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产能指标高价出售反映了什么?

2020-11-13 13:58:50

产能置换指标价格飞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资建设新水泥生产线出现了“异动”。

近日,中国水泥网刊登了《170元每吨!一吨难求!熟料产能指标价格没有最高 只有更高!》,从80元到170元,熟料产能指标一年内实现了翻番。价格高企、一吨难求,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文章进行了说明。对此,作为行业人士,笔者有几点看法想谈一谈。

回顾一下产能置换历程。2009年9月,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明确提出,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执行等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2010年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再次明确,制定和完善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和落后产能界定标准,提高准入门槛,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对产能过剩行业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原则。

2011年1月1日执行工信部颁发《水泥行业准入条件》,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等量或减量淘汰”的原则。2013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提出要分类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对(其中)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在符合布局规划和环境承载力要求,以及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等基础上,履行认定程序。

在实行产能置换初期,有力促进了淘汰落后产能,也让一批在建违规项目得以“转正”。随着在建违规项目处理完毕,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所明确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少之又少了。依据十六部门《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即为落后产能)也很少有(非限制类)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案例。现在,能用于产能置换落后产能少了,属于落后产能后备军的限制类生产线也不多了。

本来,产能利用率也还处在过剩状态,水泥业应该处在发展一个相对平静期,不应萌生太大的新建生产线动静。可近年来,产量基本维持,水泥价格上涨,利润攀新高之下,投资热情来了。反正,产能利用率还有提升空间,减量也在所不惜。

于是,一些才投产10年左右的主流生产规模生产线也进入了置换大军,或许其投资都还没全部回收,不将指标出让价格标高点才是不正常。

上一世纪,新型干法投资太高,1条日产2000吨生产线投资高达1000元/吨,使机立窑大行其道。世纪末,当海螺建成第1条低投资新型干法生产线,吨投资仅300多元时,新型干法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除了JT窑还再扛了一阵子,最后也全线“崩溃”了。

建材联合会新任领导阎晓峰在联合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就任讲话中称,要切实扭转目前以过度依赖价格因素而不是创新要素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态势。把不断挖掘节能减排潜力,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原燃材料替代率作为一项需要始终坚持的长期任务。要充分发挥建材行业的基础材料产业特性,重视研发在深海、深地、深空、深蓝、极地以及危急处置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建材产品。

价格因素得到了颇丰经济效益,但总不能有点钱了,又想投资建新线,以至为了获取产能指标,不惜拆掉“正当年”的生产线。对投资的水泥生产线为什么不拿出当年榨生产工艺流程中余热的精神,将资产投资效益发挥到最大,榨至“光盘”呢!

要说在水泥上要投资的地方也颇多,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原燃材料替代率、研发在深海、深地、深蓝以及危急处置等领域水泥产品等等,水泥作为传统产业要加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投入。为什么有点钱就只在自己“围城”内打转转呢!

产能置换指标价格飞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资建设新水泥生产线出现了“异动”。阎晓峰在就任讲话中告诫业内,依靠雷同技术、同质化产品和追求单纯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仍不胜枚举,加快产业发展方式创新是建材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难道水泥真要成了这其中的一“枚”!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产能置换指标价格飞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资建设新水泥生产线出现了“异动”。

2020-11-13 13:58:50

Municip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partments timely publicize and interpr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efficient and ineffective pollution control facilities and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s for enterprises within their jurisdiction, and organize enterprises to complete self-examination by the end of October 2024.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self-examination, enterprises should formulate rectification measures and actively promote rec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