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冰花男孩”让无数国人动容,牵动了你我的心。事情经网络公开后,华新水泥位于当地的公司立即行动,为男孩及其所在学校送去来自水泥行业的温暖。
水泥作为基础建材,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可以说非常紧密,但应地理位置和传统观念的阻隔,人们对它又很陌生。公众对它的印象很多还停留在过去立窑阶段,“高耗能、高污染”。
其实,进入新世纪后,水泥生产早已大为改进,不仅有了花园工厂,也在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表明水泥是充满温度的。今天就让我们追寻水泥的温度,盘点近些年水泥公益的那些事。
除了开头提到慰问“冰花男孩”,华新水泥的各个分公司也始终致力于参与地方“精准扶贫”,贡献自己的力量。2016年9月27日,华新水泥(桑植)和当地政府共同发起的“精准化扶贫、万企帮万村”捐赠仪式在瑞塔铺镇罗家边居委会活动中心举行,公司现场捐赠1000吨价值29.5万元的水泥,解决出行“老大难”问题。华新宜昌公司13年来向当地捐赠水泥,累计已达2.6万吨,价值650万元,惠及40余个精准扶贫村,1万多农民受益。
在海外,华新依然秉持着自己“办一座工厂,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在塔吉克斯坦,华新专门成立“我爱塔吉克”基金。其中,2016年推出的三个“百万工艺计划”共将捐赠300万索莫尼(1索莫尼约合0.85元人民币),用于资助当地学生、改善教学设施和建设公共设施,持续5年。
作为国内水泥行业两大领军企业,中国建材和海螺水泥长期以来关注“精准扶贫”,紧跟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响应号召。海螺集团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两年来,累计投入资金829万元,新修、扩建水泥道路7.8公里,建成三座187.2千瓦的光伏电站。514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脱贫人口1027人,安徽江老家村、元圩村2017年分别实现集体收入56.29万、7.5万,贫困率分别下降至0.76%、0.62%,双双实现村出列的目标。
作为央企,中国建材发挥优势,选派优秀员工到脱贫攻坚一线去挂职,并将“规定+自选”相结合的干部挂职扶贫作为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目前,中国建材共有19位挂职扶贫干部深入一线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协助扶贫地区经济开发和工业发展等工作。他们积极献计献策,努力整合各方资源取得了良好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建材干部挂职扶贫之路。
2017年6月尧柏集团成立了“尧柏集团教育扶贫基金会”。该基金会筹备启动资金共计5000万元,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教育扶贫,年计划资助1000名大学生。随后旗下15家子公司扶贫基金分会成立暨捐资助学活动也陆续开展。2017年该集团累计为560余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资金500万元。
台泥向来被认为在公益事业方面走在国内水泥行业的前列,2016年底台泥集团“士敏学堂”在四川泸州揭幕。这是自2014年就在大陆运营的“品”学堂的升级。目前,“士敏学堂”助学公益项目已遍及台湾、广东、重庆、贵州、四川等多个地区,受益学生家庭逾千户,“士敏学堂”数量增至11所。
华润水泥2008年起在百色建立起了第一个“希望小镇”,该镇十年间人均收入从2300元提升到了17642元。此后,建设贫困小镇已经成为华润社会责任部门一项专门工作,按照“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的标准,华润相继建设了井冈山希望小镇、金寨希望小镇等9个小镇。2017年华润选址湖北红安开始下一个希望小镇的建设,形成了“十年十镇”的规模。
位于我国西北角的天盾水泥虽然是一家小厂,但自投产以来就大力支持地方公益事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2010年,公司向部队小白杨哨所捐款捐物上百万;2012年向克拉玛依预备工兵团捐献混凝土近30万方;2016年天盾水泥对接了托里县其中一个较为贫困的村庄。认领了该村全部160户贫困户,为他们提供每月的米面油,还在村里招了二三十个少数民族员工。
文章虽然仅盘点了几家水泥企业的公益事业,但事实远不止于此。在公益这条路上,水泥企业不分性质,不分地区,共同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水泥并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了人文的温度。中国水泥网也将继续探寻之路,在公益道路上与水泥企业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