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水泥工业若干重大误区及其思考(四)

2016-09-30 15:41:46

笔者抛砖引玉,意在与业内人士理性、客观交流。深入剖析行业深层次问题,深化探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与行业增效可行管用的对策措施,进一步厘清思路,期望对促进水泥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水泥工业若干重大误区及其思考(四)

——提高企业竞争力与完善减排法规是推动水泥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说大企业之间吨水泥综合成本相差40元左右或多数企业每吨有30元左右利润时,对行业协调与化解产能过剩乃阻止优势企业或逐利资本投资扩张带来很大难度?假如全行业骨干企业能做到海螺水泥的成本,通过市场机制去产能是否会发挥更大作用?竞争乏力的熟料产能是否会加快退出?最近有专业人士及媒体总结,近十年国内整个钢铁业鲜见兼并重组成功案例,武钢的结局及一系列兼并重组均未成功,对水泥行业有何启示?是否可吸取其经验教训?为什么东方希望屡涉产能过剩产业而不败?对行业又有何启示?“新常态”与产能严重过剩情况下,为什么说期望100%的水泥企业都能赚钱是一误区或经济不正常的状态? 为什么说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是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矛盾的主要途径?38和41号文都没有控制住新增产能其深层次原因?项目备案的法律作用与意义有多大?在产能严重过剩与亏损面较大时期,有些国有控股企业、私营业主还顶风投巨资上线其动机?是否是寄期望于今后行业会协调限产保价与曾经的高价兼并收购重现?国内法律政策、简政放权与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什么有些区域仅几家企业其集中度达100%,但售价还是上不去,其根源在哪?进一步总结梳理造成过剩水泥产能其行业内深层次原因及有违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笔者高度认同错峰、协调限产是目前有效措施之一,但长远分析仍是权宜之计,其弊端为何需注意防范?如何进一步优化水泥业所有制结构,真正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与提高民营资本比重,以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和提高运营效率与竞争力?

  笔者抛砖引玉,意在与业内人士理性、客观交流。深入剖析行业深层次问题,深化探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与行业增效可行管用的对策措施,进一步厘清思路,期望对促进水泥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是化解过剩矛盾的主要途径

  也可以说提高企业竞争力与推动完善减排法规并强化减排约束是推动水泥行业走岀困境的必由之路。日常与企业接触中,常常有水泥企业老总叹息:搞协调,只是成本低的、有竟争力的企业吃肉,财务及综合成本较高的企业喝汤,不协调更难办!事实已说明,只有成本相差不大或竞争力均衡时,即相关方均有相应的定价权即平常所说的话语权,才更有利于协调限产与提升限产效果,方可有序生存与发展。

  如竞争力低下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微利或亏损,而综合成本低的企业吨水泥利润仍有30元左右或综合成本低于前者30~50元的时期。假如不顾市场经济规律、自身企业竞争力和有关现实环境条件,通过兼并提高了集中度,即使一时拉抬了水泥价格;但会是短暂的,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停窑企业恢复生产(因水泥价值、门槛低,运距短,加上严重过剩,不可能全部收购等)。同时只要有30元左右利润,就很难阻止优势企业扩张或逐利资本投资水泥项目,直至形成新的平衡。

  一些投资者及企业家议论:我们就赚竞争力低下企业的财务费用及部分管理费,最困难时大家坐下来协调运转率。东方希望刘永行屡涉产能过剩产业而不败,铝、水泥等产业都是在产能严重过剩时期大手笔介入,并说了一句有意思的话:水泥窑能停就好办,严重亏损时就停窑,电解铝可不好停炉…。他有一句名言: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难以想象的是,去年以来大量重庆希望的熟料及水泥沿长冮销往湖南长沙等地,经销商竟在多处码头建有接收、储运设施。关于集中度的问题本文第5节专门讨论。

  简要分析水泥上市公司年报,管理好的水泥企业比管理差的企业,吨水泥综合成本相差40~50元左右,此差距比2014年全国水泥平均利润32元/吨还要大。

  浙商企业—湖北世纪新峰水泥董事长诸葛文达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企业家,他撰文预测几年后水泥工业格局之一:快速优胜劣汰,唯强者生。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所有企业的生存基础,没有优势的企业往往会在行业内逐渐失去自主权和发言权,最终在所谓的行业协调中丧失市场,逐渐衰亡。

  业内人土稍作思考,假如全行业多数企业能做到海螺水泥的成本,通过市场机制去产能是否将会发挥更大作用,是否将提供了更好的行业环境条件,倒逼成本高的熟料产能更快停窑粉磨水泥或退出,去产能步伐定将加快。

  水泥企业竞争力除成本为主要因素外,还表现在管理、文化、减排及技术、资源、协同处置固废等方面,并取得竞争优势。真正实现市场化经营,提高运行质量,依靠硬功夫赚取合理、恰当的利润。如过分期望通过行业协调及行政手段,导致产品价格持续偏离或高于正常值,即产品价格不是市场自身运行的结果。虽一时受益,但长远分析仍是权宜之计,对行业长远健康发展会有一些不利影响。

  国务院仅今年二次常务会议,专门部署建立法治化市场化去产能机制。会议指岀:去产能核心是运用法治化、市场化手段,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重组,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升级。李克强总理强调:“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改革力度,按照市场化的办法,综合施策;但最重要的,还是充分遵循市场规律,要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作用” ;“同类型的企业,各方面条件差不多,为什么有的能盈利,有的却大幅亏损?说到底还是个体制机制问题。”隔日新华网专门评论:去产能一定要尊重市场规律。

  工信部时任副部长苏波指出:“行政审批既不能解决行业发展问题,也不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事实证明行政审批反而是造成产能过剩问题的主要原因,未来将大幅缩减行政审批事项”。用“地方政府为了税收、GDP与不作为”与“产能置换办法的负面作用”解释38和41号文都没有控制住新增水泥产能,是否抓住了实质问题? 2009至2013年水泥项目必须经国家核准审批,都没有起到作用,怎能过分期待项目备案管理这一方式?单纯解释“备案”一词即告之的意思。现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办法》是按属地原则办理,由省、市、县三级投资管理部门办理,并具有同等效力。况且项目备案的法律作用、效能与意义到底到有多大?笔者咨询工业经济政策研究部门,并与几位专家交流,也没有明确统一意见。至于查处备案程序不完备的企业,能找到那些相应的法律依据?那么多违规项目为何没有及时查处?由此也可略见一斑了。但笔者深信工业经济法制及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将会日益完善,失信及违规者终将付岀代价。

  目前美欧日发达国家水泥产量仅为高峰时期的一半甚至还不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远低于发达国家,但2015年人均可比水泥(42.5)消费量达1.6吨,远超发达国家高速发展时期水平(0.7吨左右)。随着高性能砼及掺合料、外加剂的广泛应用,加上绿色建筑、钢结构建筑及现代砼技术发展和减排约束越来越严,并将配套法律与经济手段,单位建筑面积耗用熟料及水泥呈下降趋势。产能过剩和需求缓慢下降共存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要有足够思想和应对措施准备。因此,去产能将是一个慢慢“减肥”的过程。

  水泥工业是碳及污染物“排放大户”,单位产品及总排放量大,预计2017年实施碳等排放交易后,几年内其交易价格会较低。仅凭现行减排约束政策,水泥企业难有减产停产减排压力或动力。要推动调整水泥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提高排污权指标使用收费和交易政府指导价格标准,加大奖罚标准及力度,或建立水泥去产能(减排)专项基金,用于奖补水泥企业减排指标。

  所以说大企业之间吨水泥综合成本相差40元左右或多数企业每吨有30元以上利润时,将对行业协调与化解产能过剩带来很大难度。企业主体、市场机制与减排约束政策对去产能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提高现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运营效率,提升技术、管理、减排与资源等竞争优势,推动完善减排技术法规并强化减排约束,倒逼推动竞争乏力或高排放的熟料产能尽快停产或改成粉磨线乃至退出;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迫使一般的理性投资者或劣势企业不敢轻易投资扩张或恢复生产,甚至主动去产能退岀市场,是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矛盾最主要措施。

  武钢“现象”及其有关报道与启示

  武钢的结局及一系列兼并重组均未成功,其对水泥行业有何启示?是否可吸取经验教训?

  最近关于武钢的几篇分析报道文章是热点,点击率很高。据专业人士及媒体分析总结,近十年国内整个钢铁业鲜见兼并重组成功案例,武钢的一系列兼并重组均未成功。2016-07-21《南方周末》报《聚焦武钢:十年一觉扩张梦 最终难逃重组命》一文分析报道:为什么宝钢董事长徐乐江婉拒做中国的卡耐基?徐乐江在2013年透露,当时苗圩部长给他写了一封信,建议宝钢要充当中国钢铁业兼并重组的主力军,并希望他做中国的卡耐基。看似一块大蛋糕,可是徐乐江婉拒了。他回信称,“这需要苗圩部长和国务院给我一个做卡耐基的环境,没有的话,我要做卡耐基,还没做成,我就死了”。并说“兼并了八钢、韶钢,已经背上了包袱。若政府不下命令让宝钢兼并,宝钢一个企业都不会兼并重组,因为中国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问题还没有解决”。

  国资委在2003年成立,第一任掌门人李荣融提出“三三原则”(三年之内要做到行业前三名)。他不止一次表态,“否则国资委给你们找婆家”,这句话简直是悬在各大央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武钢如今这个局面,虽然与经济降速有关,但更多是来源于其过去十多年的无序扩张。为了不被兼并,邓崎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大规模,“第一把火”重组鄂钢,但鄂钢仍一路亏损。2014年下半年,鄂钢被置出武钢股份上市平台。2005年底重组了广西的柳钢,又兼并了昆钢。2008年武钢的产能从900万吨升至近4000万吨。柳钢在2015年9月8日退出此前与武钢合资成立的广西钢铁集团,这段貌合神离的跨地区“姻缘”没逃得过“七年之痒”。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实际上已实施多年,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宝钢董事长徐乐江也是用“满篇苦涩”来形容几次兼并重组。宝钢花了17年时间才基本解决了上钢、梅钢十几万人的安置问题。人的问题解决了,文化融合很难,目前还在破这个题。[Page]

  据一位参加《钢铁产业调整政策(征求意见稿)》论证会的钢铁业资深专家、老领导介绍:《意见稿》提到,进一步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全球范围内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集团。鼓励兼并重组,但希望政府不要干预、不要画框框,“这3~5家一提,又是在画框框”。上述资深专家表示,“这想法不科学,是拍脑瓜子拍出来的”。政府主要把环保这个阀门拧紧了,通过强化减排约束淘汰一部分产能,企业的生死大权主要掌握在市场和环保这两项手里。安赛乐米塔尔这家全球头号钢企,目前年产量为1.3亿吨,约占世界钢铁总产量10%。2014年亏损10.8亿美元,已连续3年亏损;今年一季度净亏损仍在加剧,从去年同期的2.05亿扩大到7.28亿美元。

  该专家认为,“钢铁企业有个合理规模就行了”,企业对市场需要极高的灵敏度,而大企业通常有“大象难转身”的效率低下问题。‘3~5家特大型企业’这个提法的提出者也表示,既然大家都反对,那就再斟酌一下表述。”

  《南方周末》“麻烦大了——中钢被谁逼上绝路”一文:被曝出贷款逾期,前面有中远、中铝等央企“巨亏王”打底,中钢的亏损原本不算什么事,问题在于债务危机。中钢2013年资产负债率达93.87%,这等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的破事一直在民企中颇为流行,现在轮到央企听起来还是比较新鲜。尽管是极个别现象,但有警示作用。中钢这事前因后果捋起来其实挺简单,2004年国资委下了一道“旨意”,做不到行业前三名的,就要被整合兼并。中钢集团2003年的营业收入只有120多亿元,明摆就是一个被吃的主,当时的总裁一看急了,开始疯狂扩张做大,急火煮了锅夹生饭,内部管理、风险控制跟不上,中钢扩张模式的潜在危险,内部人未必不知,但谁愿意束手待毙咧?况且国企老板都是有任期的,何不赌一把?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运气不好,钢铁行业衰退太早,可能就赌赢了,在退潮之前可以安全上岸,或许平步青云。

  中国冶金企业协会会长赵喜子指岀,1999年钢铁产量仅1.3亿吨,认为严重过剩, 所有钢铁项目必须经国家批准,进行绝对控制, 结果“中央不批地方批”。从2002年后,民营钢铁企业爆发式增长,实际上政府喊了10几年钢铁过剩,却没有过剩,而到2010年后,我国钢铁出现真正的过剩。

  《光明日报》一文认为,应鼓励企业进行市场化的减量重组,抑制兼并联合后的集团进一步扩张的冲动,国有企业因所有权的模糊性、管理层的任命升迁、连带的社会责任等特点,从而具有天然的扩张冲动。当决策权受到制约、监督和追责,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公司才能走上真正的自负盈亏,简单粗放的扩张冲动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抑制。构建资本退出的平台,方便资本退出过剩行业。

  水泥与钢铁业同属基础原材料工业,尽管在技术、投资门槛、单位产品价值与销售半径等有较大区别;但也有很多共性的地方,尤其当国家货币与财政等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对两个行业的市场需求与资本结构产生巨大的、类似的影响。因此,钢铁行业近十几年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也许值得水泥行业经营者、管理者借鉴与反思。

  进一步总结梳理造成过剩水泥产能其行业内深层次原因及有违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

  其一,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岀:“产能严重过剩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根本上还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水泥行业从2003年一直喊淘汰落后与化解过剩,但过剩反而日益严重。行政手段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在一定时期可起到一定作用,但行政审批、干预过多,部分投资者会觉得政府或行业部门会统揽善后、会协调,将助长了投资者只要上生产线,参与协调限产就能赚钱的乐观预期。再者,投资者预判有投资机会,而部门文件、规章与法律有矛盾时,就会选择性理解,部分投资者认为不涉及国家安全,又不要政府岀资的项目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家法律,尤其是认为竞争性产品不应核准审批。

  市场比政府聪明,资本比官员精明。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指岀:凡是自主经营,完全市场化的产品,基本没有产能过剩问题。有专家总结:凡需审批或管理较严的产品其产能就严重过剩,如钢铁、煤炭、造船、电解铝乃至电力、房地产等。未审批的不过剩,家用电器通过市场充分竞争其集中度、质量及竞争力已达到很高水平,电子、轻工等产业也是如此。白重恩等专家研究表明,产能过剩跟行政干预、政府扶持指数是有高度相关性的,指数越高的行业产能过剩越严重。

  其二,一些有待改善的现实弊端,如地方政府追求GDP、财税体制、政绩考核及官员升迁等。

  其三,前几年以高代价为手段的兼并重组、过度收购扩张,引发投机性盲目投资,使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

  其四,2006至2014年期间水泥行业有多个年份实现高利税,但在宣传制止水泥产能过剩与遏制新增产能的方式、方法有待总结。个别媒体的宣传、引导在一些地区不仅没起到正能量的作用,反而让投资者误认为是在为大企业服务,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据媒体报道2014年几次化解产能过剩论坛会,某省1-4月水泥产量同比增长12.4%,而利润增长5.5倍,部分地区水泥价格400-500元;2014年上半年全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大幅上涨53%。如2014年海螺水泥发布半年报,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上升20.51%;净利润同比上升90.24%。2013年报净利润近百亿元,同比上升近五成。2014年华新水泥半年报,净利润同比增长41.74%;如某集团在某省数家工厂连续几年年利润2.0亿元左右。若企业、投资者观察现实情况,与个别媒体宣传不尽一致时,反而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只要有较高利润,就会有逐利资本、投资者竭尽全力去投资扩张,如配套的法制及制衡措施不完善,仅依靠备案管理与“高喊举报、追责”难以遏制。

  科学掌握市场经济规律  透彻理解与精准把握中央方针

  2006发布的《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预测2015年需求量12.5亿吨,2020年需求量13亿吨;而仅隔两年2008年实际产量近14亿吨,2013年已突破24亿吨,比《规划》预测的2020年需求量竟高岀11亿吨。

  2009年“国发38号文”指岀2008年新型干法水泥产能11亿吨,判断当时产能严重过剩,并将水泥项目审批权限由各省市改由国家投资管理部门调控与核准。2005、2009年湖南省产量分别为3571和7661万吨,2009年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不到30%,2015年实际己达97.9%。如果2009年在建或已批项目当时一刀切停工或下马,其产业技术结构调整就远远达不到如今较理想的结果。2015年底湖南省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7500万吨,熟料产量6242万吨,人均年熟料产能1.08吨,低于全国平均值,也远低于部分严重过剩地区的平均值。

  中央深改组明确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新的计划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

  中央对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明确指出:“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强化环保、安全等硬约束;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根本出路是创新”。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要重点解决‘对审批迷恋、对监管迷茫’, ‘会批不会管’等问题,进一步简政放权,把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计划铆死、砸实”。

  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指岀:“国发〔2013〕41号《指导意见》在理念上变以往的‘制止’、‘抑制’过剩产能为‘化解’过剩矛盾,更加突出依靠市场力量调整和优化存量产能,更加突出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长效机制”。“41号文”定位为“指导意见”,化解是一种号召、一种引导。工信部吕桂新在2014年化解水泥产能过剩论坛中指岀:“过去我们往往习惯重视项目审批,以为审批就能管住重复建设,化解产能过剩。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也不符合三中全会精神。”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唯有此,才能使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些年来,电子行业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诞生了像小米手机这样的品牌。资本与投资者非常精明,最关心收益及风险。[Page]

  反思“十一五”以来相关产业政策与指导思想,用一刀切等简单的行政命令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竞争性产品的管理与指导。水泥业界应深刻总结近二十年行业发展经验教训,透彻理解、精准把握中央方针政策与科学掌握经济规律。统一全行业思想认识,对行业制订切实可行管用能操作的对策措施仍有现实意义。

  关于兼并重组、产业集中度与优化水泥业所有制结构

  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砼施工技术水平是影响水泥产业集中度的重要因素。一个行业需要一些中小企业(尽管总量不太)去保持活力,去激活,大企业才会有压力及危机感,这也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泉,更有利于行业进步。

  如行业普遍有较高利润, 或骨干企业之间吨水泥综合成本相差40元左右时,资本具有强烈逐利的天性,特别如今项目难找、资产荒及资金充足的时期,各类资本追逐投资机会与优势企业扩张将导致集中度的波动,又会影响行业格局及有关企业利益。所以说,不顾市场规律与现实自身条件,片面强调、盲目追求过高或偏离现实情况的集中度。即使一时拉抬了水泥价格,若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停窑企业恢复生产或优势企业扩张,投资者卖了老企业又投资原本行乃至建新线的例子太多了!如前几年湖南商品砼产业进行了大量的兼并整合大幅提高了集中度,但卖岀的民营业主又在旁边建新线,反而严重加剧了产能过剩等问题。并将阻碍技术与管理进步,影响行业竞争力,并由此带来不少弊端,对行业有序健康发展与长远利益总体影响是弊大于利。当然,局部的、小范围可整合兼并,如距离较近的且只有单线的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可推进。所以说,适宜的集中度是动态的,只有严格按市场及价值规律,运用好兼并重组手段,将集中度提高到适宜水平,方能取得更好更健康的长远效果。

  以湖南省为例,2015年水泥产量11614万吨,居国内第九位,前五大企业产量占总产量72%,前两大企业产能占总产能57%。笔者认为,湖南水泥产业技术结构调整与集中度已达较合理水平,再提高集中度将是缓慢渐进式的,不可能脱离国情、生产力和骨干企业竞争力水平。

  水泥包括商品砼因其生产工艺、装备、技术相对成熟,技术与投资门坎相对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明显,技术、专利、品牌等对产品价值(价格)及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弱。加上水泥是特殊的商品(半成品),且全部用于混凝土,其价值低而质量重,销售半径短,原材料供应范围更小,相对缺乏提高集中度或构成相对垄断的内在因素及所必需的条件。水泥产业集中度除了对市场、价格有一定作用外,供应销售基本上在工厂周边范围,其他作用很小。相对其他具有知识产权、品牌的产品,其相应效果也大大弱化,还远不如钢铁业(销售范围广、门坎高、投资大等)。

  《光明日报》有关文章指岀:“片面强调提高市场集中度,过于夸大兼并重组的作用,又导致大量低效率重组行为。从近年来几大过剩行业兼并重组的案例来看,多数兼并重组企业不但没有缩减产能,反而扩大了产能,加剧了过剩矛盾” 。产业集中度与产业特点、单位产品的技术、品牌价值含量、运输半径与应用技术及特征、人均GDP、劳动生产率、不同阶段投资动力与机会等更密切相关,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治、体制、环境等也有关联。

  此外,水泥应用状况如预拌混凝土比例及机械化施工水平、社会劳动生产效率对水泥业集中度也有很大影响。我国预拌混凝土产量预拌砼仅占约30%~35%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超过70%。国內约70%左右的水泥用于广阔、分散的工程现场拌制混凝土,其中农村、城镇等水泥用量约占一半以上,加上应用设计规范等因素,是造成我国42.5级水泥占比低的主要原因。我国幅员辽阔,中西部一些地区还很落后,因而大量分散的日产2500吨及中小粉磨企业仍将较长时期存在,以适应这一巿场需求,这也是影响水泥产业集中度的重要因素之。

  优化所有制结构,推动国企转换机制体制, 下决心瘦身健体,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提升全行业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水泥行业面临的重大任务

  对于水泥这种高度竞争性行业,尤其在产能严重过剩与国有资本占比高、亏损面较大情况下,如何优化水泥业所有制结构与国有企业股权结构、转换企业机制?切实推进瘦身健体增效 ,提高国有企业运营效率、活力与核心竞争力。如何深化改制改革?是水泥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推进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很有现实意义,急需研究具体对策并加快推进。

  如何实施混合所有制? 如何退岀部分或减少国有资本?如何做到从企业监管转向资产监管?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早在2010年,国务院批转《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目前我国岀台了一系列发展民营经济优惠政策, 支持国有企业母公司通过出让股份、合资合作引入民营资本,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及民营经济。按照中央方针政策和目前正在进行的笫二轮国企改革改制总体方案思路,从便于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架构、提高管理效率及运行质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方向等方面考虑,大力吸纳民营资本,国资尤其是竞争性领域的国企重点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减少国有资本比重是趋势。

  海螺、华新、红狮水泥通过自行建厂与改造,能做到如今的规模实属不易。海螺水泥是一家非常特殊的公司,企业管理达到了很高水平而又低调。其成功的核心是经多年提炼并形成了独有的海螺企业文化,管理规范且高效,也是其成为全国最优秀水泥企业的最主要因素,而不是所谓体制优势。

  只有反思过去,方能引领未来,水泥界要总结过去国企改革、改制与近几年经济结构调整及兼并重组的经验教训。历史上,湖南韶峰公司即湘乡水泥厂曾经是行业几十年的示范、榜样,是很长时期综合效益、管理排第一的旗帜型企业,为什么后来没有发展壮大?以前很有影响力的品牌如今已经湮没在市场的潮流中了。而区域、规模等综合条件相近的华新、海螺发展得更大了。

  建议行业有关部门组织力量调研总结各类所有制企业目前实际运行状况、突岀问题及管理效果,混合所有制怎么混?跟谁混合制?具体操作办法?针对行业特点与实际情况, 关健是如何吸引民营资本及职业经理人参与,提升其股份比例。引进民营企业家及资本并发挥有效、积极的管理与监督作用,并研究今后水泥业所有制结构优化及示范管理模式。若能做到结合行业特点,经得起时间与实践检验,对引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非常有益。历史和现实都提醒我们:企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今后将部分国企或国资由民企或职业管理团队托管经营也许是一个思路,国有股按约定或优先获得股息。资产托管是另一种整合方式,即管理权的让渡。在目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内,操作相对简便。通过托管,在双方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基础上再进行产权交易,可以降低风险。

  目前国家大力鼓励发展民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支持国企通过各种途径引入民营资本。管理要素及效率是影响水泥企业竞争力的关健,若依此分析比较,民营企业同比具有更大的优势,更有活力与竞争力。因此,笔者预测民营资本在水泥产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及地位将日益提高乃至最终占据主导地位。

  结语

  以上所讨论几个方面问题是紧密相联的,所以说,化解水泥产能过剩与推动行业走岀困境要综合施策,必须“突出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 核心是提升骨干企业竞争力与效率。

  水泥业要有若干个类似海螺的企业集团,方可有序、健康生存与发展。只要优势企业有适当利润,而行业中可能不少企业微利或亏损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或逐利资本扩张也就难以避免。也可能有另一个类似 “希望刘永行” 的投资及资本运作者介入,行业格局又会发生变革。因此,水泥业走岀困境与提升核心竞争力任重道远!统一思想认识仍是重大课题,或许还要模索或经历钢铁业的阵痛,方能厘清思路。笔者真诚希望行业少一点阵痛与波折,有序地转型升级与发展!

  有记者问东方希望刘永行屡涉产能过剩产业而不败的奥秘,本文引用刘永行的回答作为结束语:“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建立我们长久的、不会衰减的竞争力,关键还是靠效率,我这十几年一门心思就做这一件事。”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值得深思的是,机遇的背后,水泥行业真的可以高枕无忧吗?

2020-05-06 09:12:34

青海省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做好严禁使用32.5强度水泥工作的通知》(青建工〔2020〕25号)和《关于全面取消32.5强度水泥的通知》(青工信原[2019]363号)(以下简称“青海两文件”)。

2020-02-18 10:47:25

人口是经济的基础,同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或改善当下的人口的生活质量。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必然带来劳动效率的降低和单个劳动力负担的不断加重。

2017-07-10 14:29:44

笔者抛砖引玉,意在与业内人士理性、客观交流。深入剖析行业深层次问题,深化探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与行业增效可行管用的对策措施,进一步厘清思路,期望对促进水泥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016-09-30 15:41:46

当前体制下修标取消一个产品也许容易,但是否会导致市场更不规范?大型企业生产什么品种去占领“十几亿吨32.5水泥”的市场?很大主观愿望寄托用42.5一个级别去替代占领“非预拌混凝土用水泥”市场,有多少可能性?我国幅员辽阔,中西部一些地区还很落后,农村等使用条件乃整个水泥应用环节、系统环境等会有多少改变?预拌混凝土比例二、三年内能有多少增加?有无可行性?是否会倒逼企业去生产销售非标产品?是否很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下招?深入分析影响水泥工业发展与经济运行深层次问题,如何科学、客观地对待一个产量十几亿吨的产品?

2016-07-11 16:10:11

Etuoke Banner Yongheng Cement Co., Ltd. was established on July 29, 2009, with its registered addres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Jinghua Oxygen Plant, Qipanjing Industrial Park, Qipanjing Town, Etuoke Banner, Ordos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its legal representative is Wu Yongping. Its business scope includes licensed business items: production and sales of cement. General business items: sales of coal gangue, fly ash, clinker, limestone, granulated slag and gyps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