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中国海螺环保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螺环保”)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海螺创业、海螺环保董事长郭景彬在上市云敲锣仪式上表示,海螺环保将不忘初心,借资本之翼,乘风而起,抢抓行业风口,提升核心竞争力,立志成为全球领先的大型环保集团,以持续稳健的业绩回报全体股东。
海螺环保成为固废危废处置行业龙头
资料显示,海螺环保是中国领先的环保型工业固危废处置企业,通过使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可提供一站式工业固危废解决方案,涵盖收集及运输、测试及储存、配伍及传输、处置及焚烧全流程。2021年9月28日,海螺环保向联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表,正式开启IPO进程。
近年以来,海螺环保持续加快产业布局,主动寻求合作机遇,开启多渠道融合发展战略。当前,海螺环保在行业内部的强强联手,已经开花结果,在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的同时,推动了公司项目和技术的深度布局。
截至目前,海螺环保已建立七大市场区域,业务范围覆盖国内北京、上海、安徽、陕西、河南、山东、云南、湖南、江西、重庆、新疆、内蒙古、浙江、河北、山西等23个省、市、自治区,签约项目超百个,签约规模达1300+万吨/年、处置规模达 500+万吨/年,成为当之无愧的固废危废处置行业龙头。
从2020年的收入来看,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水泥窑协同处置服务供应商;公司也是中国使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处置工业固危废的最大服务供应商,按营运中的处置能力来看,其占总市场份额的约21.7%,按处置量来看,其占总市场份额约31.1%。
业绩方面,上市文件显示,在过去的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海螺环保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3.97亿、7.38亿、11.44亿和 11.94亿元人民币,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 2.81亿、4.27亿、5.58亿和 6.47亿元人民币,整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绿色发展春风正劲 水泥窑协同处置风光无限
海螺环保近年来业绩保持高增长态势与当前国内水泥行业大力推行水泥窑协同处置有着重要关系。
水泥窑协同处置是水泥工业根据自身的工艺特点衍生出的一种新的废弃物处置手段,相较于其他的固废处理方式,水泥窑协同处置优势明显。
一方面,水泥窑煅烧时温度可高达1400-1600摄氏度,窑内呈现碱性环境,有效避免酸性物质和重金属挥发,在这样的焚烧环境下,二噁英很难形成,有机物被彻底分成无害化。
另一方面,水泥窑煅烧产生的热能被回收,残渣和飞灰作为水泥组分进入水泥熟料产品中,有害物质都可全部固熔在水泥熟料的晶格中不能再逸出或析出,最终实现资源化和废物减量化,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当前,在双碳背景下,水泥窑协同处置成为水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布局。去年12月,工信部印发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多项水泥标准列入计划表,包括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规范、生活垃圾预处理可燃物;水泥窑用生活垃圾预处理可燃物制备技术规范等。
同样是去年底,生态环境部等17部委连个发布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明确提到,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压力,推动利用水泥窑、燃煤锅炉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也曾指出,以水泥行业为例,该行业即同时是减污和降碳的重点行业,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能有效激发行业技术变革和绿色低碳转型。
在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的背景下,自带“绿色基因”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项目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以海螺水泥为例,公开数据显示,海螺水泥拥有145条水泥生产线。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已利用其中22条生产线进行投运以及在建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处理规模达277万吨/年。
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底,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资质能力已达600万吨,涉及水泥生产线111条,占生产线数量的6.5%,已经覆盖了全国27个省份。
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郑建辉预测,随着拟建在建项目的投放,“十四五”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能力有望突破1500万吨,占据三分之一以上第三方处置市场,并逐步挤压传统焚烧炉、填埋的市场。
如今,海螺环保正式上市,有助于借助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助力公司进一步深化公司在危废固废领域布局,抢抓绿色低碳发展机遇,从而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巩固行业头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