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陕西一家知名水泥企业——西部水泥,因为股价的持续暴跌成为香港证券市场上关注的焦点。西部水泥短短六个交易日股价从1.59港元下跌到上周五0.72港元,下跌幅度逼近55%,跌幅之大令人乍舌。而其股价暴跌背后,则是海螺水泥对其收购或将“告吹”。
近两年来,从全国到陕西省,房地产行业进入去库存期,包括水泥在内的多个上下游行业也进入去产能的关键时刻。华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为了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并购重组正成为包括陕西在内全国水泥行业的通行做法。
西部水泥股价
六个交易日从1.59跌到0.72
在陕西说起西部水泥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提起“尧柏水泥“建筑圈、房产圈几乎无人不知。西部水泥生产的产品以“尧柏”及“尧柏水泥”商标销售,
其在陕西省的蒲城、蓝田、旬阳、镇安、洋县、丹凤等地拥有生产厂。在陕西省的市场占有率比较高。
西部水泥被市场关注始于6月28日,该公司股票当日在港股市场出现莫名其妙的暴跌,一度跌幅超过40%,截至收盘,该股跌32.70%。由于跌幅过大,第二天,该公司就紧急停牌。
然而,或是受收购“告吹”影响,西部水泥在7月4日复牌后,股价仍没有明显起色,盘中跌幅一度暴跌超过30%,收盘跌24%。截至上周五港股收市,其收盘价已至0.72港元,上周该股跌幅超过32%。仅仅六个交易日,股价下跌幅度逼近55%,令投资者乍舌。
有失望的股民在某港股主题社区中发帖称“没有海螺,西部水泥还价值多少?”
对终止收购的原因,海螺水泥在公告中回应“在(约定的)6月30日下午5:00前,有关先决条件未获满足或豁免,交易即确定为终止且收购要约不会实施。”
由于西部水泥的定价前景受挫,部分金融和评级机构的评价态度也转向“消极”。瑞信将该股目标价由1.9港元减至0.85港元,评级也由“跑赢大市”改为“跑输大市”,瑞银则给出了“沽售”评级。随后标准普尔也下调了西部水泥长期企业信用评级,由"B+"降至"B",展望为“负面”,并认为其“未来12个月公司再融资能力在收购终止之下被削弱。”
美银美林和德银的态度则相对“积极”,分别维持“增持”和“买入”评级不变。
华商报记者发现,虽然全面收购的交易终止,但海螺水泥目前仍持有西部水泥超两成股份。海螺水泥也在公告中提到“(与西部水泥)将继续寻求未来合作和商业协同的各种架构和方式。”瑞银在研报中指出,以安徽海螺水泥在陕西省水泥行业的重要地位,预计未来仍会是陕西区域整合水泥业的主要收购者,“但具体时间表不详。”
海螺西部联姻
此前被视为水泥整合的样本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30多年前初创的尧柏水泥(西部水泥前身),还只是蒲城尧山脚下一个地方小厂,如今已发展为陕西水泥市场的龙头之一,六年前开辟了从海外资本市场转战港交所的先河;来自安徽的海螺水泥,则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优势突出,是国内首家A+H股上市公司,实现了企业与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对接。
去年11月,海螺水泥发布的公告显示,涉及一系列子公司股权转让、发行新股支付对价等动作后,海螺水泥在西部水泥的持股比例将过半,成为后者的控股股东。在交割发生的前提下,海螺水泥还将向西部水泥公众股东发出无条件现金要约收购,并对西部水泥现有期权进行要约收购。
二者联姻当时被外界解读为国内水泥业首个境外换股的案例,也被评价为陕西水泥市场整合及去产能的“样本”。有市场人士指出:“如果”联姻“成功,不仅能让海螺水泥收获一个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也能迅速提升其在陕西市场的占有率,迈出区域市场整合的关键一步。”
因公告未说明更多细节,德银在猜测此次交易终止的原因时指出:商务部不愿批准涉及跨境换股交易;海螺水泥新管理层不同意此次交易;西部水泥选择与其他同业合作,而不是海螺水泥;水泥产能过剩问题恶化,海螺水泥预计可以更低价格购入西泥资产。
陕西水泥产能发挥率不足七成
二者的收购案被视为“样本”,却折射出水泥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今年初,国务院分别发出针对钢铁和煤炭去产能的文件,并明确提出未来3-5年要削减若干产能。以上举措一度引发二级市场对钢铁和煤炭行业的追捧。但在供职于河北某大型水泥企业的王睿看来,水泥行业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库存压力。
“近两年全国的基建项目并不少,但很多来自交通运输业,如地铁、铁路和轻轨等。”他告诉记者,作为水泥供应的重要下游,房地产贡献太小了。今年都在说房地产回暖,但这种回暖主要体现在房产销售市场,直接刺激水泥行业的新增开工量、固定资产投资等领域起色并不大。同时不少水泥企业身负巨额的银行贷款,“发展前景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房地产行业进入去库存周期,今年前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均呈现继续下滑的趋势。来自水泥商情网的监测,目前全国50%的水泥产能处在过剩状态,而导致供过于求的重要原因是:过去靠房地产、大型基建项目等固定资产投资拉上去的产能过头了。
产能过剩的问题陕西同样存在。据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统计,2014年全省水泥产量超过1亿吨——这还不算周边山西、河南水泥产能的压力。为了去产能,陕西省在2014年印发了《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工作方案》,提出“严格控制总量和调整优化存量,加大(企业)节能减排、联合重组、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力度。”并计划将“熟料产能控制在5800万吨以内”。
近两年陕西水泥产量持续缩减,但仍没有回到供需平衡。陕西省水泥协会副会长李琥此前表示:“我省水泥的实际产能在9000万吨以上,而达到供需平衡只需5800万吨,产能发挥率不足七成。”
水泥经销商改行水果加工
去年全国水泥销量在23.5亿吨,这是25年来的首次下降,各地区价格效益下滑,有观点认为全行业有近一半的水泥企业亏损。
目前陕西日产2000吨熟料以上的水泥企业有十多家,共52条生产线,市场集中度在全国来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差不多60%以上的市场份额掌握在海螺、冀东、声威、西部这四家手中。”从业多年、熟悉陕西水泥市场的张洪斌(化名)说,但这就意味着很多中小企业很难盈利。他认为,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是传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即便是龙头企业,这两年的净利甚至毛利也在下滑。
行业景气与否,其实经销商也有感触。“现在水泥的零售价基本在16元/包左右,但生意大不如前。”7月6日在西沣路一家建材市场,经营户孙鑫博告诉记者,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相反需求却比较低迷。他说,自己的客户主要是集中在小型建筑工地和家装行业,“建筑业不景气,很多正装修的小区又不让进,现在能保住本就不错了。”
老马(化名)告诉华商报记者,“前些年尧柏水泥位于蓝田的厂子,每天到厂里拉水泥的大货车要排很长的队,现在根本看不到排队的场景了。销售状况和前些年相比差距太大。”
刘文喜在电视塔附近经营了七年水泥工贸公司。当记者7月7日辗转联系到他时,他人已经回汉中了,目前正准备改行做水果加工。“之前也犹豫了很久,毕竟积攒多年的渠道、资源都在这一块,不干了真是手足无措。”他说,因为近几年建筑行业不景气影响了水泥生意。自己还和同行一块出去考察、找项目,去过山西、内蒙,还到过南方,也曾想着找个地方干回老本行,后来发现和水泥有关的行业普遍饱和,这才回老家另谋出路,“等证批下来就能正常生产了。”刘文喜表示之前的水果加工试生产很成功,“我现在担心的是销售渠道,已经联系了一些经销商,还准备自己开网店,总之还得慢慢摸索。”
水泥企业纷纷谋求转型
在陕西市场,海螺水泥其实是后来者。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11月海螺水泥在宝鸡千阳建成其在陕西布局的第一条155万吨产能生产线,从而拉开了冲击陕西市场的序幕。“当时陕西的水泥市场已经步入高速扩张的后期”。张洪斌介绍,海螺来陕开生产线的时候,冀东、西部等同行的产能扩张已经很充分。
他说,随后海螺靠着自身的布局优势和成本优势一步步在陕西站稳脚跟。当一些成本负担较重的本土企业被迫退出市场时,海螺水泥则通过收购提升了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从十多家主流企业到海螺、冀东、声威、西部四强并存,陕西水泥市场其实已经经历了一轮洗牌。”
由于行业利润率的下滑和市场集中度提升,不少陕西的水泥企业纷纷谋求转型与重组,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在业内知名度较高的秦岭水泥,因为水泥业务的“账面”不好看,这家传统水泥企业在2014年已转型为环保行业的再生资源公司。而摘掉了水泥这顶不赚钱的“帽子”后,该公司在2015年已实现了营收16.07亿元,毛利率高达57%。
万科做加法 水泥企业应做减法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在行业增量乏力和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让出控股权可能仍会是下一步国内水泥行业去产能的主要方式之一。
“不少老一辈做水泥起家的企业决策者已进入或接近退休年龄。”张洪斌表示,这部分企业必然会面临管理层的更新换代。现在的水泥行业早已算不上新兴产业,而且对上下游产业依赖较高,新一代的企业继任者并不乐意继续留在这个行业,所以除了行业本身和经济因素外,这一点也会刺激不少企业继续选择出售、重组。
雅狐企划总经理冯奔表示,并购重组显然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他认为,水泥行业和钢铁、煤炭等其他产能过剩的行业一样,面临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迫于生存压力,不少企业寄希望通过并购重组来提高行业集中度和市场影响力,解决企业的盈利问题。
虽然海螺与西部水泥的收购案暂未完成,但王睿表示,水泥行业发自内部的深度整合还会继续。对于并购成本的消化方式和周期,则是考验发起并购企业智慧的又一关键环节。
近期万科的股权之争成为焦点,业内人士认为,水泥产业的整合可不能和万科相比,万科是持续做加法,水泥企业应该做减法,企业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等要学会放弃,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行业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