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螺号,滴滴滴吹,海鸥听了展翅飞;小螺号,滴滴滴吹,浪花听了笑微微。”我相信,读到这些文字,几乎所有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小螺号”是海螺加工而成,但此“海螺”非彼“海螺”,此“海螺”被行业人亲切地称之为“让水泥在唱歌”。
套用现在流行的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听海螺唱歌”。
前日,笔者参观了铜陵海螺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垃圾示范项目(以下简称“铜陵海螺”)、芜湖海螺水泥公司、海螺川崎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及集团总部大厦。连续几日的连绵细雨,让人深刻地体会了一番初春时节的乍暖还寒,给雨后的厂区上了一层冷色调,宏大的厂区和生产线与青葱如玉的树木融合的恰到好处,给人似有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的通感。
虽然只参观了四个地点,不过,在海螺这篇宏大的交响乐中,这四小节就让人感受到了无比的震撼。
“坐在垃圾堆旁喝咖啡,别样韵味”
提到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填埋、焚烧发电等,又或者是像我同事的反映一样——皱起眉头,憋出两个字“臭死”,唯恐避之不及。更不用说对水泥窑协同处置见之甚少,知之甚少的普通民众了。
但是,来到铜陵海螺的厂区进行“零距离”参观后,彻底颠覆了所有不好的印象和猜测。
厂区远处,连绵的青山延伸开去。目之所及,数栋厂房伫立在绿树掩映之间。铜陵海螺低矮的围墙外,数片农田连成一体,微风拂过,宛如绿色海浪。
刚进处理厂一楼大厅,十四个醒目又熟悉的大字挂在大厅左侧墙壁——“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大厅中央摆放着铜陵海螺水泥窑处理生活垃圾示范项目的模型。“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是由安徽铜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与铜陵市政府合作建设的年处理量达19.8万吨的项目,2008年10月开工建设,2010年4月10日正式投入使用,项目的投产不仅造福铜陵人民,也为国内水泥企业回收处理固体废弃物提供有益的探索,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项目自投产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密切关注,截止2011年年底,项目稳定运行,已处理铜陵市城市生活垃圾近15万吨。同时,项目已顺利通过二恶英排放等多项检测,且检测数据远远优于国家标准指标。”海螺集团副总经理汪鹏飞为大家介绍了该项目的主要情况。
来到六楼,简约素雅的咖啡厅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没人有曾想过,在水泥厂,特别是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厂区内会有咖啡厅这样的存在。而更让人惊诧的是,这与垃圾处理操作间只有一道密封玻璃墙之隔。汪鹏飞热情地邀请大家在咖啡厅小憩,感受一下“在垃圾堆旁喝咖啡”是何种滋味。
不得不说,一行人都感觉“棒棒哒”,密封玻璃一边是环境整洁优雅的操作室和咖啡厅,另外一边就是穿着防化服才能进入的垃圾处理厂,“坐在垃圾堆旁喝咖啡”甚至让人产生一种行为艺术的错觉。
在观看操作员进行垃圾处理演示时,看似机械重复的处理流程,其实蕴含着无数水泥人的艰辛奋斗。铜陵海螺是我国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大图景”的一个点:联结着过去,也预示着未来。现阶段,随着我国许多城市飞速发展,“垃圾围城”已经成为一大隐患,而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优势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肯定:2014年10月30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全国政协委员及行业专家就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问题建言献策;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建材局副局长、资深水泥专家蒋明麟也多次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交参事意见。今年两会上,农工党中央提交提案呼吁应审慎统筹城市固废物处理,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
可喜的是,像海螺、华新等企业已经在大力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但亟需政府能够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同时需要获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绝不是空洞的广告词,各种机构组织、普通百姓、学生等等都可以实地参观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这将使民众明白这是水泥工业为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的青山绿水的一大贡献。
宏大与精秀完美融合
在铜陵海螺的职工食堂吃完午餐后,笔者前往芜湖海螺水泥公司。虽然早就知道芜湖海螺拥有2条12000t/d生产线、4条5000t/d的生产线,四台Ф4.2×14.5水泥磨机,配套建设9.8公里的皮带长廊(直达码头)以及七个泊位、年吞吐量达1840万吨的专用码头,形成了年产1500万吨熟料、320万吨水泥和6亿度发电能力,被称为“世界最大单个水泥熟料生产工厂”。不过,笔者“初识庐山真面目”,确实让人叹为观止:气势磅礴的厂区与精秀的江南风景融合的如此美妙!是名副其实的环保型工厂。六条生产线如“龙门阵”一般依次排开,足球场大小的人工湖位于厂区门口,波光潋滟,宛若一块钻石镶嵌于厂区,几只鸭子在湖面上肆意徜徉,岸边杨柳依依,一派“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场景!厂区内道路宽阔整洁,目之所及未见丢弃物。但偌大的厂区内未见几个工人,原来1800亩的占地只有1000名员工。三面环山,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矿山资源足够用20年。
但是看着一座座已经被螺旋削平的矿山(据了解,有的矿山甚至还要往下深挖几十米),不禁让人担忧,这些矿山资源足够抵用多少个“20年”?“青山依旧在”又会不会只成为后代子孙的一种念想?矿山的开发与治理,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是现阶段水泥企业,尤其是领军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绿色课题。
在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水泥行业也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和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在我国积极开拓“一带一路”之时,也为我国水泥企业“走出去”敞开大门,这是大趋势,也是突破困境的一大抓手。例如海螺集团,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已先后完成了对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周边国家的投资考察和规划布局,最近在老挝、柬埔寨也与合作伙伴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在投资建设水泥项目的同时,带动我国大型装备出口、设备成套、工程总包、产品和劳务输出等相关业务在海外的拓展。《人民网》撰文指出,“具有国际化发展实力和前景的企业而言,亟需突破‘本土企业、国内发展’的思维锁定和路径依赖,建立‘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国际化思维,科学谋划国际化发展战略和举措,依托国家铺展的国际化战略平台,走出去发展,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海螺集团的经验,无疑是良好的示范和参照。
“主业树大根深,副业枝繁叶茂”
海螺川崎装备制造公司是第三站,随后前往海螺集团总部参观了图书馆、阅览室和资料厅等一些设施,在观看集团宣传片后,海螺集团副总经理汪鹏飞做了一些补充介绍,“海螺一直以来定位是发展和主业相关的产业,做到‘主业树大根深,副业枝繁叶茂’”。据了解,海螺集团目前拥有四支上市股票——海螺创业、海螺水泥(A+H股)、海螺型材,参股巢东水泥、冀东水泥、青松建化;2014年,海螺集团熟料产量20280万吨,水泥产量22231万吨,水泥熟料总销量31345万吨,型材产量49.73万吨、销量49.12万吨,集团销售总额1302亿元,利润总额151.9亿元,集团资产总量1068亿元。已经形成水泥、化学建材、节能环保、物流贸易等几大板块。
在海螺川崎装备制造公司,水泥装备、节能装备、垃圾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设备、低温余热发电装备等数个巨大厂房比肩而立,厂房内工人都在专注地进行设备生产。“海螺坚持项目国产化,现在生产线上最核心的设备都是我们自己造”,汪鹏飞介绍说。由于时间关系,很遗憾并没有前往“在城市另一边的海螺型材”进行参观。值得一提的是海螺国际酒店也给人深刻的印象。
“舞者”与“武者”
“安徽省有30家大型国有企业,海螺集团是其中之一,2014年我们逆势而上,实现利润额‘1>29’的成果”,听到此处,会场内掌声雷动,汪鹏飞副总经理正在向参观一行人员介绍海螺集团在2014年的经营状况。一时间,两个词跃入笔者脑海——“舞者”和“武者”。
“舞者”——2015年一季度,海螺集团熟料产量4795万吨,水泥产量4320万吨,水泥熟料总销量6362万吨;型材产量8.10万吨,型材销量7.71万吨;销售收入234.1亿元,利润总额21.1亿元。可以说开局形势并不乐观。全国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不足影响了水泥行业,下游需求启动滞后,“2015年前三季度景气均相对疲弱,四季度景气有望出现短周期反弹,幅度有限。”但反观2014年的海螺,在行业景气走弱、业绩增长趋缓的环境下,海螺的盈利能力却逆势上扬,这表现出了海螺集团良好的市场控制能力和内部管控水平。这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舞者,总能以独特惊艳的表演赢得台下观众的满堂喝彩,更何况现今,在国际国内两大舞台上,“舞者”海螺将会有更加精彩的表演。
“武者”——作为行业龙头,海螺打出的“套路”扎实稳健:“T”型战略助力降低运输成本、扩大销售区域;统一采购煤炭,发挥集团优势,降低采购成本;余热发电装机容量居全球之首,节约电力成本;大型熟料生产线又能发挥规模效应;内并外扩规模不断扩张,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2014年海螺完成5期收购,收购标的共计拥有7条生产线,新增熟料产能合计达到750.2万吨;海外积极布局,南印尼生产线已经顺利点火,其它东南亚水泥的投资计划也在推行,与拉法基豪瑞展开竞争。
舞者与武者有相通之处,讲求节奏与力道,拿捏得当,则所向披靡。临近告别海螺,我不禁想起了那段音符,“小螺号,滴滴滴吹,海鸥听了展翅飞;小螺号,滴滴滴吹,浪花听了笑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