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在适当扩大需求的基础上,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可见,扩大需求是基础,供给侧改革是手段,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供给侧改善的目标。水泥行业经过十多年发展,落后生产能力基本被淘汰干净,只剩下新型干法水泥了,但生产能力达到了全球的50%以上,产能还是严重过剩了,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改善。
一、如何扩大基础需求
1.抓住人口红利最后机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过了这个阶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建设者将渐渐老去,而八零九零后的劳动人口几乎没有人愿意从事建筑业,到时候想搞建设,也没有了劳动力支持,哪怕机器人大量使用,成本还是大幅上升的。再加上征地拆迁越来越难,百姓的诉求越来越多样化,很多事情更不好搞,只有趁早搞、集中搞,才能搞好。
大搞基础设施建设,除重点建设地铁、高铁、城市管廊等常规项目外,笔者建议重点需推进重载公路建设,把温时代的超限站通通取消,以降低物流成本。
2.抓住人口红利最后机遇,积极顺应都市化,大力改善居民工作居住条件
与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顺应都市化发展潮流,大力推进改善居民工作居住条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史命。在钢铁、水泥短缺的时代,我们想这么做,也没有这个物质基础。现在我们有这个物质基础了,许多部门应该扔掉固有的陈腐理念,借势改善居民工作、居住条件,否则,就是反动的,是站在了反人民的立场上。
美帝己几乎全部城市化,人均居住面积已达70多平方米,凭什么中国有些地方,特别是一些一线城市,还要实施70/90政策?难道中国人个子小,就该住小房子吗?难道我们下一代人的个子不会涨高吗?况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文化也在进步,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有个人的空间,试想,如果每人一间带卫生间衣帽间的卧室,40平方米不多吧,每人有个小书房,10平方米不多吧,加上家庭公共空间、会客空间,人均70平方米是很正常的,四口之家,就是三百平方米。
许多人说,我是想住大房子呀,可我买不起呀!OK,政府出台落实相关的措施,增加我们的收入,可以帮实现这样的梦想!
许多人说,中国人多地少,不能占用耕地!OK,城市是最节约耕地的,同样一个人,农村占用宅基地面积更大。
许多人说,房地产破坏了森林!OK,房地产建筑四周都是绿化的森林,城市的树木和乡村的树木一样,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经过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的二十年,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花十五年时间,解决了住和行的初步目标;那么,我们的下一个十年,应该是衣食住行的升级时代,也是消费和生产进一步向都市化集中的时代。可以预见的未来,中东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将富集各省的30%-50%左右的人口,顺应这样的人口流向趋势,加快省会城市基础设施的超前规划和开工建设,避免大城市因建设迟缓而贫民化(如北京还有许多人住在地下室)。
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超前建设超级海洋都市(幻想)
全球变暖是大家担心的事,全球真变暖了,海平面上升,会缩小陆地面积,甚至浸蚀沿海城市。趁着国内钢铁水泥产能过剩价格低廉的的有利时机,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各建设几个超级海螺浮台,每个面积一千平方公里,在浮台上建立超级海洋城市,每个超级城市容纳几百上千万人口,不失为一个扩大水泥、钢铁消费的好措施。
4.转变行政管理模式,接续人口红利
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是苛法严规。
大量的路政超限站,抓超载、抓罚款,我们为什么不能提升公路荷载能力,让司机多拉快跑,自然可以减少司机数量,同时载撤路政人员,改善劳动力供给。
大量的城管野蛮执法,一天到晚抓贩卖蔬菜水果的小摊小贩,我们为什么不能多配套交易场地,并低价供给小摊小贩,并引导百姓减少对无正当来源的产品的购买呢?
大量的交警协警力量用于对乱停车的贴牌罚款,为什么我们的规划里面不加强公共停车场所的建设呢?
还有许多乡村中小学,学生越来越少,老师是否可以裁并呢?
还有许多落后地区,物价、工商、发改、经信等部门,是否必须设立?
在改变行政管理模式的过程,需要配套的设施建设,可有效拉动水泥钢铁需求。把上面这些富余人员推向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社会整体平均生产率提高了,工资收入水平提高了,也能够促进消费。
4.推动生育数量和养老待遇挂钩,提高生育率,促进消费需求。
世界人口生产实际上有一个规律,那就是越穷越生,养老保障程度越高,生育率就越低。大部分人都短视地以现有的保障程度作为未来的判断依据,几乎没有人知道从宏观上讲,任一时代的养老靠得都是当时的年轻人。可见,及时地把生育数量与养老待遇挂钩起来,多生的人多领退休金,才能促进生育,增加年轻人口比例,从而扩大需求。
5.适当扩大产能输出
适当扩大产能输出,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需求,这也无需详解。
二、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
1.理直气壮地在传统行业推行公平产能轮休制
所谓理直气壮地在传统行业推行公平轮休制,指的是把产能轮休上升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核心手段,在某一行业永久过剩后,由国家意志实现产能的有序发挥,如全年规定在统一的时段内禁止生产,类似于农业的轮作、渔业的伏季休渔、电力行业的机组发电时数控制,以此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并使过剩产能得以适度储备,从而稳定供应,稳定价格,稳定行业资产估值,防范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发生,成为国家财富管理的重要手段。
目前而言,北方水泥行业的避峰生产和南方水泥行业的停窑,都是产能轮休的体现方式,只是还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也没有太大的强制性和一致性,并因强制性和一致性的缺失,而使得部分无赖企业额外获利,从而使得这样的协作缺乏稳定性,容易破局。
2.提高传统产品的品质标准、应用标准
适应社会进步,提高产品的品质标准,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生产能力,而提高产品的应用标准水平,则可以提高产品的用量,如水泥行业,取消32.5等级的所有水泥品种,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和强度等级要求等,可以明显减少水泥供给能力,同时可以显著提升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3.推进传统行业的兼并重组联合
所谓兼并,主要指强势企业吃下弱势企业或僵尸企业;所谓重组,主要指企业间或企业内部合并同类项,突出专业化经营;所谓联合,主要指类似规模的企业在资本层面或运营层面上统一行动。单纯的兼并重组联合,并不能改善供给侧。兼并重组联合对实现供给侧改善的作用,在于市场占有率提升后,易于在内部实现产能发挥率的主动压缩。
在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联合中形成一两个超大型集团和若干个具有超强竞争力的单点企业,对形成正常的竞争秩序是有好处的,容易形成竞合格局。超大型集团的作用,在于利用自身布局的优势作为筹码规范单点企业的行为模式,单点企业的作用在于抵砺大型集团,使之在适度竞争中保持活力,并防止垄断。
4.谨慎进行产业技术进步
在传统过剩行业中,如盲目追求技术进步,可能会带动产能过剩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抵消技术进步的效应,甚至起反作用。因此,在产能过剩行业要谨慎推进产业的技术进步,着重强调在较大幅度的减量化中实现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绿色升级。如水泥行业,可积极推行四条2500t/d的生产线更新为一条5000t/d的生产线,并要求新上生产线的企业对原淘汰生产线的企业支付较大金额的经济补偿,从而实现供给侧改善的目标。
5.公平税负
部分国企长期享受税收减免政策,而大部分分民营企业因担心被戴上偷税漏税帽子,放弃了对政策的享受;沪深上市公司红利税的优惠征收率只有5%,未上市公司的税率仍然为20%,更是对未上市企业造成重创。税负的差异,导致部分企业特别是某些国企运营成本的相对降低,促使这部分企业盲目收购、建设,助推了行业产能过剩。以水泥行业为例,近几年的新增产能绝大部分是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建设的。
6.公平融资环境
中国目前大量的信贷资源,集中投放到大型企业和政府平台,原因在于过于严苛的问责制。部分大型企业,如果融资成本和中小企业一样,马上赢利变亏损,这样的企业做大做强依靠的是对廉价金融资源的恶性占有,客观上妨碍了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甚至于已经形成恶性循环。中国还有大量的低成本资金,因为审批制下上市公司股价畸高,通过寻租获得上市地位的企业进一步提升获得低低成本资金的能力,从而使得这些企业具备了恶性发展生产能力的资金支持,造成新的行业产生新的产能过剩。
可见,忍受阵痛加快通过注册制改革,宽容失败允许企业正常破产,使得资金供给常态化、多元化,是供给侧改善的重要前提。
7.廓清政治和经济的交集与边界,慎用优惠政策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集权政治的优势在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集权政治特别适合宏观调控,用于化解产能永久过剩行业的过剩危机。但在某微观领域,或创新领域,习惯于使用行业补贴政策,经常推出产业扶持政策,则会破坏产业的多元化,更容易提早形成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可见,慎用行业补贴政策,慎推产业扶持政策,也是供给侧改善的应有之举。
8.水泥行业内部的供给侧改善措施
水泥行业内部,还有有许多可以实现的供给侧改善措施,如:
(1)产能互换,生产线互换,提高区域控制力;
(2)市场互换,各自精耕核心市场,减少市场互害;
(3)联合销售,分配配额,实现以销定产;
(4)优势企业淡季降价逼停劣势企业,减少过剩产能发挥率;
(5)优势企业为劣势企业提供配额熟料,劣势企业停窑降本;
(6)利用资本巿场股价低迷时机,参大股于竞争对手,在市场上帮助竞争对手赚钱,客观上让竞争对手成为自己的市场帮手;
(7)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