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的第一天,海螺集团官方网站首页醒目披露了其跨界经营的新突破--首批商品混凝土项目成功签约,此消息一出瞬时间见诸行业内主流媒体,迅速成为业内人士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海螺水泥为何选择这一时机发展混凝土业务?为何如此选点?为何选择与当地政府投融资平台合作的方式?这些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笔者同样对此存有疑问,而在海螺集团或者海螺水泥尚未进一步公开混凝土业务发展细节之前,笔者试图进行大胆猜测,还望各位专家指点迷津、各位看官抒发己见。
发展混凝土业务是为了实现“一强三冠”?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刚要中提出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大产业重组力度,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扩大对外投资合作,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国际产能合作重点提出建材行业推动海螺水泥等企业以投资方式为主,结合设计、工程建设、设备供应等多种方式,在境外建设水泥等生产线。2016年年初安徽省国资委召开的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新闻发布会中通报了省属企业“十三五”发展的初步设想:发展六大产业,其中一个是基础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包括“推动海螺集团加快‘走出去’步伐,继续通过对省外水泥企业的大规模并购,提升国内水泥市场份额,同时加快国际化进程,力争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十三五”期间海螺集团以“一强三冠”为发展目标,即成为首家跻身世界500强的安徽企业,水泥产值全球第一、新型材料产值全球第一、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业产值全国第一。作为安徽省国资企业,海螺集团在28家省属国有企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16年企业资产总额占28家企业全部资产总额的8.6%,而销售收入及利润总额则占全部企业总和的9.24%、39.88%。因此海螺集团肩负着省政府、国资委的殷切期望,省政府及省国资委的要求成为企业发展的目标,跻身500强成为“十三五”发展目标之一。同时按照集团发展要求,“十三五”期间要实现“三冠”,从目前来看,“三冠”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下:
●海螺集团旗下的新型材料板块产值全球第一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截止到2016年底集团的新型化学建材产销量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
●水泥板块上,由于与目前全国及全球最大产能产量规模的中国建材还有一些差距,2016年海螺水泥销售收入也与中国建材存在一些差距。
●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业方面公司通过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在芜湖投资建设了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已形成产业化雏形。
从海螺水泥签约的3个商品混凝土项目产能及预期收入(9000万)来看,即便将商品混凝土划归到水泥板块综合收入,未来在水泥产能不再扩展的情况下,这三个商品混凝土项目带来的收益对于海螺集团冲击世界500强或“三冠”之一的水泥产值全球第一的目标是杯水车薪。因此,如果海螺集团想要实现水泥产值全球第一的目标只能有以下几个路径:
1、如果将商品混凝土划归水泥板块,同时集团的水泥产能扩张放缓的情况下,未来三年海螺水泥的混凝土产能需要扩大至当前的95倍以上,即至少1.7亿方以上;
2、将商品混凝土划归至水泥板块,同时集团水泥产能继续扩张,那公司商品混凝土产能要新增0-16953万立方米,同时水泥产能新增0-1600万吨;
3、如果不将商品混凝土划归至水泥板块,想要达到目标就要新增水泥产能1600万吨以上。
从以上测算数据来看,从当前的行业背景来看商品混凝土大规模扩张的路径不可取,同时从国资委对海螺水泥的要求--“继续通过对外省水泥企业的大规模并购”来看,未来海螺水泥继续扩展水泥产能的目标确定。海螺水泥2016年年报显示2017年预计公司将新增熟料产能360万吨、水泥产能约2360万吨(不含并购),如果新增产能如期投产,中国建材2017年没有太多产能新增,同时海螺水泥2017年产能发挥率仍能维持2016年水平,预计海螺水泥2017-2018年水泥熟料产销量及销售收入就会实现全球第一的目标。
从以上分析来看,说公司发展混凝土业务是为了助力公司实现“一强三冠”目标似乎有些牵强。笔者更愿意相信这是水到渠成的产业链延伸之路。
首先,以海螺水泥业务发展的思路来看,水泥为主业的道路坚持不变,而产业链上延伸也是在调研考证了很久才入手,在其他企业疯狂进入混凝土行业的时候海螺水泥却选择了骨料,并快速扩张骨料产能,紧紧抓住商品混凝土的两个主要原材料供给端。在其他水泥企业为了维护水泥销售选择进入混凝土的普遍想法之下,海螺水泥的选择似乎比较“另类”,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想法却是超前的、前瞻性较强的。
其次,海螺为何会选择此时发展商品混凝土业务?从国际水泥巨头发展里程来看,大型水泥企业兼具混凝土业务是必然趋势,水泥企业要想牢牢捆绑住建筑业,就要进行商品混凝土这一中间产品的生产。目前,国内经济及建筑业处于转型阶段,水泥企业如果想要及时跟上建筑业转型的脚步就要通过与离建筑业最近的产品去了解建筑业转型的需求。因此,海螺水泥进行商品混凝土的拓展有助于企业提高在未来建筑供应端的竞争力。
[Page]
海螺水泥第一批商混项目选址有讲究?
既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业务拓展,海螺水泥对第一批商品混凝土项目的地点选择又是处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首先围绕自身水泥生产基地进行商混站的设立是第一要素,同时考虑了产业链的完整。海螺水泥在自身的水泥生产基地已经陆续投产、在建以及规划了10余个垃圾处置项目、20余个骨料生产项目,同时有熟料、水泥、协同处置项目及骨料项目的基地共(包括在建项目和规划中项目)7个。公司选择的三个地点是四川的广元、巴中和贵州的遵义,这三个地方的海螺水泥生产基地均配备了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广元海螺已有骨料项目,巴中海螺有骨料项目规划预计在较短时间内也会实施,遵义海螺骨料项目则与商混项目同时发布了招标公告。由此可以看出,公司在实现混凝土业务拓展的时候尽量实现产业链的完整。
表1:海螺水泥各生产基地水泥窑协同处置及骨料项目配置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整理
其次我们看一下三个地点的商品混凝土需求和供给环境:
广元、巴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化率在四川省处于中下等水平,从固定资产投资体量与增长率来看,巴中市近几年投资力度较大、发展较快,从统计数据来看,2015年广元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比例为2.2%,巴中占4%。
从中国水泥网统计的熟料生产线分布来看,广元市尽管投资增速放缓,但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当前存量有6条产能共计640万吨/年,而巴中只有2条熟料生产线产能共计217万吨/年,两市熟料产能占全省比例分别为5.6%和1.9%。2016年广元市散装水泥供应量在380万吨左右,散装率43.3%左右;巴中市散装水泥累计供应量170.8万吨,散装率为52.8%。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广元市水泥熟料产能较为过剩,水泥市场竞争相对较为激烈,巴中市水泥供需相对平衡。
表2:广元、巴中市商混供需端概况(亿元、万平方米、万吨、万方)
数据来源:四川统计年鉴,中国水泥研究院
注:上表中投资、施工面积及城镇化率为2015年数据,熟料产能、水泥产量、商混产量、商混企业数量为2016年数据。
2016年广元市商品混凝土供应量大致在200万方左右,巴中市商品混凝土供应量累计295万立方米,从当地住建委官网进行企业资质查询得到广元市有资质的商混企业共26家,巴中市有资质的商混企业共10家。2016年广元市单个企业年均产量只有不到8万方左右,巴中市单个企业年均产量29.5万方,从中可以比较出两地商混市场的竞争程度和企业生存现状。
遵义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仅次于省会贵阳的第二大投资城市,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全省16%左右。遵义市熟料生产线9条,共计产能855.6万吨/年,占全省比例不到10%。2015年遵义市水泥产量1900万吨,占全省比例为19%。2016年商混产量600万方左右,有资质的商品混凝土企业50余家,单个企业平均产量12万方。
简单从以上供需端来看,巴中在三个城市中商品混凝土经营环境最优,广元市混凝土市场竞争最大。
为何与当地政府合作?
众所周知,混凝土行业目前同样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现象,由于缺乏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混凝土搅拌站的设立相对比较随意,导致产需矛盾进一步加大,使原本经营困难的企业更加步履维艰。同时企业应收账款问题长期存在,近两年由于原材料端价格的疯狂上涨导致混凝土供应出现紧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混凝土企业的销售模式,应收账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
海螺水泥选择与当地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合作投资建立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当地政府避免在未来出现混凝土搅拌站盲目审批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了政府资源销售渠道得到一定的保障,同时在混凝土企业销售模式产生变化的契机借助政府背景有利于企业改变订单及资金回笼模式。
海螺水泥发展商混业务选择的进入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不同于以前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的完全新建或并购,各种模式都有其优势也有劣势,海螺水泥发展商混的模式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让我们期待海螺水泥的全新方式能够开启水泥企业产业链拓展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