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石灰石尾矿做骨料“变废为宝”好途径

2016-09-10 14:24:39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低品位石灰石矿的处理一直是水泥企业较为头疼的问题。直到近年来,国内高速增长的砂石骨料需求的出现,终于为水泥企业实现对低品位石灰石矿的处理提供了一条好路子。

  众所周知,石灰石是水泥生产基础原料,因此国内水泥企业,尤其是大型熟料基地,普遍拥有较大规模的石灰石矿山资源。然而,虽说是“资源”,却并不绝对。据笔者了解,即便同一矿山,不同区域之间矿石品质同样有着很大差异,不能全部用于水泥生产。

  正因如此,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低品位石灰石矿的处理一直是水泥企业较为头疼的问题。直到近年来,国内高速增长的砂石骨料需求的出现,终于为水泥企业实现对低品位石灰石矿的处理提供了一条好路子。

  水泥企业进军骨料行业正当时

  水泥企业做骨料并非中国首创。国外主要水泥及建材供应商,诸如拉法基豪瑞、西麦斯、海德堡等大型跨国企业,均在水泥、骨料、混凝土以及绿色建材等业务板块广泛涉足,甚至建有相关的尖端实验室。

  相比之下,国内水泥企业发展模式却相对单一。近十多年来,我国水泥产量虽然跃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的60%,也出现了包括海螺在内的一批水泥强企,但产业结构单一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事实上,水泥企业与混凝土砂石骨料行业在客户、市场、矿产资源、工艺与装备以及人力资源高度的互补与整合优势,使得水泥企业进入混凝土砂石骨料产业不仅是水泥企业发展、做大做强的重要模式之一,对于整个建材产业发展也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1、有利于提升混凝土性能和建筑物质量

  基于我国建筑寿命普遍偏短,工程质量问题频发等问题,近年来,政府层面开始大规模推广高性能混凝土。骨料作为混凝土主要成分,对混凝土性能有着决定性影响。业内专家指出,良好的粒型与颗粒级配,是提升混凝固体强度和耐久性,提高混凝土施工性能的关键。

  目前骨料行业,由于生产受地域限制较大,小规模,作坊式生产现象并不少见。95%以上的企业没有相关实验室,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出厂检验更是难以落实到位,如此骨料无疑对混凝土生产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在不少人看来,骨料无非就是破碎而已,但优质骨料生产却实打实的是一门技术活,需要大量的设备和技术投入。水泥企业基于雄厚的资金优势,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实现对骨料的规模化、精品化生产,将更利于优势骨料的生产。

  2、力推骨料行业环保升级

  由于“作坊式”生产普遍存在,长期以来骨料行业乱采乱挖现象严重,环保监管难度大,导致扬尘、噪音污染成为骨料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另外,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石粉等“废料”也大多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导致资源利用率偏低,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水泥企业基于更严格的环保控制以及更先进的生产工艺,可以更好地解决骨料生产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以往骨料行业小打小闹,“打游击”的现象有望极大改善,同时石粉等“废料”还可以作为水泥生产及混凝土制备原料,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据笔者了解,目前已经涉足骨料行业的海螺、华新等水泥企业,均在自身骨料线投入巨资打造高品质、环保骨料生产线。以华新为例,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投资数亿元在长江中下游建设两个共计1500吨的现代化砂石骨料绿色生产基地。

 3、加速行业整合 淘汰落后产能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砂石料矿山2.7万个。其中,大型矿山只有1329个,占总数比重仅为5%;中型规模矿山为2925座,占比为11%;而小、微型砂石矿山分别达10299和12036个,合计占据了总数量的84%。

  这一现象导致整个砂石骨料行业在有序监管、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工艺技术升级、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普遍滞后,整个行业成熟度与水泥、钢铁、煤炭等基础产业相比差距甚大。水泥企业介入之后,基于巨大的资源、技术、资本和管理优势,将有利于大幅提升砂石骨料行业产业集中度,加速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升级。

  4、实现石灰石矿山资源综合利用

  水泥生产对石灰石矿中氧化钙含量有明确要求,通常不能低于50%,且氧化镁含量需低于2.0%。然而,现实情况却有很大差异,即便是同一座矿山,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均有较大差异,导致大量尾矿无法用于水泥生产。

  一段时间以来,水泥企业多采用堆放和回填的办法处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如今,将尾矿用于骨料生产,不但丰富了企业产业布局,更是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氧化镁含量高的石灰石矿虽然不能用于水泥生产,但是具有更高的硬度,生产骨料则恰到好处。

  综合来看,我国砂石骨料行业还处在初级水平,而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等等,砂石骨料行业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品品质及环保控制远远走在前列。而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不仅需要力学性能高、化学成分合格的骨料,更对骨料的颗粒级配、细度模数(砂)、颗粒形状、洁净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同处建材行业,具有先进管理水平、掌握先进生产工艺、装备的水泥企业,进入砂石骨料产业是企业价值链整合的共赢模式,也是提升我国建筑质量和寿命的要求。

  国内众多大型水泥企业已经涉足

  基于水泥企业进军砂石骨料行业的优势,从多年前开始,水泥企业就已经开始大规模涉足。(绝非部分“观众”认为的近年水泥行情不好才开始做骨料)2009年4月,中国水泥网曾在杭州举办“水泥企业快速进军砂石骨料交流会”,彼时不少水泥企业已开始规模推进骨料发展计划。

  截止到目前,冀东水泥早已正式成立冀东砂石骨料有限公司,并下辖7家砂石子公司,以战略性高度将砂石骨料产业纳入到集团八大核心业务板块之一,现拥有砂石生产线9条,合计年产能将近3000万吨,新建砂石线遍布西北、华北和东部地区,据冀东内部信息透露,未来冀东将重点围绕“三北”地区打造年产能达2亿吨的现代化新型砂石骨料基地。

  无独有偶,南方巨头海螺水泥也开始加速拓展砂石骨料业务。海螺水泥集团原董事长郭文叁对话资本市场分析师时曾表示,海螺早已对骨料布局做了战略性规划,预计在3-5年,建设成不低于1亿吨的骨料年产能。据不完全统计资料发现,海螺已投产和在建骨料项目近20个,单个项目年产能基本在50万吨--300万吨之间。

  此外,华新、金隅、红狮、华润、台泥、葛洲坝、中材、亚泰、同力、亚东等大型水泥企业也已纷纷涉足砂石骨料,已建或在建骨料线产能均在百万吨级别以上。水泥企业发展骨料“数量之多、反应之快、投入之大、层面之高”已成为当前中国砂石骨料行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目前,进军砂石骨料行业已经成为水泥行业共识,这一趋势既是处于增加企业赢利点的需要也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做大做强民族水泥企业的需要。

  资源综合利用动了别人的“蛋糕”

  水泥企业对砂石骨料行业的涉足,可谓行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利于全面改善国内砂石骨料行业混乱的产业格局,加速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升级,但这并不是受到所有人欢迎。

  由于水泥企业在骨料生产中技术、资源、资金优势明显,产品质量、环保水平均普遍高于地方原有砂石骨料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抢了别人“蛋糕”的做法,招自各方尤其是地方原有砂石骨料企业不满。

  有基于此,部分地方企业纷纷以“水泥企业就应该老老实实做水泥”、“优质石灰石做骨料浪费资源”、“水泥企业无权将石灰石做成骨料”“扰乱市场环境”等等“莫须有”罪名要求地方政府制止水泥企业生产骨料。

  然而,事实却是,早在1996年,国发[1996]36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意见的通知》,就已经提出,支持企业利用废物生产建筑材料并给予税收减免政策支持;最近,国家环保部下发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第二条中四、五项中明确要求提高石灰石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要求用于矿山治理,作为建筑材料用(石子也是建筑材料)。

  另外,矿山部分石灰石氧化钙含量过低,且含有对水泥生产有害的成分如氧化镁等,无法用于水泥生产,与其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加工为骨料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何乐而不为”?更是符合国家倡导的途径之一。

  国内某大型水泥企业负责人直言:“水泥石灰石矿种用于骨料生产已有先例,使用水泥用石灰石矿生产骨料也获得了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政策许可。即:企业在合法取得矿权后,生产何种产品是企业市场行为决定,这也是国家供给侧政策的方向。”

  由此看来,部分地方骨料企业的做法更像是在产业升级大潮下的“自保”行为。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如果仅仅是为了部分地方企业的利益,枉顾骨料行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水泥企业进入设置障碍,是否有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也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呢?

  最后,笔者想到了近二十年前,新型干法水泥开始在国内大规模推广之时。彼时国内水泥行业立窑遍地,产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水泥企业给民众的印象普遍是灰尘漫天,噪音轰鸣。但如今,经历一番寒彻骨,新型干法水泥大规模推广之后,水泥企业完全改变了原有形象,能耗接近世界领先水平,厂区绿树成荫,部分水泥窑还负担起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的重任,化身“城市清洁工”,这些与当年大刀阔斧的落后产能淘汰密不可分。

  水泥企业涉足砂石骨料行业,对于原有企业而言确实是“狼来了”,但是没有狼存在的羊群只是一群待宰的羔羊,狼来了未必是一件坏事。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水泥企业开始涉足砂石行业?

2020-06-14 19:48:36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低品位石灰石矿的处理一直是水泥企业较为头疼的问题。直到近年来,国内高速增长的砂石骨料需求的出现,终于为水泥企业实现对低品位石灰石矿的处理提供了一条好路子。

2016-09-10 14:24:39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cement enterprises must abandon the illusion of relying on others to "give" opportunities, and win the recognition and respect of the market through self-innovation and pro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