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至20召开的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会议提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举措,是推动央企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是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抓手。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央企如何认识国际产能合作的核心,是有效抓住并用好这一有利时机的关键。
央企国际化是一个老话题,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新意。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企业的国际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问题是,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有什么新意,重点在哪里,恐怕不是每个央企都能明白的。
过去中国的经济向外走,主要是贸易,也就是产品的输出,通过贸易的方式将中国制造的产品向外输出。我们现在要搞的产能合作含义是产业的输出,是能力的输出。产业输出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到国外,而是把中国的产业整体输出到不同的国家去,同时帮助这些国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能力,所以说中国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的合作,核心就在于通过这样的合作把产品的贸易、产品的输出推进到一个产业的输出和能力输出上来。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产能合作”的内在涵义,这意味着央企的国际化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我们这样讲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实践基础的,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必然地走到这一步了。中国经过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优势,在钢铁、有色、建材、电力、铁路、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等重要的行业里,中国都具备了相当强的制造能力,这些工业的制造水平、技术的标准,大体上都在国际先进水平上,即使不是最先进的,也是比较先进的,而且能力非常强大。无论从装备制造、工程建设、企业运行管理,我们的央企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
从央企的装备和产品在质量上和性能价格比上,与国际上比,我们都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对于很多欠发达国家来讲,他们工业体系不太完整,大量产品都需要进口,无论是在中亚、东南亚、拉美、非洲、很多国家制造水平能力比较欠缺,他们迫切地希望提高他们的工业化水平,而央企又具有比较强的制造能力。所以,这样的合作就有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基础,我们有能力,他们有需求。通过这样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大规模的合作,可以对所在国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健全产业体系,带动这些国家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从国际需要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发展中国家加速实施工业化进程,为我国加快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这样做,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央企自身来说,推进产能合作,可以把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产品、中国的制造放到国际市场上去,在国际环境中展开竞争,这样的竞争就会倒逼中国工业、中国企业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
抓住时机,就必须要找准核心。央企应把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条件和基础好的发展中国家作为重点国别,并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重点行业,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在合作模式上,央企要充分发挥资金、技术等方面优势,积极拓展“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模式,拓展市场,推动装备制造合作。在操作模式上,鼓励大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然后带动一批中小配套企业走出去,构建全产业链联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国际合作的良好开展,使得国内装备制造业特别是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海工装备、核电、电力设备、通信设备等产业将先行一步。我们期待着央企在国企产能合作中争取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在国际化中加快做优做强做大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