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在至臻之域 ——记我国著名水泥专家高长明

2020-09-06 16:34:15

1933 年出生的高长明,今年已 88 岁,但神清气爽的外貌要比实际年龄小了不止十岁; 更让人敬佩不已的还在于头脑,谈起话来,语调平静如水,语速不疾不缓,史实数据信 手拈来,绝无老年人常有的因暂时性失忆而引起的停顿、茫然、踌躇的状态。

他是至今仍活跃在我国水泥战线中最年长的元老,在 他众多动中肯綮的观点中,能够找到多条沿袭的脉络: 从“四零一负”到现在的低碳绿色水泥;从用一亿美元买回国外新型干法生产关键设备二十项“软技术”, 到现在水泥业的“中国制造”逐渐走向全球;昔日行业趋势的种种论断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在中国 水泥行业变中求索的时代谱系中,肯定应有他的一席 之地。

他,就是高长明。一系列的头衔显示了他不凡的经 历和厚重的学养:中国水泥协会高级顾问、国务院 首批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工、丹麦史密斯 (中国)公司高级顾问、英国《国际水泥评论》ICR 杂志高级编审、美国格里 GLG 国际咨询集团特聘专 家。此外,他主持或主要完成的科研项目中,有两 项获1978年全国建材工业科学大会奖,有三项分别 获 1985 年、1995 年和 2018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专著两本,并在国内外期刊上 发表了技术文章 500 多篇。

1933 年出生的高长明,今年已 88 岁,但神清气爽的外貌要比实际年龄小了不止十岁; 更让人敬佩不已的还在于头脑,谈起话来,语调平静如水,语速不疾不缓,史实数据信 手拈来,绝无老年人常有的因暂时性失忆而引起的停顿、茫然、踌躇的状态。韶华的流 逝并未给他带来多少沧桑之感,时光的淬炼却使他散发出醇厚的味道,他的细胞里似乎 蕴藏着独有的基因信息。

于是,在略带吴语口音的柔波里,荡漾出一条由人的成长,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演进组 成的岁月之河。自然,这条河流也不是孤立的风景,只有在两个世纪之交的时间节点中, 方能显现其纵深的脉络,流向,乃至迂回的漩涡,而贯穿高长明人生的,正是这样一种 总体性的历史关照。

一.  少年、 青年、 中年

高长明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殷实家庭,虽然算不上“含着金钥匙”落地,但这样的家庭也 足以供得起他在圣约翰大学附小、附中里读书。圣约翰是教会学校,教师大多是外教, 上课时用英语授课,除了国语课以外,其他课程都保持在英语层面的沟通、交流。从小 学到高中,整整十二年,高长明就浸润于由拉丁字母组成的英语世界里了,语言是一门 神奇的技能,如果没有身临其境的环境,耗费多大的心血也未必学的出来;而高长明的 幸运却使他在玩耍嬉戏中,完成了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只是年纪尚小的他,绝不 可能料到,这个无心插柳的结果,在人到中年的关口,成为他打开“封闭之门”的一把 钥匙,自此,生命将以别样的形式呈现。那是上个世纪的 1979 年。

1951 年,高长明考入刚刚由中央大学更名的南京大学。1952 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 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合并,再一分为二,工科划归南京工学院;文理科划归南京大学。 至此,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名字成为史海钩沉中的记忆。高长明上大学四年中,仅校 名就换了三次: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历史,如万花筒般变幻。

多年的积习令他总是忍不住找些英文书籍和期刊去读,但那时南京工学院已经废除了所 有的英文课程。他发现在教师的阅览里室还有英文书刊,于是,那些书刊在他手里重新 恢复了“用武之处”。1955 年,他从南京工学院化工系毕业,分配到了位于北京东郊管 庄的重工业部北京水泥工业设计院,这个名称同样在时间的淘洗之下多次更换,最终演 变成现在的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

全班六十人,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届水泥工艺专业大学生,分配到管庄水泥设计院 和水泥研究院各有十多人,合计超过三十人。

从 1951 年到 1978 年,对英语他一直是情有独钟,手不释卷,设计院和研究院阅览室收 到的每一份国外书报期刊,都被他在第一时间里拿到,先睹为快。一切的前提都是为了 了解世界先进水泥技术的发展态势,外文书刊正是可供观望的一扇窗户。现代英语形成 的一条从古英语、拉丁语到希腊语、法语的鄙视链,古英语处于最下端。而他却对所有 的单词一视同仁,他几乎每天看着它们,用眼光抚摸它们,全然不觉视觉功能已经覆盖 了口述功能。

从中国最繁华的都市走出来的高长明,一直保留着青少年上教会学校时的生活习惯:整 齐的发际,笔直的裤线,周末还要穿西服,打领带,即使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六十年代, 他依然是我行我素,特立独行,加上爱看“洋书”,爱到老莫餐厅开“洋荤”,难免不 被某些人视为另类。一个以粗鄙为荣的空间,交织着非此即彼的一元化对峙,他几乎卷 进了风暴的中心,但他一贯不事声张的低调、隐忍,又使他总是有惊无险地徘徊在边缘 之处。

边缘化,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处境;而边缘,说明高长明的心身还不至于直接受 到风暴的冲击。穿过价值混乱的迷津,其实,私人情致与宏大叙事并无矛盾之处。

也许是性格使然,高长明骨子里有一种深刻的孤独,孤独像避风港,使他在风暴来袭时,依 然坚守着他的精神之旅,而水泥始终是某种理念上的支撑和情感上的寄托。长时间积累的资 料、涵泳斟酌的思考使他能够与这场风暴保持一段冷静反思的距离,使他能够在某个不易发 觉的引力空间暗自发力。1967 年,“粉煤灰长距离气力输送”的工业实验研究报告就是在 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十几个昼夜,十多张曲线图表,三万多字,严谨的语言与曲线构图产 生了相得益彰的互文关系,而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种坚持几近奢侈。

随着运动的深入,京畿之地已无容身之处,水泥设计院被拆分为六处,迁出北京。寄托 于实验报告的幻觉像美丽的肥皂泡般破灭了,那份报告,不过是风暴中的一棵饱受摧残 树苗,根本无法长大。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实是,直到 1993 年,国外的一家专业杂 志才开始讨论这一课题。其涉猎的内容,高长明早在二十六年前就开始研究了。于是他 把那份报告的原稿找出来,整理成一篇 8000 字的英文稿,寄给了德国的《散状物料储 运》杂志,不久,这家颇具权威的国际刊物全文刊载了高长明的论文。

二十六年,定义了科技落后的因果关系,人生的碎片在零乱的时间流中交替隐现,让人 欲哭无泪。意识形态的“纯洁”,蛮横地将理性、人性拦阻于外;乌托邦式的空想,荒 唐地漠视物质基础的存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总不能在虚妄、空洞的口号里生活。

二.  联合国工发组织的高级人才培养项目

艰难的日子总要过去,1978 年,中国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是国 家的转型,行业的转型,更是个体生命的转型。国家与个人的命运,竟是如此紧紧相连。

这一年,英国蓝圈水泥公司为宣传和推广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特派五位专家来中国讲学。 国家建材部从全国抽调了八十多名“技术尖子”,参加这个为期一周的培训班。当时高 长明在河北省邯郸水泥设计研究所工作,是培训班中的一员。英国专家都是用英语讲课, 为达到培训效果,国家建材部还特派几名年轻翻译帮忙。

语言不过是件工具,但英语早就被打上意识形态的标签而成为学习的“禁区”,除了少 数解放前毕业的大学生外,懂英语的人少之又少,特别是年轻人。但是,开放的春风已 然吹遍大地,学习英语的热潮正在兴起,黑白电视机里,播放着郑培蒂、陈忠实的英语 授课,美式英语的音调在半空中回荡。

多年来阅读外文期刊的习惯,让高长明一举两得地游走于专业和英语两个领域。只是, 口语系统还没有打开,还处于长达二十七年的封闭状态之中。

好像是来到培训班的第三天深夜,高长明自觉情绪亢奋,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他有时光 倒转的感觉,还有了一种超越了有限时空的愉悦体验,过去、现在的界限渐渐消弭而形 成了一个气息相通的场域,在一个个由音节构成的单词的叩击下,沉睡二十七年的儿时 的记忆细胞被唤醒了,他“突然”能够说英语了!

第二天来到课堂,他居然操着英语和英国专家对话,虽然还不太熟练。这让那几个小翻 译大惑不解:士别一夜,当刮目相看啊!

殊不知,那支配着寻常词句的大脑沟回里,在他儿时就与英文的语言系统定下了深深的 默契。培训班结束时,他已经基本找回了上中学时的英语状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的水泥行业也做出了大动作,把一分为六的原北京水泥工业设 计院重新组建,合并到天津。1982 年,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正式成立。高长明随 邯郸水泥设计所搬到了天津,历任天津院原料室主任、科研处处长等职。历史的始点和 终点重合,尽管不是那么圆满。

与世界隔绝近三十年的中国要打开国门了,这个消息震惊了世界。联合国工发组织计划 资助中国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每个工业行业给一个名额。举荐的方式是英语技能考试, 包括笔试、面试。通过考试者有五年时间的培养期,或去大学深造读博士,或去大公司 考察培训和工作。机会难得,多少人跃跃欲试,高长明的英语优势使他成为建材行业中 百里挑一的佼佼者。

考试先分两批,第一批 1979 年上半年考,第二批下半年考。每批十五六个人。高长明 是第一批考试的,考官六人,均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真牛!可见工发组织的重视程度。 考试时间为一天,从上午九点开始,下午四点结束,中间半小时休息;自带干粮,中午 休息时在考场用餐;考场设在一个大厅,一人一桌;这个阵势让久疏战阵的考生们更为 忐忑。

老舍先生说过:考而不死是为神。高长明怎么也没想到,人过中年还要遭遇一场考试, 纯粹是场遭遇战,而且还是带点使命感的遭遇战。待来到考场,才稍觉心安,来自化工、 冶金、机械、电力、石油、煤炭、建材等行业的十五位考生中,他居然是岁数最小的(四 十六岁)!大多数考生是头发斑白的苍苍老者,看样子都在六十岁左右,其中十二人是 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或肆业的,剩余两名,一个毕业于广东岭南大学,一个毕业于江苏 东吴大学。十五人中,竟有十四名教会大学毕业生或肆业生,只有他一人是圣约翰中学 毕业的。这些解放前就读于教会大学的年过半百的专家,一次意外之得,让他们重新体 验了一次生还在英语世界的奇妙之旅。说明一:选拔条件中英语至关重要,不会语言, 谈何学习?说明二:五六十年代的中青年技术人员中,无人能“占得先机”,英语仍属 “空白区”。

一群花白头发的考生,坐在桌前苦思冥想,七十年代末期的这道奇异景观,深深地印刻 于高长明的记忆中。

考试的过程用高长明的话说是:“考得七荤八素,晕头转向,颇有腾云驾雾之感”,可 见考生们的狼狈之相。考试内容主要是对着考卷听英语录音,立即在试卷上答题。经常 是,上一句还没听明白,下一句的录音又杀将过来。高长明说:幸亏那时还算年轻,反 应快,刚开始一来紧张,二来没搞清楚考试方法,开头部分答的很糟,但适应了一段时 间后,就慢慢好了。还有就是四十分钟看完一本小册子,同时答题;一个半小时内完成 两篇作文,每篇不得少于四百字;四十五分钟的边听边看边答题的综合考试;最后是与 两位考官交谈二十分钟的面试。那次考试延长到下午六点才结束。考试的结果也实锤了 高长明的判断,十五个人里,年龄成为中榜的关键因素:他和另一个岁数较小的考上了, 其余十三人落榜。难道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还不如圣约翰中学毕业的吗?当然不是,只 是因为年龄偏大,反应偏慢,英语荒废了二十多年,又第一次遇到这种考试方法,难免 手忙脚乱,考场折戟。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伴随着高长明要出国的消息,也传来了诸多质疑声:高某人出生 富家,会不会开弓没有回头箭?时任的天津水泥院(筹建)院长周良元知人善用,敢于 担当,一锤定音:人跑了我负责!

确定了出国日期,高长明才知道,工发组织资助培训、学习的费用很高,每人五年共计 25 万美元,这笔犹如天文数字的款项,数额之大足以让七十年代的人怀疑人生。

年龄增长带来认知能力的细微变化是客观存在,毕竟已经过了上学的阶段,高长明选择了 到大公司考察培训和工作的方式。资助的额度很大,使用的自由度更大,高长明把这笔 钱的一半都用于考察国外水泥厂了。他的想法很简单,无调查,无发言权,看明白了, 你才知道差距在哪里,该从哪里起步。

1980 年到日本,1981 年到西德、美国、丹麦,而后几年是英法意西奧,以及瑞士伊朗巴西 澳洲等的考察,每次都邀请业内的 3~6 位技术人员同行。封闭的太久,每个人都渴望着一 个触碰、思考的空间,面对一个所知不多的世界,索隐探幽的新奇感是难以抗拒的。

来自一个神秘而又隔膜的大国水泥工业考察团,让异国的大公司惊喜万分,他们很 清楚,这几个人的背后是一个辽阔的中国市场,打开了中国市场,犹如阿里巴巴打开了 宝库之门。所以,接待是高规格的,董事长、总经理等亲自接待,五星级酒店,免费的 吃住行,无形中给考察团省下来不少开支。到美国时,联合国和美方有关官员,以及我 国驻联合国大使柴泽民都到机场迎接,柴大使说:你们是第一个不带翻译的国内考察团! 考察过程中的好奇与困惑,激赏与疑问,形成极富挑战性的文化张力,而融入中国水泥 行业成长的历程当中。

这个工发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延长到 1990 年才圆滿结束。在高长明精打细算的“运作” 之下,还有一半的钱没花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津院正筹建“中国水泥发展中心”, “一心为公”的思维惯式,让高长明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念头:用这笔钱买仪器,岂不是 “天作之合”?但人才培养项目明文规定,钱只限于培养人才之用,人变成了仪器,其 间的跨度确实有点大,如何说服老外?高长明想到的第一句话是:“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用在此处,恰当无比,但翻译出 来,估计能把老外彻底绕晕。也许是高长明报効国家的执著感动了外国人,工发组织也 不再执著于什么规定了,同意高长明用这笔钱买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分析仪器,共计 十台(套),像高温电炉、高精度天平、X 光分析仪、质谱仪、热分析仪、颗粒分布分 析仪、微量元素测定仪等等,这些仪器至今大都还在天津院使用着。

三.  卡尔巴拉水泥厂

1984 年初,中国建材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承接了伊拉克卡尔巴拉水泥厂的调试、 性能考核和生产及管理等技术服务项目。该厂是由德国伯利休斯公司,采用当时国际最 先进的高科技设备设计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厂,装备有两条 3200t/d 生产线,年产水泥 200 万吨。当时,因出口石油而财大气粗的伊拉克邀请世界著名水泥成套装备公司建了 五个这样相同规模的水泥厂,调试和生产则在全球另行招标,各国的多家水泥公司参与 了招标。伊拉克组织了一场全球水泥业的“奥运会”,只不过赛场不在古希腊,而在古 巴比伦。1984 年 5 月我国派出 360 人的队伍赴卡厂履约,包括炊事、后勤、医务、翻 译、生产和党政等全套人员,其中工程师 100 多名。事实上,那时我国既没有一条新型 干法水泥生产线,更没有如此高科技先进的大型水泥厂。一般年产 50 万吨的老旧水泥 厂的全体员工都须 1500 人左右。 如果按照我国当时水泥工业人才的实际水平来衡量, 建材对外公司敢于去承接伊拉克的这种大型高科技水泥厂的技术生产项目实属大无畏 的“创举”。据说,当时他们就是拿着高长明的履历,以及联合国工发组织对高的评语, 去和伊方谈判签约的。整个过程很快完成,但高长明却始终毫不知情。生产承包合同签 署后,建材部立即委派高长明为卡厂首任生产经理。同时加紧从各设计科研院所和全国 水泥厂抽调各工种、各岗位、各层次的精干人员,专门组建了合同限定的总计不得超过 360 人的队伍,由首任总经理李景星和党委书记许春河等同志带队赶赴卡厂履约承担重 任。

以高长明的经历、能力、技术和外语水平,参加这个项目是责无旁贷的。但是 360 人中, 只有高长明一个人在欧美日“见过”真正的新型干法水泥厂,现在却要立即去全面承担 调试、生产及管理的任务,这个队伍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将是何等的艰巨!?高长明深知 其艰难却暗自下定决心,迎难而上,极尽全力和大伙一起拼搏到底!经过 4 个月高强度 连轴转的众志奋力拼搏(高每天工作 18 小时以上),全体成员边干边学,互教互学,勤 学苦练,苦学实干,拼命干和巧干。果然,“奇迹”终于开始逐渐呈现。 7 个月以后, 依靠全体人员的努力,卡尔巴拉水泥厂逐月的水泥产量和质量已力压另外四个厂,每个 月都超额完成任务,稳居伊拉克全国水泥厂第一名。中国的生产管理队伍赢得了德国人、 伊拉克人的极大信任和尊重:中国人是性价比最好的!这是伊方以商人对“投入产出” 的敏锐感知得出的结论。当然,这里面高长明的付出是不可欠缺的、也是值得讲述的。 在这支队伍中,他是生产技术的领导者,管理者,授业者;在现场,他是倾听者,也是 发问者,更是沟通者,他的角色,往往起到“化矛盾于无形”的作用;现场外,他又是 最勤勉、最认真、最出力的翻译者、校对者、解惑者。他有着职业经理人的敬业,也有 着洞察硅酸盐的睿智,他把“一专多能”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高长明的敬业和能力得到了伊拉克人和德国人的高度认可和关注。1985 年 10 月,他圆 满完成赴卡尔巴拉水泥厂的任务后,准备回国。伊拉克人说:留下来,五个厂都给你管; 德国人则以许诺高薪、全家移民去德国的条件力邀他到伯利休斯公司工作;但高长明都 婉拒了。

在这里,笔者不愿意用一些高大上的词语给高长明罩上光环,我只想说,这是基于中华 传统美德的正常的表现和反应,包括文化资源、价值取向、人生修养、精神追求等等, 潜移默化地在他的头脑里形成了观念的框架和思维的定式,那是一种由个体生命领悟 出的、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素养和品质。

卡厂的承包项目,我国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轮换了 6 批人员,总计 2000 余人。 高长明编译的近 100 万字的 10 多个工种(岗位)的“生产操作与管理手册”和 20 多种“技术资料汇编”(教材)。在卡厂人员不断使用和传抄,再使用再传抄 的多次循环过程中,最后都散失于战乱中,仅留下了历史的记忆。

四.  关键装备的“软技术”

1985 年,国家计委决定拟从欧美日购买 4 套新型干法水泥的生产装备,建设 A、B、C、 D 四座技术先进的水泥厂。1988 年由日本石船島提供全套生产装备的冀东水泥厂(A 厂)刚投产,相继宁国厂(B 厂)日本三菱依法炮制,之后柳州厂(C 厂)史密斯拔得 头筹。而由天津院自行设计、制造、建设的江西万年厂 2000t/d 生产线历时三年,到 1988 年仍在十分艰难的调试攻关之中。国外公司提供的 4000t/d 生产线,全套装备平 均下来一条线約须 1 亿美元。在考察中不断聚合而成的观念使高长明感到:授之以鱼不 如授之以渔,对于接受者而言,应该不要“鱼”,只要“渔”。经过详细的调研与计算, 高长明认为,1 亿美元足以买到当时我国急需的二十项关键装备的专利权、制造许可证, 以及技术资料、制造图纸和技术诀窍等全套“软技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引进、消化、 吸收、转化、试制、定型生产,来满足我国实现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全套裝备国产化之 需。他建议,不要只局限于买成套的“硬设备”,宁可少买一条生产线(D 厂),也要 舍得花“大价钱”买“软技术”。据此,他写报告给建材部党委,详细阐述了他的观点 和具体建议。

他的报告被采纳了。购买“软技术”采用点餐的方式,用“领先”的尺度衡量,达到拼 盘优化的效果。哪家公司的技术引领潮流,就选用哪家的。选择只是一个溯源的角度问 题,综合实力的因素往往萦绕其上,从而构成全球水泥界一个意义纷呈的符号。这是一 个设备、技术重置的契机,显示出中国水泥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智慧和能力。洪堡的 辊压机,鲁奇的电收尘器,史密斯的预均化堆场和减速机,富乐的大布袋收尘器和箆冷 机,非凡的立磨……都在选择的范围之内。随之而起的是,我国一大批水泥设备制造厂 家转型升级了。沈水机转化的篦冷机,沈矿转化的立磨,西矿转化的电收尘器,四平鼓 风机厂转化的高温风机,上海新建转化的堆取料机,南高齿和重齿转化的立式减速机, 合肥院机械制造厂转化的辊压机,天津院和合肥院机械制造厂转化的立磨,天津院机械 制造厂转化的篦冷机和提升机,南京院和天津院机械制造厂转化的预热器和分解炉等等, 都是成功的实例。从 1989 年到 2000 年,整整十二年,在国家建材局的领导下,以天 津院为主组织实施,协同三十多家水泥、矿山、重型机械制造厂通力合作,我国终于拥 有了这二十项关键设备的生产制造能力,为三年后我国低成本、低投资型新型干法水泥 生产线井喷式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初国家建材部的这个决策可谓审时前瞻果断先行,现在看来,与其他工业行业相比, 确实收获了高投入,高效率,高产出,高效益的效果,为我国水泥工业现代化开创了一 条洋为中用自力更生的新途径,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造就了一大批新人才,拓展了 广阔的新前景。

五.  “四零一负”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7 年,在天津院党委书记李善鶴和副院长蒋明麟的关照下,64 岁的高长明从天津院 退休,于他而言,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伯利休斯、洪堡、富乐、史密斯,诸家公司闻 讯而来,伸出邀请的橄榄枝。对带着各种优惠条件的邀请,高长明只有一个条件:我为 贵公司服务,同时也要为中国水泥工业服务。对于这个似乎矛盾、实则双赢的条件,有 的公司表示不太理解,有的表示需要考虑一下,唯有史密斯公司当场就请示总部,总部 立即表示完全尊重、理解、同意、支持这一想法。总部相信 Mr.高可以为史密斯服务好, 同时也可以为中国水泥工业服务好,热情欢迎加盟。丹麦人的人情世故,和中国人有些 相通,其最大特点是对人的尊重与平等,诚信相待等都持有正面的价值判断,同事之间 的合作共处感觉愉快。

借助断断续续将近十年的培养深造项目,高长明相继深入考察调研了一百多家西方国家 的水泥协会、学会、企业、设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和机械制造厂等。上世纪八九十年 代,新型干法水泥正在发达国家崛起,环保的因素已露萌芽,这些都给了他极大的启示, 不断拓展着他的思路。他根据水泥工艺中的环节、要素,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趋势, 尽可能地进行客观性的观察、分析、研究和判断。高长明的思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 的水泥行业中人的焦虑和困惑,如何使行业作为一个健康的因子重新融入市场,如何在 新的全球规则之下探索出有益的生存之道和自我成就之路?这些想法在他的头脑里不 断地归纳升华,而在九十年代初形成了概念。他曾将这些内容的原始雏型,分别请教了 老专家刘公诚、朱祖培、吴中伟,以及母校的时钧教授,得到他们四位专家的赞同与鼓 励,激励他长年倾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这个主题进行持续不懈的关注和挖掘。

上世纪 80 年代,在水泥科技最先进的前西德、美国、丹麦、日本、法国、瑞士、巴西 等国家,对“四零一负”理念的感知,仅处于零散、朦胧的萌芽状态。例如,有的水泥 厂正在试验改进烧废轮胎,或者是试烧少量的可燃废弃物;有的正在试验高效除尘、脱 硫、脱硝、除氯、除汞、除 VOCs 或除 Dioxin 等;有的在设法降低单位熟料热耗或单位 水泥电耗;有的在设法利用余热发电,或将余热提供附近居民取暖空调等;有的试图开 拓混合材的深加工方法, 挖掘混合材的胶凝活性,替代部分熟料;有的在尝试开拓挖掘 现代 32.5 复合水泥的潜力;等等。高长明观察研究这些新生事物的起源和苗头,逐步 地把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提升概括,升华整合,不断地汲取与释放,累积与涵养,细 察深耕近 20 年, 1996 年“四零一负”基本成型。

1996 年 9 月,在德国水泥研究院的一个小型国际研讨会上,高长明首次提纲挈领地口 头阐述了“四零一负”的个人设想,欧美同行中的多数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一个方向, 但是任重道远。

1997 年,高长明把“四零一负”的研究结果用中文写成《论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表在当年《水泥技术》第一期,正式提出“四零一负”理念,

即: 1、尽量削减污染物排放,实现水泥生产对环境的零污染;

 2、降低熟料单位电耗,研发应用余热发电, 实现熟料生产对外界电能的零消耗;

 3、自身消纳水泥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实现水泥厂废水废料废渣的零排放;

 4、100%采用替代燃料,实现熟料煅烧对天然化石燃料的零消耗;

 5、多用混合材,少用熟料,消纳(激活)废料废渣,为全社会多种废弃物的负增长做出 供献。

高长明用零、负的数字概念,对水泥行业净化环境制定了一个 “苛刻”的量化指标, 同时也实现了行业自我价值的建构。这是在不懈追寻之下所得到的启示,而对自身感受 的时代命题做出的郑重承诺。“四零一负”如今已蔚然成为全球共识,但对当初立论时 的九十年代国际水泥界,却堪称“创见”。

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文章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新的概念往往与人们普遍的观念存在 相互建构的关系,而这个互构关系并未引起行业内的共鸣,这让高长明很是不解。1997 年正是行业设备国产化的高潮迭起之时,谁抢先占领高地,谁就可能拾到第一桶金,故 而远期的环保战略目标被短期利益所碾压,没有引发重视也算是正常反应。

水泥工业未来的发展在高长明头脑中已经构成了一幅蓝图,越来越深入的研究让蓝图愈发清 晰,他也因之愈发自信。他探讨关于行业的记忆、历程、政策与转型,尤其集中在“旋窑” 与“立窑”的并峙阶段所凝聚的历史意识,“新型干法水泥”所体现的空间布局,以及水泥 窑协同处置所显露出来的万千气象。

 围绕这些主题,他持续不断地发表了数十万字的文章:论新经济时代的水泥工业;现代 水泥工业的节能与二次能源回收技术;当代水泥发展方向;试论我国水泥工业的新型工 业化道路;水泥工业“四零一负”发展战略对循环经济的奉献;循环经济与水泥行业“四 零一负”战略;大中城市圈综合治理途径在哪儿?水泥工业”四零一负”理念的前世今生 和未来;关于当代水泥工业水泥品种科技发展方向问题的最新国际动态;回眸“四零一 负”提出 20 年;水泥工业低碳转型刻不容缓;我国水泥工业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关键短 板是“软件”等等,汪洋肆恣的系列文章几乎囊括了行业转型阶段的所有重要议题,在 知与行的双重维度上,为水泥行业由生产型过渡到环保型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意义坐 标。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文字,更是超越了个人观察与思考的层面,直接而深刻地介入到 了行业发展进程的肌理与脉络之中。他每每见诸媒体的文章,总能够令人体会到一种特 殊的视野,一种敞开的可能,一种蕴含的情感。无疑,中国的水泥行业需要这样一种视 野,这样一种可能,这样一种情感。

六.  低碳绿色水泥工业

高长明依旧恪守他早年的习惯,日复一日地阅读国外水泥期刊,从中获取信息、资料和 养分,并与中国的现实相联系,触发联想和思考。据说一个人二十一天就可以形成一个 习惯,但高长明保持这个习惯已经近七十年了,承载着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可以 这样说,他是中国水泥界对外部世界了解最多的人,而没有之一。他的办公室四周的书 架,摆满了这些散发着沉稳色调的杂志,见证了主人的勤勉和坚持。拥有这种习惯的人 现在几乎是凤毛麟角,我国水泥界谙熟英语的人少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浮躁的学风早已 把轻薄的纸页不知吹到何处了。

出于水泥产业与环境越来越紧密的联系,高长明更多地关注行业变革的细节,探寻变革 的逻辑,如何建构行业符合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如何让国家、百姓了解行业在社会发 展中的重要位置?在欧美,水泥已经逐渐脱离了原始的建筑材料的本意,而转向于环境 友好型的行业,这与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高度契合,是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需要。可 以说,水泥工业正蜕变为人类社会的建设者和清洁器的双重角色,工农业的副产品,各 种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既可替代燃料、也可以混合材的方式应用于水泥厂,还可以 纯粹作为危险物在窑内被焚烧化解。水泥窑内 1500℃左右的高温最适于这项工作,既 可以保证不发生重金属、二恶英等的负面影响,还不产生飞灰和残渣的二次污染。这是 对水泥产业重新定义的一次革命,而定义的所有内容,均与“四零一负”息息相关。从 发达国家每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现在,欧美国家研究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 如何与环境友好方面,水泥的产量已不是主要目标,关注点放在了“四零一负”,即化 石燃料的替代率,混合材的掺用率,各种废弃物的消纳率,各类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 放率,等等。说明“四零一负”已被公认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渐而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 主要参考指标了。

一座水泥窑,蓄满了足以搅动行业发展的巨大势能。

高长明从 1998 年开始,依据“四零一负”对全球水泥工业进行数据统计,二十多年如 一日,直到现在还在做这项工作。根据德国水泥协会公布的数据,现今德国及北欧诸国, “四零一负”总体(感观)完成率已达 75~85%,日本已达 65~75%,西欧诸国及美 加澳等国已达 50~60%。中国大致为 40~50%。在熟料生产对天然化石燃料零消耗方 面,德国 TSR(热量替代率)已完成 70%,挪威已完成 90%。而我国仅为 6~7%,差 距很大。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必须再次向公众勘误纠错,请注意:所谓替代燃 料率是指热量的替代,而非重量的替代。

德国燃料替代率达 70%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可燃废弃物的收集和加工已经成为一个独立 的行业,按照钢铁厂、水泥厂等的行业标准,将各种废弃物分门别类,制成化石燃料的 替代品 RDF,使用方便,所以替代率高。 根据欧洲水泥协会制定的计划,到 2030 年左右,德国及北欧诸国水泥工业有望率先基 本达到“四零一负”目标,而其他国家需要到 2040 年才能实现。到 2050 年全欧洲水 泥工业二氧化碳可实现零排放。

这里应该说明的是余热发电。欧美的电厂发电效率高,他们测算过,只有水泥窑吨熟料 余热发电量达到 45kWh,利用余热发电才是合理合算的。故欧洲现在大都把水泥窑的 余热供给附近的居民社区,为他们提供取暖、空调和供热水等方面的服务。而在我国, 只要余热发电量达到 25 kWh/t.cl.就有利可图,这是因国情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一个个数字向被“历史叙事”遮蔽双眼的外行人显示,水泥工业正在悄然发生质变,而 逐渐演化成一种适应生态环境的科学范式。

2019 年 11 月,丹麦史密斯集团 FLSmidth 宣布了《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计划 MissionZero (趋零之旅)》: 宣称 2030 年开始,凡是采用史密斯全套水泥生产技术装备的客户, 史密斯将在生产装备技术上全方位保证该水泥厂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替代燃料 TSR 可达到 100%;可以生产符合欧洲水泥标准 EN196-1 的各种品种的水泥,包括现代 32.5 复合水泥;配备高效经济实用的二氧化碳捕集系统;配备高效余热发电装置(>=45 kWh/t.cl.),或者将余热送到厂外充分利用;矿山覆盖废物和废石,以及水泥厂的废料 废渣可以全部自行消纳干净; 如有循环水需要外排,其水质将达到至少可供农田灌溉之 用; 水泥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浓度均达到环境容量足以自凈的程度; 等等。

这个 MissionZero《趋零之旅》计划出于享誉世界 138 年的、一直以低调稳健著称的史 密斯集团,显然是给世界水泥工业奉献了一份莫大的惊喜、激励、鼓舞和信心,震动了 全球水泥行业。

像坐标一样的时间节点,既具有表征意义,又具有实体内涵。

在环境对人类无数次的警告、惩罚之下,不断恶化的环境倒逼人类不得不自觉地约束、 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四零一负”出台的背景。1996 年,当高长明在德国做“四零 一负”目标的专题演讲时,少数专家投以怀疑的眼光,多数专家仅做了有前提条件的支 持,零污染,零排放,零消耗,在当时不啻是天方夜谭、不可企及的一个神话。然而, 至今不过二十四年,“四零一负”的思路已经为全球水泥界接受、认可,并作为目标去 制定、实施了。作为“约束规范人类行为”政策的制定人之一,高长明从内心里感受到 了这种变化,并为之欣慰,自豪。水泥行业已成为环境的守护者、友好者而展现一片光 明的前景。

水泥窑协同处置各种废弃物是高长明始终关注的话题。实践和理论都证明了水泥窑的综 合效率高于垃圾焚烧发电,但在我国为什么没有像垃圾焚烧发电那样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高长明的解读是:国外垃圾焚烧发电,既要发电,还要凈化处理废气,投资大;而我国 的垃圾发电,只专注发电,忽视环保装置投入,故投资少,回报快,还享受国家的补贴, 自然成为资本候鸟的栖息地,规模越做越大。如此碾压之下,加之技术政策的不公平不 到位,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推进愈发勉为其难,举步维艰。所幸经过政府和企业多方面的 共同改进与努力,今年已有所转变和起色。

高长明曾多次建议,在每座城市的边缘区域,建一座水泥厂,不但可以处置垃圾、医疗 等多种类废弃物,还可以处置有毒食品、毒品以及瘟鸡瘟猪疯牛,而且没有二恶英的污 染,更没有飞灰和残渣所引起的二次污染,这次武汉疫情的清理工作就是一个证明。

水泥行业从外延到内涵的演变,给城市带来一个修复的契机。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过 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和副产品,均可以用水泥窑做吐故纳新的清洁装置,既无垃圾围 城之忧患,又无雾霾遮天之困扰,以达到环境的动态平衡,使城市变成一个亲近自然、 清洁亲民、有轻松生活体验的实体,这样的动态平衡发展,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特 定时代的特定方向。 作为行业中人,高长明的解读显然不可能采取明哲保身的中庸立场,但始终是与最原始 的语境保持一段距离的清醒判断和反思,没有因身在水泥行业而有偏爱之嫌,违心之言, 这是基于客观事实之上的公允之论,值得有关部门考虑。

32.5 水泥存废之争在我国已进行了 6~7 年之久,现在,这种爭论在法定程序上已然尘 埃落定,木已成舟了。 高长明却始终认为,现代 32.5 水泥,特别是复合 32.5 水泥的某 些性能和技术含量远高于传统 OPC 52.5 水泥,完全符合国际上低碳绿色水泥工业发展 的大方向。再者,市场对 PO 和 PC 32.5 水泥的需求是客观事实,强行抹杀,不科学不 妥当。总之,对这个违背全行业利益、阻碍水泥科技进步的“倡议”不能勾同。显然, 他这种观点,在当前我国水泥界尚属少数,至少在公开的场合是这样。对不同的技术观 点进行争论是好事,科技研讨的氛围应该是多元化的。高长明至今仍坚持自己的这种观 点,而且还充满了自信。到底是“自负”还是“自信”?让实践和时间来验证吧!

出于对行业的反思而促成行业的转型之变或许证明,可持续发展的存在是超越时空的永 恒话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将对人类的生活形态、道德素养和思维指向、行为模式产 生深刻影响。话题的滥觞使高长明成为最先的觉悟者而站在了行业环保事业的潮头,他 用一生的情怀和寄托,为行业的进步而与后来者共同守望在这片至臻之域。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1933 年出生的高长明,今年已 88 岁,但神清气爽的外貌要比实际年龄小了不止十岁; 更让人敬佩不已的还在于头脑,谈起话来,语调平静如水,语速不疾不缓,史实数据信 手拈来,绝无老年人常有的因暂时性失忆而引起的停顿、茫然、踌躇的状态。

2020-09-06 16:34:15

The Net Zero Industrial Awards recognize and celebrate outstanding innovation in industrial decarbonization, focusing on people and projects that are revolutionizing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dramatically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emex 's Solar clinker project is in partnership with cleantech company Synhelion, which developed the high-temperature solar thermal technology it 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