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未来四个月进口越南水泥熟料 能否搅动华东市场?

2018-08-31 14:05:08

长三角熟料价格已由1月份暴跌后的330-350元/吨回升至420元/吨,而在回看进口越南水泥熟料,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今年1月,恰逢熟料价格暴跌之际,笔者发文《熟料暴涨暴跌间 谁在导演这场戏?》提出“进口熟料或是此次熟料价格暴降的‘背黑锅者’”这一观点。转眼七个多月过去,长三角熟料价格已由1月份暴跌后的330-350元/吨回升至420元/吨,而在回看进口越南水泥熟料,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越南出口到中国的水泥熟料

  在经历1月份的价格打压之后,2、3月份越南出口到中国的水泥熟料骤减。当然除了价格的因素,还有本身一季度的春节淡季,市场启动延后等因素影响。随着4月份市场的开启以及熟料价格的恢复,越南出口量开始大幅增加,5月份破单月历史最高,超过100万吨,占华东当月熟料产量的比重达到了2.6%,而去年同期比重仅有0.04%。

  进入6、7月,市场开启并进入淡季,越南出口到中国的水泥熟料总量虽然回落,然而依然高达60万吨以上,远超去年同期。截止7月末,前7个月越南出口到中国的水泥及熟料总量已超过了452.3万吨,同比大增79倍。

图1:最近12个月每月越南出口水泥及熟料到中国的数量情况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

  与此同时,越南水泥熟料到中国的出口单价(FOB)也是水涨船高,由1月份的31.58美元/吨上升至7月份的38.42美元/吨,4~6月价格呈持续上升,同比去年同期涨了23.9%。据悉,8月下旬熟料价格在38.5美元/吨,仍有进一步提价预期,向历史最高逼近(历史最高为2012年的41美元/吨)。当前,从越南北部海防港运抵中国华东沿海地区,加上运费、码头处理费、短驳费等接近12.75美元/吨,进口商的熟料成本价折合人民币在390元/吨左右。

图2:越南水泥熟料到中国的出口单价(FOB)水涨船高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

  四季度还有多少越南水泥熟料进入中国?

  越南国内供给严重过剩,2017年水泥总产能达9760万吨,国内消费量仅6200万吨,供给过剩36%。因而,多年来,越南通过出口来摆脱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困局,近几年每年出的水泥熟料总量均超过1500万吨,去年达到了1800万吨, 实现了较高的水泥产能利用率(81.9%)。

  去年12月,越南政府颁布了第125/2017 / ND-CP号法令,对水泥征收0%的出口税以激发越南水泥出口的潜力。这一关税政策使得出口商可以增加3~4.5美元/吨的利润,这大大提升了越南出口水泥的竞争力。今年前8个月,越南出口的水泥熟料总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达到了1898万吨(75%为熟料),同比增长56%,其中70%的出口流向孟加拉、中国和菲律宾三国,中国一跃成为第二大出口流向地,对出口增速贡献率为58.77%。另外,数据显示,菲律宾是这三个国家中出口单价最高的,超过45美元/吨,孟加拉略低于中国,在32.2美元/吨,出口中国的增加也影响了孟加拉出口单价的提升(同比上涨了10.4%)。

  根据越南水泥工业协会预计和越南水泥消费年度目标,全年水泥熟料总产量将达8300~8500万吨,若不考虑国内增长的需求,意味着可供出口的水泥熟料总量在2300万吨以下。而事实上今年,越南国内的水泥市场也表现乐观,住宅建设推动了水泥需求的增长,前7个月增长了10%左右。越南水泥产能发挥率即使提升预计也会小于国内需求提升的速度,因而笔者认为全年越南可供出口的水泥熟料总量在2300万吨左右。这意味着未来9~12月四个月越南水泥的出口总量在400万吨左右,孟加拉是越南水泥熟料长期稳定的出口市场,加上其他市场的出口量,最终能出口到中国的或不到50%(200万吨左右),低于去年9~12月份华东熟料产量的1.5%

  因而,笔者认为,今年9~12月,越南熟料对华东地区的冲击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越南本身熟料出口价格的上涨、国内供给及稳定出口市场熟料紧张、环保因素抬升越南出口中国的成本(如卸货量等受限)等等也不利于越南熟料的流入,对于后期华东价格的上涨不会产生丝毫阻碍。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长三角熟料价格已由1月份暴跌后的330-350元/吨回升至420元/吨,而在回看进口越南水泥熟料,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018-08-31 14:05:08

China Concrete Network and China Cement Network sincerely invite qualified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and event of "2024 Top 100 Enterprises in Concrete Industry" to witness and shape the brilliant future of the concrete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