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将公布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运行情况,据29家分析机构数据,预估中值为50.7%,较6月份小幅回落,但仍处于扩张区间,连续五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
PMI指数将50%作为荣枯分水线。PMI高于50%时,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收缩。
今年6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9%,比5月份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份处于荣枯线上方。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连续4个月回升,且连续4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团队表示,受高温、洪涝灾害影响,室外作业、交通运输及生产活动或均受扰动。从高炉开工率看,7月全国高炉开工率为70.1%,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从交通运输情况看,选取佛山等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区域观察其平均交通拥堵延时指数发现,7月平均交通拥堵延时指数环比下降0.03至1.56,折射7月生产活动环比有所放缓。同时,7月以水泥、钢材为代表的建材价格下行,或表明极端天气使需求小幅下行。综合来看,预计7月份制造业PMI较6月下行0.3个百分点至50.6%。
招商宏观团队报告也认为,汛情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短期影响。7月份制造业PMI预计为50.5%,仍保持在临界值以上。
交银宏观团队宏观报告显示,高频数据显示生产保持复苏。7月以来全国高炉开工率保持在70%以上,高于去年同期3.5个百分点。南华工业品指数回升到2250点左右,比上个月上升了近100点。煤炭价格指数上升到150点,夏季能源需求上升。柯桥纺织价格指数小幅下降,轻工业生产预期偏弱。
报告认为,高频数据整体反映出工业生产继续加快,全球疫情仍在发展,外需减弱导致制造业出口订单减少。预计7月份制造业PMI为50.7%,略低于上个月。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3个分类指数。
制造业PMI是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制造业PMI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国家统计局网站截图
中新经纬客户端注意到,虽然6月份中国制造业PMI较5月份上升0.3个百分点,但从业人员指数连续2个月处于枯荣线下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略有回落。此外,新出口订单、进口、在手订单指数虽然均较5月回升,但都处于枯荣线下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6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时表示,虽然6月制造业PMI指数有所回升,制造业稳步恢复,但同时也要看到,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进出口指数虽连续两个月改善,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下,当前海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外部市场依然存在变数。二是部分行业复苏压力依然较大,纺织、纺织服装服饰、木材加工等制造业PMI持续位于临界点以下。三是小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大,PMI为48.9%,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且反映订单不足的小型企业占比高于大中型企业。
7月23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综合相关指标分析,二季度以来工业经济稳步回升,经济运行初步判断已经回归到了正常轨道。展望下半年,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
辛国斌指出,当前国际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常态化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需求恢复仍有一个过程,企业经营困难还是比较严重,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也对经济复苏产生一些不利影响,汛情十分严重,下半年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国家扩大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稳企业金融支持等措施进一步落地,基建投资托底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发力,保就业促消费政策将持续显效,疫情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所以,我们也应该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向好的运行态势。”辛国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