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工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简称《方案》)。
《方案》要求,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涉及水泥行业的主要内容有:严格执行水泥产能置换政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水泥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低阻旋风预热器等节能降碳装备;到2025年,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下降3%以上;到2030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在水泥等行业改造建设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生产线,实现窑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产业化示范。
作为公认的碳排放大户,自“3060碳目标”提出以来,各地采取逐年收紧碳配额的政策,水泥行业压力陡增,如何有效降低碳排放成为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此次《方案》的发布,无疑是再次对水泥企业敲响“警钟”,碳减排已是刻不容缓。
如何应对碳减排大势?笔者认为,水泥企业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持续推进节能降耗技术改造
水泥企业要以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为依据,结合国家相关产业布局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能耗双控和环境准入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掘工厂的节能减排潜力,大力推进节能环保设备的使用,积极推动工艺技术水平落后、能效不达标的装置关停退出。同时,要善于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相关技术,持续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
2.合理布局替代燃料项目
有数据显示,如果在水泥生产中使用40%的替代燃料,每生产100万吨熟料将少排放约10万吨二氧化碳。目前水泥行业降碳潜力较大的就是节约化石燃料使用,以生物质、RDF燃料(垃圾衍生燃料)替代化石燃料是直接、有效的降碳途径,也是目前水泥行业正在推广应用的技术。水泥企业在科学评估替代燃料研究使用的成本后,应合理布局替代燃料项目。
3.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储能项目等新能源项目
在“双碳”及电价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传统能耗大户水泥企业开始面临电价成本上涨的重压。而在电价成本和绿色转型双重压力之下,水泥企业可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储能项目等新能源项目,抢占新型赛道,提高企业竞争力。
4.深入研发碳捕集等技术
碳捕集技术是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发展与规模化应用任重道远,未来需要从技术研发、市场机制、政策激励等方面协同发力。水泥企业要深入研发相关碳捕集技术,提升产业价值,打造环保产业新格局。
不过,依笔者来看,“产能过剩”依然是水泥行业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去产能”到什么程度也成为水泥行业是否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碳减排任务的关键所在。
在相关部门、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大企业应作出表率,在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改造、开发新技术等方面发挥出自己的引领作用。而对于那些生产线老旧、竞争力弱的水泥企业来说,与其“绞尽脑汁”去应对需求下滑、碳减排趋严的双重压力,不如好好思考后路,彻底退出也不失为最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