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下的中国城市大考:GDP竞赛外,低碳发展将成为硬约束

2021-01-30 10:16:19

随着中国向世界作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将迎来更为严格的“低碳约束”。

城市不能再唯GDP论了,而是每一个发展计划都要考虑,从低碳的角度能否支撑得住。

碳中和目标之下,中国城市将面临怎样的影响?

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曾介绍,全国已开展了三批共计87个低碳省市试点,共有82个试点省市研究提出达峰目标,其中提出在2020年和2025年前达峰的各有18个和42个。

这些低碳试点城市中,既有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也有新一线城市重庆、杭州、武汉,也有石家庄、晋城、呼伦贝尔等城市。截至目前,尚未有城市宣布已实现碳达峰,据了解,有的城市正在积极开展相关评估工作。

随着中国向世界作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将迎来更为严格的“低碳约束”。生态环境部不久前提出,强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作为生态环境相关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考核力度。

这意味着,不少城市将面临着紧迫的能源、产业、交通等结构调整形势,而减排降碳与污染治理、环境改善可以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未来的城市将朝着更宜居的方向迈进。

在低碳时代,城市发展很难再唯GDP论,而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中国的城市竞争力格局或许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城市将是减碳主战场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的资料显示,中国7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城市。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所长雷宇不久前表示,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城市需要先行,人类的能源消费和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都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城市始终是控制碳排放的主战场。

此外,从国内外行政管理经验来看,城市都是国家宏观政策自上而下落实的主体,是推动、落地政策实施的基础。

2019年末,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0.6%,虽然近年来的城镇化率增速有放缓趋势,但中国仍有较大的城镇化提升空间。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指出,“十四五”期间整个绿色发展的主要场景就是城镇化的进程,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动能百分之七八十都在城镇化的过程之中。

刘世锦认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比如新增一个建筑物,建好了以后发现它不绿色,想纠正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纠正的成本太高。从这个角度来讲,绿色城镇化一定要有足够的前瞻性。

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主任王志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果从中央一级级往下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有严格的监督、管理、考核机制,确实会对我们下一步的城市规划、发展、存量提升等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城市不能再唯GDP论了,而是每一个发展计划都要考虑从低碳的角度能否支撑得住。

这是否将影响中国的城镇化路径选择?对于人口聚集、城市规模等是否又将形成新的约束?

王志高表示,从现有研究来看,世界范围内的城市人均碳排放和城市的人口密度是呈反比的。也就是说,人口密度越高,人均碳排放水平越低。这可能主要得益于城市集聚的规模效应,随着集聚度提升,人均的基础设施、能耗因共享度提升而下降。

但他同时表示,考虑到城市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提供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对效率无休止的追求,确实也要平衡好密度和宜居的问题。

低碳试点城市的经验

尽管城市有着一些共性,但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不同,低碳发展的路径及工作重点也不一样,以试点推动低碳发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中国的三批低碳试点城市,已经积累了诸多经验。2020年12月,深圳原副市长、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指出,深圳就在碳达峰的路上,不能确定哪天哪个时点是达峰,但是深圳在2019-2020年间处在一个稳定达峰区间。

唐杰曾牵头在2019年完成《深圳市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及经济高质量发展达标“三达”研究报告》,其中指出,全市核电、气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电源装机在全市总装机中的占比达到85.4%;率先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绿色建筑面积居全国首位;是全球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持续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圳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全球最活跃的交易市场之一。

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低碳城市大数据工程中心主任、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东总结,深圳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从源头到末端展开行动,包括交通、建筑、产业、能源结构、碳市场等各个方面。

北京是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就在几年前,北京还曾深受雾霾困扰,北京能源转型的进程也在加速。2017年,北京最后一座大型燃煤电厂停机备用,北京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告别煤电、全部实施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2018年,北京近3000个村落实现了煤改清洁能源,北京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

在大力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同时,北京的燃煤量大幅下降,这为全市碳达峰工作打下了基础。北京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近日介绍,2020年,北京碳强度预计比2015年下降23%以上,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碳强度为全国省级地区最低。

曾经的重工业之城武汉,则更多代表的是以产业转型为主要路径的经验。2017年,武汉印发《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首要一条任务就提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22年,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产业产值分别达到8000亿元、4000亿元、4000亿元。

与此相对应,武汉要求全面禁止新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焦化、有色金属等行业高污染项目。

武汉主政官员曾介绍,通过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推动钢铁、石化、水泥、造纸等传统行业低碳化改造和转型发展,同时壮大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环保等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019年,武汉“四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16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占GDP比重达到了25.7%。

新一轮城市碳达峰竞赛

尽管过去不少低碳试点城市都曾提出过碳达峰时间表,但总体而言,由于缺乏严格的考核与评价,整体落实情况不及预期。

在中国向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后,一些城市或将重新公布更为审慎的时间表。

1月14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到2025年,上海市碳排放总量要力争达峰。

事实上,早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上海就提出,全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量预计于2025年前达到峰值。上海也是全国首个将碳达峰目标写进总体规划的城市。

四川省则提出,成都、广元等已经作出承诺的地区要锚定目标推进达峰,攀枝花、眉山等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加快达峰,多数城市应于2029年及之前达峰。

根据过去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在人均GDP为2万到2.5万美元的时候实现碳达峰。如果将这一标准置于中国的城市,2019年,中国内地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城市已经达到14个,它们将可能率先实现碳达峰。

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将面临着不同的工作重点。雷宇总结,在碳减排和空气质量协同治理方面,工业城市的工作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挖掘第二产业的减排空间。而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释放空间较小,其工作重点可能在调整优化交通结构、降低城市本身能耗等方面。

对于煤炭依赖程度较高的地区而言,产业转型或许将面临着更大的阵痛。

王志高向记者表示,有的煤炭城市是国家能源基地,下一步要看相关安排,这一类城市的达峰时间是不是可以相对稍晚一些。但即便有腾挪的余地,2060年碳中和仍是一个硬约束,煤炭城市也要尽早思考转型问题。有的地方不止煤炭资源丰富,风、光条件也特别好,完全可以发展绿色替代产业。

王志高还举了江苏徐州的例子,和不少煤炭型城市一样,徐州经历了“因煤而兴,煤尽而衰”的过程,而徐州在寻求地方经济出路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低碳转型红利,包括对采煤沉降区进行生态修复,腾出大量耕地和建设用地;发展民俗旅游等产业,让以前的煤炭工人找到新的就业机会;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等。

“低碳转型是一个确定的方向,任何地方不能抱有幻想和侥幸心理,继续发展高排放产业。谁能积极主动转型,谁就赢得了先机。”王志高说。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从源头优化“两高”行业结构,降低“两高”行业单位产值污染物和CO2排放强度对于兼顾环境、气候、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全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2022-07-22 10:27:37

川渝两地探索出了更多的制度创新,比如两地建立了全国首个跨区域跨部门联动的水泥行业常态化错峰生产制度

2022-03-15 09:23:45

为什么一些地区要顶风上马“两高”项目?如何遏制和管控?如何整改?记者就此专访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

2021-09-10 09:11:47

6月25日,浙江省发改委发布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要求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2021-06-25 11:06:57

碳价前期走低,后期回调。

2021-06-21 11:03:25

深入开展工业炉窑和锅炉污染综合治理。推进钢铁和水泥行业等重点项目减排降污;深化炉窑分级管控,实施工业炉窑减污降碳综合治理,推动辖区内的C级工业炉窑企业转型升级。

2021-05-27 11:12:17

推进水泥、焦化、玻璃、陶瓷等行业深度治理。

2021-02-05 09:26:38

随着中国向世界作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将迎来更为严格的“低碳约束”。

2021-01-30 10:16:19

2015年以来,全国实施行政处罚罚没款金额逐年增长。2018年,全国实施行政处罚案件18.6万件,是2015年的1.9倍;罚款数额152.8亿元人民币,是2015年的3.6倍。中国有多地开出按日连续处罚的罚单。

2019-06-09 09:42:15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得知,2019年4月16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央气象台、全国六大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联合开展4月中下旬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

2019-04-23 11: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