟料产能,这将会使云南的产能过剩雪上加霜。前些年,新疆、内蒙古、辽宁等地水泥处于严重过剩时,行业曾多次劝阻这些地方不要再新增产能,但没有人听,现在这几个地区产能利用率不到50%,既害了原有企业,也害了新进入者,对政府也成了包袱。这些教训,我们不应该忘记。

  在技术结构调整中,还包括前面所讨论的淘汰落后。32.5低标号水泥、日产2500吨以下的水泥线,可以优先进行调整。

  记者:您说得非常对。在技术结构调整中,不论是技术改造,抑或是产能置换,都要在以不新增产能的前提下进行。我们的结构调整一定要紧盯产能,决不能出现一调整新增产能又开始冒头的现象。

  宋志平:二是产品结构调整。水泥向"高标号化、特种化、商混化和制品化"方向发展。我们要加强对骨料和商混市场的整合。因为卖给客户的是商混,而不是水泥,现在骨料、商混市场比较散乱,最终还是会影响整个水泥市场。为了确保质量,要延伸产业链,继续加大骨料、商混重组力度,进一步增加水泥产业集中度。中国建材集团前些年的重组做得很好,促进行业集中度从12%提高到57%,但这几年行业没有这方面的大动作,重组仍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这件事情还得继续做下去。水泥的制品化也是一件大事,下一步我们要进军国家倡导的装配式建筑市场,实际上就是水泥制品,即构件。许多日本水泥企业都做构件,世界500强企业CRH的水泥并不多,才几千万吨,但构件占一大块,另外还做道路的石子和沥青。拉豪也是如此,有水泥、商混、骨料,骨料收入占据公司整体收入的比例很大。他们都不是单纯的水泥公司。

  同时,整个建材行业过去做的比较多的是基础材料,下一步应该向着装配式建筑,向着制品化、集成化,绿色、新能源等方向调整,这就如同不要只做面粉,也要做包子、馒头、花卷等。不能一天到晚就盯着水泥窑,动不动就再建一条,而是要想办法把水泥做出花样来,增加附加值,引导大家从单纯关注水泥的量上走出来,做出一些质的改变。现在有的地方,卖水泥还不如卖石子赚钱,这是由供需关系造成的,大家都生产水泥,水泥太多了,竞争激烈,价格上不去,石子却没人供应,市场欠缺,价格自然上来了。

  春节后,我建议中国建材集团上下读赫尔曼o西蒙《定价制胜》这本书。做企业的过程里,很多企业家、厂长、经理有一个误区,认为价格是客观的,是市场给的,所以我们老讲眼睛向内,苦练内功,第一是盯着成本,恨不得干毛巾也要拧出三滴水;第二是盯着市场占有率,你敢抢占我一点市场份额,立马就急了,反而对价格不敏感,认为价格是销售员的事。《定价制胜》这本书解决的恰恰是这个问题,书中专门讲到在过剩情况下,或者经济下行情况下价格的处理方式。赫尔曼·西蒙用实例算了笔账,对比研究了丢份额保价格、保份额降价格两种做法的后果,结果显示保份额降价格、走价格竞争的企业往往都倒闭了。原因很简单,你降价,别人也降价,最终份额谁也保不住。所以金融危机情况下,西方大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都是缩量,比如航空公司会很理智地停掉一些航班,而不是杀价、送票,当然西方公司也有采取杀价、送票这种做法的,但这样做的公司最终都倒闭了。书中还提到,日本人比较重视市场占有率,比较重视销量和市场份额,认为这是由于日本国土面积小。中国就不应该这样做,中国有非常大的市场,不应该是跟日本一样的销售文化。统计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利润率最低的就是日本公司,即便日本产品的质量很好。

  记者:您从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两个方面的调整分析了解决供给结构问题的措施,特别值得我们思考。您刚才也提到,错峰生产、行业自律限产等都是去产量,我还有一个问题,在实质性的去产能方面,您有什么政策建议呢?

  宋志平:最终我们还是一定要去产能的,因为去产量这种办法每年都有压力。钢铁、煤炭行业是实质去了产能的,虽然今天看建材行业和钢铁行业的效益不相上下,但是建材行业是存在隐忧的,就是没有实质性地去产能。

  关于去产能就是三点:第一,联合重组,重组形成的大企业之间均衡地去产能,这样做比较公平,日本和欧洲都是这么做的;第二,加大环保力度,淘汰低水平的生产线,一般来讲日产2500吨以下的线能耗、污染都很大,应该用环保标准、技术指标把它先淘汰掉;第三,利用标准淘汰落后品种,比如说淘汰32.5低标号水泥。这些前面也提到了,都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

  改革创新,发展活力和动力之源

  解决国有企业进一步市场化的问题。第一是继续完善市场化改革。第二是着重解决企业的机制改革,让干部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效益之间构建正相关的关系,让这个企业成为所有者、社会和员工共享的平台,实现共建共享。和改革同样重要的创新,专注于两点:一是坚持走一条集成创新的道路,把各个创新要素集成起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式的创新;二是紧紧结合实际,解决企业和行业生产工艺、环保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带有鲜明的产业特点。中国建材集团与国内其他大企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改革意识极强、创新能力极强、学习能力极强。

  记者:今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改革开放40周年。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国建材工业今天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在我们刚才的讨论中,您也说中国建材集团,包括原来的北新建材,能走到今天,其实都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那么,面对新时代,下一步我们的改革到底该改些什么?改革过程中又将面对什么样的问题?包括很多民营企业需不需要改革?另一个话题就是创新,今天我们创新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又该怎么去做?想请您来谈谈改革创新这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宋志平:从1978年到今天,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40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我国建材行业空前的发展,就没有今天这样高的行业技术水平。今天,无论在水泥装备制造,还是浮法玻璃和新材料领域,我们的技术装备都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一流。中国建材集团,包括我原来工作的北新建材,都曾是非常困难的企业,现在成了行业标杆企业,靠的就是改革、上市、股权多元化,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这些都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

  过去我们讲改革,主要讲的是国企改革。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解决不适应市场的体制和机制。这些年来,改革使得国企大体上适应了市场,所以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多人老认为国企是不是有垄断?国企是不是有偏饭?从中国建材集团这家企业来讲,这些都没有。

  中国建材集团的干部要坚持两个“牢记”:牢记我们是“草根央企”,底子薄,基础差,要时常想想我们15年前是什么样子,那时作梦也想不到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牢记我们处于充分市场竞争的建材行业,这个行业基本上是民营企业的天下,我们没有什么国家特别的政策,完全像是沙漠里的一棵树,顽强地生存,靠的是改革,是改革带来了活力。这也是中国建材集团对改革有特别深厚感情的原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场改革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我觉得还是要解决进一步市场化的问题,完善过去的改革。第一是继续完善市场化改革。体制上要进一步加大和完善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力度,制度上要落实董事会授权,落实董事会公司法相应的权利,大力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让董事会成为真正的董事会。第二是着重解决企业的机制改革。怎么让干部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效益之间构建正相关的关系,怎么让企业成为所有者、社会和员工共享的平台,怎么能够为员工创富,使员工尽快进入中产阶层,打造中国橄榄型的收入结构,实现共建共享。今天,资本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力资本越来越重要,过去主要是厂房机器等固定资本,现在是靠大家的知识、技能、经验、能力,是人的资本。在这个时代,如果你不让人力资本共享财富,是很难做不下去的。

  记者:那中国建材集团在深化改革方面正在做哪些工作,今后,又有什么样的谋划?

  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在做三件事情:第一,积极探索集团层面的投资公司和股权多元化改革。第二,两材重组后,整合优化上市公司,每一家上市公司都要成为核心业务突出、有规模实力、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绩优上市公司。第三,探索管理层持股、员工分红的激励机制,也叫机制革命。我们坚信,机制革命能够开展起来,也能够解决企业长远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因为高质量发展与技术创新都和机制有关系。

  五年前,大家很多人都不知道华为,现在家喻户晓。华为因为有激励机制而获得了快速发展。华为员工分为25个等级,从8到25级,每年都有晋级和提升,15、16级的员工,也就是为华为工作10年的员工,一年就能分到100万。因为有这个机制,大家都为华为拼命努力,人力资本自然就留在了华为。这就是共享机制的好处,华为的发展,靠的就是人力资本。

  未来水泥行业无论在制造,还是在销售环节,都会实现新科技,所用的员工也不再是现有意义上的产业工人,而是科技工作者。如果没有激励机制,现有的产业工人就成不了科技工作者,就会被淘汰出局,但是如果有激励机制,现有的产业工人就会主动学习进步。做企业也是这样,改革做得好,企业就发展了,改革不好,企业就得倒闭,必须要有紧迫感。我在中联水泥南方水泥的年会上讲到,下一步就是用手机卖水泥,手机结账,价格透明,跟现在完全不一样。目前有的企业已经开始用手机APP卖水泥了,只要有一个开始,很快就会推广开。

  记者:这就要求企业和员工的信息化必须要跟上节奏,再用传统的方法就会出问题了。如果你有好的机制,鼓励大家去创新,好的人员就会留下,企业也就有了稳定的人力资本,不然的话这些人走了,你留不住人力资本,你也就只能关门了。可以说,没有好的机制,企业就没有好的未来。

  宋志平:对,信息化要跟上。和改革相提并论的就是创新,建材行业企业的发展都是依赖于创新。研究创新就要研究大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大环境有三个变化:一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工业时代”到来。前面提到了,从短缺经济发展到过剩经济,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淘汰落后、淘汰低端产能的同时,还要向中高端迈进,满足中高端需求。二是科技进步加速,AI智能化时代到来。我们实际上历经了四次产业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机时代的机械化革命,第二次是电动机时代的电气化革命,第三次是计算机时代的信息化革命,第四次是机器人时代的智能化革命。智能化革命与每个企业息息相关,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对制造业影响尤为巨大。三是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突出,绿色发展的时代到来。现在对制造业的环保要求比任何时候都要严格,制造企业的环保成本越来越高,这也在改变着传统的制造业。这些变化也就引发了新一轮的创新和技术革命。

  作为我国建材行业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和技术服务的支撑者,中国建材集团也在很认真地研究这些事情,我们提出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四化"方向发展。从我国建材行业的实际看,所有的关键技术都是出自中国建材集团的26家院所。中国建材集团有3.8万名科技工作者、上万项技术专利,一直为全行业服务使用,我国的水泥生产线基本都是中国建材集团建设的,玻璃领域也是这样。中国建材集团的技术不仅仅支撑了中国,也支撑了全球建材工业,“一带一路”沿线65%都使用了我们的技术和装备。

  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建材集团是很有基础的。中国建材集团是一个创新型企业,其创新一直专注于两点:一是技术创新主要是走一条集成创新的道路,把各个创新要素集成起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式的创新,也是现在所提倡的;二是创新紧紧结合产业和企业的实际,解决企业和行业生产工艺、环保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带有鲜明的产业特点。

  记者:从开始做北新建材时没有专利,到现在上万项专利,中国建材集团在国资委的央企中排名也是很靠前的,应该说中国建材集团是创新的痴迷者。正如您所说,改革给企业带来了活力,创新给企业带来了动力,我们感觉到,中国建材集团跟国内其他大企业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改革意识极强、创新能力极强、学习能力极强,这一点非常难得。

  争创世界一流,制定三阶段目标确保实现伟大跨越

  中国建材集团今后的目标,是要按照中央和国资委的要求,打造百年老店,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技术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一流、竞争力一流,确保实现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实现从大到伟大、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同时国资委也提出要做世界一流企业。那么这个世界一流企业包含着什么样的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对于做世界一流企业,中国建材集团又有着怎样的思考?

  宋志平:我们先来看看中央提出世界一流企业的出发点是什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先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一般指的是国资委,后面说要深化国企改革,接着又说要发展混合所有制,接着再说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坦率来讲,主要指的是央企。最新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115家入榜企业中有48家中央企业、18家地方国有企业。世界500强是按照销售收入来算的,中央提出的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不是简简单单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而是质量的问题。

  中国建材集团提出从大到伟大、从优秀到卓越,就是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那么到底什么叫世界一流呢?我想应该包含四个一流:一是技术一流。企业不光有规模,有销售收入,关键是有没有一流的技术,这就是创新能力,是企业的“金刚钻”。二是效益一流。创造良好利润是企业的出发点,也是重要目标。三是管理一流。企业要提升管控和管理水平,确保健康持续经营。四是竞争力一流。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要提升品牌知名度,打造良好的美誉度,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到四个世界一流,就是企业要高质量发展。

  中国建材集团现在正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解安排自己到底该怎么去做。我们制定了自己的战略规划,有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到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3500亿元、利润总额200亿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到2035年,营业收入翻一番、利润总额500亿元左右,创新能力、盈利能力、管控和治理能力、市场竞争力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到2050年,营业收入超万亿、利润总额上千亿,成为超世界一流、受世界尊敬的伟大企业。三阶段目标的确立,一方面是考虑与国家战略、十九大报告发展阶段相吻合,另一方面是考虑打造百年老店,按照既定目标来配置资源。

  我认为,企业要实现世界一流、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需要三大法宝:管理、机制、企业家精神。管理要持之以恒,是企业的看家本领,一刻也不能放松。机制是调动大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的,要靠深化改革取得。而企业家精神就是说企业得有一个好的企业家带头人,企业家要有英雄情结和牺牲精神,能够经得住各种考验。

  中国建材集团迈向世界一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实现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提出了重点抓好做强主业、瘦身健体、降低杠杆、破除谷仓、创新转型、机制革命六大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继续调整优化结构,确保资源最大利用,培育能够实现量产的高端产品,培育企业经营的痴迷者,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形成水泥、新材料、工程服务三足鼎立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方面始终坚持推动传统业务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培育了一批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的产品和业务。可以说,现在中国建材集团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建材制造商,全球最大的建材综合服务商,也是全球先进的新材料开发商,有工业规模、有创新能力、有核心竞争力,正迈入世界一流、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在新的阶段,我们要按照确定的目标,继续抓住三大法宝和六大措施,不断增加发展活力与动力,相信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两会明确了今年和今后经济工作目标任务,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把争创世界一流企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建材行业的智慧和力量。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7月2日下午,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应邀率团对CRH在丹麦的预制混凝土业进行了考察,CRH CEO孟耐天等热情接待了考察团一行。

2018-07-04 22:27:29

对于建材集团来说,混改不仅仅是响应这场空前规模的改革任务,更是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

2018-07-02 09:40:40

中国建材在越南、尼日利亚、阿根廷最新项目进展情况。

2018-04-26 08:55:01

4月17日,中国建材集团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8-04-23 09:57:30

两家上市公司合并后,新公司预期将能进一步巩固全球最大水泥生产商和水泥技术综合服务商地位,成为新材料领域的多个世界级冠军,拥有世界领先的水泥生产设计和工程总承包能力,开启了发展新纪元、新征程。

2018-03-29 15:41:28

北大王宽诚讲席教授、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与中国建材董事长、北大国发院特聘教授、DPS金融管理博士项目实践导师宋志平在这里共赴“玉兰之约”。

2018-03-28 09:08:50

中国建材集团今后的目标,是要按照中央和国资委的要求,打造百年老店,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技术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一流、竞争力一流,确保实现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实现从大到伟大、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2018-03-14 10:12:00

近日,清博指数独家发布2017年度中央企业品牌传播力排行榜,中国建材集团与中国中车、中国移动、中交集团等20家央企共同入围20强,位列第16名。

2018-02-06 11:11:10

1月25日,中国建材集团2018年工作会议暨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2018-01-26 09:21:30

近年来,国企改革动作频繁,从宝钢股份和武汉钢铁,到中粮集团和中纺集团,国企混改顺风徐来,吹遍钢铁、粮食、纺织、通讯等民生基础行业。

2017-09-13 11:38:50

8月30日,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到滕州中联调研指导工作。

2017-09-01 09:05:24

会议还进行了水泥商混业务板块的交流对接,其中中国建材股份、中材股份和中联水泥三家企业围绕水泥商混业务技术需求作了现场发言,中国建材总院、中材节能和天津水泥院三家单位就水泥、商混领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和节能减排作了现场技术成果及服务介绍。

2017-07-22 08:02:54

7月14日,中国建材集团召开2017年上半年工作视频电话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和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培训班精神,系统总结了中国建材集团上半年工作,表彰了第一阶段压减工作先进企业,全面安排了下半年工作。

2017-07-15 00:38:51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