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环保督察不断升级、错峰生产范围进一步扩大和行业自律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混凝土生产中两项重要原材料水泥和砂石骨料的价格节节攀升,这给本身就处于产业链劣势的混凝土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虽然有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混凝土市场均价(C30)累计上涨超过80元/立方米,年末均价达到385元/立方米的高位,环比涨幅达到26.4%,但由于各地混凝土市场分化明显,绝大多数地区混凝土价格上涨并不能完全覆盖原材料的涨幅。各地混凝土企业在压力下尝试协同涨价,但不少地方收效甚微。
另一方面,作为混凝土行业的上游,从2013年左右开始,国内不少水泥集团开始进军混凝土行业。除了布局多年的华新水泥等,国内水泥巨头海螺集团于2017年7月1日在官网发布了集团正式进军商品混凝土产业的消息,不少地方水泥企业也开始试水延长产业链进入混凝土行业,这无疑给本身就竞争白热化的混凝土行业带来新的冲击。
2017年我国混凝土行业运行情况具体如何?原材料涨价除了给混凝土生产成本带来压力还有哪些影响?行业竞争未来将向什么方向改变?水泥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进入混凝土行业?近日,中国水泥网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来到北京成达睿信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达睿信”)。企业创始人冯晨晖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创立于2013年的北京成达睿信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注服务水泥混凝土建材的专业管理智囊,面向企业提供总裁班、管理咨询、管理公开课、管理内训、精细化管理高峰论坛等服务,内容涉及战略规划、并购整合、团队建设、组织与激励体系优化、技术质量降本等领域,重点从成本、服务、质量、安全、销售、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在推动混凝土行业精细化管理方面贡献匪浅。
水泥、砂石等原材料骤涨,推动混凝土行业提价的同时加速混凝土行业大洗牌
从2016年四季度开始,国内水泥价格开始回升,并在2017年进入涨价快车道。正当混凝土行业正在想方设法化解来自水泥涨价压力的时候,另一重要原材料砂石也开启涨价模式。相较于水泥涨价的“温和”,砂石可谓一天一个价,大有短期内翻番的趋势,并且出现了无砂可买的局面。进入2018年形势也并没有改善的迹象,近日,有浙江混凝土企业负责人对中国水泥网表示,买不到砂石骨料。
“从去年原材料涨价给混凝土行业带来的变化来看,原材料价格的暴涨,有力地推动了不少地区混凝土行业的协同水平,推动了混凝土价格的上涨,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混凝土行业大洗牌。”冯晨晖表示,“涨价压力推动了混凝土行业开始选择协同、主动去提高混凝土产品价格的动力更足;但对于无法实现有效协同的区域来讲,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实际上压缩了混凝土行业盈利空间,加速了混凝土行业洗牌。”
“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于混凝土企业的影响是分层级的,对于精细化管理水平高、产品价格上涨顺利的混凝土企业积极效应更加明显;反之管理水平不高且产品提价困难的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弱化,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总的来说这便是行业洗牌加速的表现。”冯晨晖认为。
“原材料价格上涨,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混凝土与客户之间的垫资关系,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冯晨晖说。由于混凝土企业在生产销售中普遍存在垫资的情况,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便成了行业通病,这一情况严重束缚了混凝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时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原材料大幅涨价,推动混凝土涨价的同时,也有利于改变混凝土企业长期需要垫资的状况,减少垫资比例;因为市面上水泥等砂石原材料供给不足,客户更愿意支付现金给混凝土公司以确保其混凝土供应。”
此外,冯晨晖将2017年中国混凝土行业的另外几个方面的变化称为混凝土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第一,搅拌站因为环保不达标而关停,环保去产能成为不少地方的常态,尤其是在北京、南京和成都等地特别明显,我们可以称之为环保去产能;第二则是对于无资质搅拌站的清理,虽然过去地方政府有关机构也一直在对无资质或资质不全的搅拌站进行清理,但效果并不明显,2017年则大有改善,去产能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关系,这可以称之为资质去产能;第三,混凝土行业部分地区在2017年破天荒地因为环保问题而冬歇,这客观上也起到了去产能的作用,我们可以称之为冬歇去产能;这三大去产能政策叠加,混凝土行业的供给侧改革2017年的收获不小”。
“虽然这与国家倡导的从速度规模型到质量效率型转变的真正的供给侧改革相去甚远,但行业产能有明显下降,供需关系整体得到改善,对混凝土行业而言这毕竟是好事。”冯晨晖说。
从产品效率竞争到产业链效率竞争,混凝土行业竞争将加速升级
作为国内混凝土“精细化管理”的倡导者和“混凝土品牌三极分化”观点的提出人,冯晨晖见证了我国混凝土行业的起起伏伏,对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变化也有着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在采访中,他认为无论是“精细化管理”还是“混凝土品牌三极分化”都是行业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增速下行,行业亟待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混凝土企业开始注重从管理的角度去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在推动企业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管理提升方面,成达睿信走到了行业前列,致力于帮助混凝土企业从生产服务、技术质量、销售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团队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提升。
“目前不少地方企业之间所形成的协同都是短暂的平衡,精细化管理才是混凝土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核心手段,可是如今混凝土行业在精细化管理方面总体而言做的并不好,这与当前的经营环境也有关系,毕竟成本上升的压力这么大,如果能实现协同涨价,还有几家企业愿意在精细化管理方面艰难探索?”冯晨晖说,“但是,品牌三极分化的现象在协同不充分或者刚开始协同的地方已经格外明显,趋势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对于正处于协同的区域来讲,通过竞争实现品牌三级分化的趋势也是必然的。”
对于努力谋求区域协同的混凝土企业,包括那些正在参与协同的混凝土企业,冯晨晖建议,应当抱着“积极拥抱协同,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竞争是永恒的,协同只是短暂的,特别是在当下水泥企业蓄力进入混凝土行业的大背景下。相较于混凝土企业,水泥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理念并不相同,一旦在水泥精细化管理方面经验丰富、具有资本优势、充分吸取了前期其它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经验教训的一批新的水泥集团大举进入混凝土领域,对各地原有的混凝土行业格局的冲击将格外明显;无论什么样的混凝土区域协同,面对着即将大举进入混凝土的这批水泥企业,协同都将是脆弱的。”冯晨晖说。
“混凝土企业间的竞争正在从产品效率竞争转向产业链效率的竞争,未来还将进入资本效率的竞争。目前,混凝土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处于产品效率的竞争,在各区域站在混凝土行业潮头的企业往往也是基于产品效率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很难长久的。”冯晨晖表示,“水泥企业对于传统的混凝土企业来说,无疑在产业链效率上更具有优势,无论是矿山资源,还是自身所具备的水泥成本优势都将在未来的竞争中显现出来,如果他们再能够发挥好产品效率优势,竞争力将不可低估。从这个角度来讲,即使已经出现了三级分化的区域,目前站立在行业前列的混凝土公司,从长远来看,他们的市场地位都显得非常脆弱。”
面对行业大洗牌和即将升级的竞争格局,混凝土企业应当如何应对?有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应当打好环保这张牌。“近些年不断增强的环保督察力度和巡查频率,让不少环保未达标企业无法正常生产,所以自觉进行环保改造应该引起企业重视,但做好环保改造并不能帮助混凝土惬意赢得市场优势。”冯晨晖则认为有实力的混凝土企业,除了做好精细化管理,可以考虑向上游延长产业链。“从产品效率竞争到产业链效率竞争,这种趋势不可逆转,有产品效率优势的混凝土企业或许应该‘反向延伸’,例如入股粉磨站、水泥厂,或者投资砂石骨料工厂,或者投资矿粉厂等,从而获得产业链效率的竞争优势。”
水泥企业进军商混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执行会长徐永模在2009年时接受中国水泥网采访时就表示“进入混凝土产业是水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他认为水泥企业进军混凝土市场具有矿山资源、熟悉客户、市场需求信息的获取和资本长处的四大优势。“而且从跨国水泥集团发展的经验来看,水泥企业延伸产业链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降低营销成本,且能延伸价值链,支撑主业的发展。”徐永模说。
从2013年左右开始,国内水泥企业开始大举进军混凝土市场。国内水泥龙头集团海螺水泥也于2017年宣布在贵州、四川多地开展商品混凝土业务。一时间引起了水泥和混凝土行业的激烈讨论。有人感慨,“海螺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然而,不少水泥企业在进入混凝土行业后经营情况并不尽人意,相较于传统混凝土企业的产业链效率优势不能很好发挥,产品效率更无从谈起。究其背后的原因,冯晨晖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产业链优势没发挥出来,不少水泥企业将水泥业务和混凝土业务完全分离,两产业之间沟通、交易和传统混凝土企业与水泥企业之间的交易没有差异;第二,产品效率优势不够,从精细化管理水平,从单方生产成本和单方配合比成本上来讲,水泥企业集团的混凝土公司整体而言做得还不足够好;第三,对于混凝土不了解,混凝土在技术和生产上与水泥千差万别,混凝土是服务型行业,而水泥是生产型行业,从卖产品到做服务,如果不能转变思想,很容易失败。”冯晨晖说。
那么,对于还未大举进入混凝土的水泥企业,是否应当抓紧时机进展商砼板块呢?冯晨晖认为应当抓住时机,他认为2018年将迎来水泥延伸进入混凝土的第二个高潮期。“2017年是水泥行业历史上盈利第二高的年份,企业赚得盘满钵满,需要未投资找到出路;而混凝土行业2017年大力推行了环保去产能、资质去产能、冬歇停产去产能等三大供给侧改革措施,现金流问题也在逐步好转,在混凝土行业整体下行的压力下,如果水泥企业坐等这三大政策力度全部体现,再进入混凝土行业的成本无疑会更高。因此,2018年,是一个不错的年份,适合水泥企业大规模延伸进入混凝土。”
当然,冯晨晖还认为相比过往企业的经验和教训,水泥企业延伸进入混凝土的初心更为重要。“如果水泥企业延伸进入混凝土的初心,就指望着区域协同和垄断涨价来实现盈利,这样的企业往往在实践中很受伤,因为协同通常难以实现,即使实现了也难以长久,而且动辄就会被判定违反《反垄断法》;如果企业自身在修炼内功、搞好精细化管理方面又不愿意做出足够的努力,结果当然难以让投资人满意。”
面对所有者缺位、专业管理人才稀缺、外行管理内行业绩不佳的局面,水泥企业如何更好发展商砼板块?冯晨晖建议可以选择和具有多年的混凝土行业精细化管理咨询培训背景的混凝土投资管理公司携手,以投资+托管的方式展开合作。
据冯晨晖介绍,成达睿信将公司定位为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板块首选战略伙伴。“拥有中国一流的混凝土管理咨询公司背景、精通混凝土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投资与托管的完美结合,成达睿信无疑有能力帮助新的一批水泥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混凝土:通过投资实现与水泥企业的利益绑定、共同进退;通过托管实现精细化管理经验的零距离复制等优势。”
混凝土行业的竞争,无疑即将从单纯的产品效率竞争转变到产业链效率的竞争,这一趋势正在加速。正如冯晨晖所说,“混凝土企业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必须谋划长远发展战略,实施精细化管理,适当延长产业链;对于计划进入混凝土行业的新一批水泥企业,吸取同行的经验教训至关重要,寻找靠谱的合作伙伴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