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高长明:对我国水泥行业当今若干认知误区的勘正

2016-03-04 08:54:06

为了科学地引导我国水泥工业走上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力争在10年左右把我国建成全方位的世界水泥强国,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之列,我们应该始终与日俱进,实时地对国内外水泥工业各领域(科研、设计、制造、生产、环保、节能等)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进行准确的跟踪检测和判断,以期扬长补短,采取正确措施,提高效率,早日实现中国水泥强国梦。

  为了科学地引导我国水泥工业走上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力争在10年左右把我国建成全方位的世界水泥强国,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之列,我们应该始终与日俱进,实时地对国内外水泥工业各领域(科研、设计、制造、生产、环保、节能等)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进行准确的跟踪检测和判断,以期扬长补短,采取正确措施,提高效率,早日实现中国水泥强国梦。习近平主席年初在重庆调研时说,领导干部都要脚踏实地,实干苦干,求真知,说真话,办实事,求实效。我们水泥界的全体同仁,包括本人在内,大家都应该尽力这样做到。

  本文将从事实和技术的角度出发,对我国水泥行业当今颇为流传的若干认知误区,坦诚谏言,呈述淤积心中一年多的肺腑之言。如有谬误或欠妥之处,恳请赐教海涵。

  第一,“从2014开始的8-10年内,中国水泥行业进入平台期,市场(年)需求量将保持在25亿吨,正负浮动5%左右均视为正常”之说

  2015年初,我国水泥界出现了一个上述的所谓平台期的说法。因为这出于最精英阶层,所以颇受媒体的重视和传播,影响相当深远。然而2015年的实践表明,我国GDP增速6.9%,创25年来的新低,全国经济将呈L型发展;水泥需求(产量)随之从2014年的24.78亿吨下降到了2015年的 23.48亿吨,同比下降了4.9%,打破了25年来水泥产量只增不减的历史纪彔,宣告了拐点的到来,而且向下的斜率还不小;产能利用率降到65%,企业大打价格战,全行业利润同比锐减67%,水泥企业亏损面高达50%以上。这是数十年来不曾有过的现象,媒体称其为严重下滑,大出“平台期”之所料,相去甚远。笔者早先的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水泥需求发展趋势,从2015年开始下降,在“十三五”期间很可能继续下降到20.5~21.5亿吨,2025年将降到16~17亿吨的水平。所以,水泥产能过剩之势必将更益严峻,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地大幅度削减落后的和比较落后的产能,有些区域即使是先进的产能也要适当关停,根除后患,肃清“僵尸企业”,规范市场秩序不能手软。2016年1月10日,工商时报发表了《内地水泥市场衰退,辜成允一改乐观态度》的报导,笔者十分赞赏辜董事长“知错就改”的风度。

  为什么政府一直在发布产能过剩的警告,但产能却不降反升。个中原因除大家多方分析到的因素之外,恐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许多水泥企业和投机资本内心还在暗中等待着那“平台期”的光临吧。试图硬扛过这一两年,幻想着“平台”也会硬撑过去,到时候就可捷足先得,赚上一大笔。无疑,这种幻想给当前的大力去产能化进程增添了一种不容小觑的“强大”心理障碍。

  其实,笔者一开始就认为这个“平台期”的说法太过乐观、不现实,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水泥行业发展的总趋势,应该及时给业界提个醒。但苦于当时各种因素的羁绊,我只能无奈地等待实践一年后的结果出来再说。现在终于有了2015年的事实和数据来说话了。形势昭然揭示,我国水泥需求已进入下行通道当属不争的事实。然而回眸2015年,这个误判无形中已经引发了误导,许多水泥企业和投机资本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因产能过剩加剧,水泥市场秩序进一步悪化,政府、社会和整个水泥行业付出的代价则更大得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们现在应该清醒过来,放弃不现实的“平台期”幻想,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置好每一家水泥企业,在市场和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做好淘汰改革兼并重组工作,提高集中度和企业品牌,重塑良性市场秩序,这对我国整个水泥行业的品质将是一个转型提升的机遇和十分严峻的挑战。

  2016年1月18日《中国建材报》报导,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先生接受访谈时说:全国水泥需求量,在“十三五”能维持住现有的水平(23.5亿吨/年)就相当不错了,“十三五”以后销量会掉头向下。与辜成允董事长的“一改乐观态度”基本相似。这对那些心存幻想的诸君是一剂绝佳的“退烧药”,想必效果显著。

  第二,“世界各国都早已淘汰了32.5水泥,唯有中国至今还大量使用32.5水泥”之说

  关于是否应该取消32.5水泥的问题,笔者已发表了拙见(《水泥》2015年 第8期第10-11页),不赘述。这里只是再次重申一个与上述那种说法完全相反的事实,即现今世界各国的水泥标准及其实际使用的水泥中均全部都有32.5水泥。上述说法是罔顾事实的。例如德国2000年消费的各种标号水泥的分布为52.5:42.5:32.5=6.6%:33.3%:60.1%;2012年的相应为15%:60%:25% (乔龄山:硅酸盐水泥的性能及其应用,《水泥》2006年第1期第1-7页;周培渝:对中国水泥产品结构调整的一点看法,《水泥》2015年第5期第7-9页;德国VDZ:Environmental Data of the German Cement Industry 2012 ),其余欧美日加等国家的也大致相仿,无需逐一罗列。说是世界各国都早就淘汰了32.5水泥,这不是主观想象太丰富,就是对水泥工业实在太缺乏起码常识了。虽然笔者对此曾于以澄清过,但是很遗憾,这种不实之说在很多媒体和非水泥专业同仁的认知上,至今仍然设有拨乱反正,有人还在振振有词地宣称“只有中国还残留着32.5水泥”云云。我就奇怪为什么诸君就不去查阅一下资料,而一味地听信“一言九鼎”的空穴来风?可见精英之言对有些人们的影响力和倾听度是很大的。在此请大家(包括各有关行业的精英和媒体)拨冗去查阅一下水泥工艺专业的大学教材,对这个问题就会有一历史的全面的了解。其实,亲自去掌握这些第一手的实际事实材料并不太难,何必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希望大家都能把事实搞清楚为好。

  第三,“我国的水泥技术与装备已处于世界领先”之说

  作为一位为我国水泥工业奋斗了60多年的老科技人员,如果我真能看到我国水泥技术装备登顶世界领先地位,这当然是一件梦寐以求,非常兴高采烈的大好事。然而事实是无情的严酷的。我们必须尊重事实,清醒地看到,我国现今较为流传的上述所谓达到“世界领先”的说法与事实并不相符。笔者乐观地估计,可能还须要我们努力奋斗10年左右,我国水泥技术装备整体上才能赶上世界一流水平,基本上与之并驾齐驱,要达到世界领先还须再加5年或更多。相信我国水泥行业各领域中的第一线人员对于这一估计都有一定的亲身体验和共识。或许是源于高层领导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以及二线人员对一线人员业绩的喝彩,作为一种政治鼓动性的口号或号召,才出现了这种说法。因为这种做法,许多年以来人们似乎已经很习惯很理解了,大家听完都不会去较真。但是问题就在于,如果我们都真的以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而且毫不犹疑地认为我们已经“成功”了,这就形成了另一个误判。如果再加以误导,那么我们就还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延迟赶上世界一流水平的进程。

  我国成套水泥技术装备的EPC总承包项目,按水泥产能计,虽然已占国际市场40%的份额,但仍局限于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的门槛尚未完全跨入。如果按EP和EPC合同金额计,我国水泥成套装备仅占国际市场总合同金额的26%左右。意即中国装备比欧洲的便宜30%以上,再加上水泥厂的建设期比欧洲承包商的缩短近12个月,这就是我国主要的竞争“优势”。如果按净利润计,我国仅占国际市场总净利的7%,扣除国际项目各种风险所遭受的损失后,真正赚到的净利润所剩无几。除了在国内制造大批的成套水泥装备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资源与环境损失外,我国平均每年派遣四、五万人的海外建设水泥厂的队伍,背井离乡,不辞千幸万苦,东奔西跑,马不停蹄地忙碌了10年(2005~2014),实际上差不多就等于是义务劳动地为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含俄罗斯)建设了近280座现代水泥厂,年水泥产能达3.5亿吨。这种净赚钱很少而大强度“练兵”的经营模式与真正的世界领先的跨国公司的相差十万八千里,与“世界领先”更是沾不上边!

  进一步把分析的对象再具体一些,即使我们先不考虑现今世界水泥工业正孕育着更新换代,诸多前沿开创性研发工作领域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单纯从现有的水泥关键单机的设备性能、工艺效率、环保、自动化智能化和可靠性等方面来考核。我国水泥单机与世界一流厂商的同类设备相比,其中尚有10%~15%差距的约占关键设备总数的60%,基本等同的约占30%,稍有领先的约占10%。很明显,在如此清晰数据之下,我们就给自己戴上“世界领先”的桂冠,是否也为时过早?

  笔者丝毫没有贬低我国水泥行业所创造硕大可喜的卓越业绩及其所赢得的世界性良好声誉之意。虽然偶有与精英之间产生某些不尽相同看法时,我都坦诚相待,以全行业的利益为首,大局为重,善意为本,直率中肯,报实情,说真话,尊重精英向精英学习,共同探求真理,求同存异,纯粹是学术或技术讨论,毫无私念,光明磊落。这里我只是想强调表明,与具有100多年历史的老牌的世界领先集团相比,我国在净得经济效益、进入高端市场和关键单机品牌品质性能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改进改革的空间还很大,我们现在并没有大功告成,最后的冲刺更不能松懈,必须加倍努力!

  一般公众如果陶醉于我们水泥成套装备出口业已取得的硕大可喜成绩,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或许无碍大局。但是如果,水泥界高层精英(掌舵人们)也多少认为我国水泥技术装备己处于世界领先的话,这对我国水泥行业顺利发展的大局和早日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进程,恕我直言,很可能会产生利少弊多的影响,还要多付出许多不必要的代价。故此提醒一声。但是无论对待公众或精英,我都希望把我所掌握的实时信息通过媒体传达给大家,谨呈参考。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停止32.5复合水泥的生产是针对我国水泥工业国情的供给侧改革的重大举措,是一项调整水泥品种结构的创新,大方向正确,值得试验,值得一搏,预期效果是利远大于弊,是积极进取之道。

2016-12-19 11:34:18

为了科学地引导我国水泥工业走上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力争在10年左右把我国建成全方位的世界水泥强国,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之列,我们应该始终与日俱进,实时地对国内外水泥工业各领域(科研、设计、制造、生产、环保、节能等)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进行准确的跟踪检测和判断,以期扬长补短,采取正确措施,提高效率,早日实现中国水泥强国梦。

2016-03-04 08:54:06

This week, the pace of downstream resumption of work in most regions of China is still relatively slow, coupled with the unstable support of the cost side,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declined steadily. From February 17 to February 21,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00.27 points, down 1.76% annually and 19.23%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