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磨站是将熟料粉磨成最终产品水泥的必经的一环,一般情况下,具有靠近市场、交通便捷、体量灵活等诸多优势。据中国水泥网的了解,水泥粉磨站数量占全部水泥企业数量的63.8%,而熟料产量前十企业拥有的粉磨站数量占全国粉磨站数量的比例仅12.22%,即社会粉磨站的体量庞大。
大型水泥集团熟料外销量一般仅占自身产量的5%~30%不等,比例不高。去年开始,国内熟料特别是沿江地区开始步入控销时代,而国外熟料进入我国沿江市场却遭遇价格打击,市场信心难拾。
据中国水泥网的了解,目前国内基本没有国外熟料进入,越南熟料进入价位在350元/吨左右,泊船以后价格维持360-370元/吨,而我国沿江熟料在300-330元/吨。特别是区域大企业成立的联合公司,强强联手,使得熟料控销将更加明显。熟料作为水泥价格的先行者,价格倒挂在此背景下就不足为奇。
与此同时,社会粉磨站大多都面临严重的熟料受控、环保检查严、生产成本高等诸多问题的困扰,甚至有部分由于环保不达标、没有熟料等原因已经处于停产阶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进入深水区的形势下,部分粉磨站未来即将面临着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或者直接退出市场。
有资深业内专家中肯的表示:“如果肯定亏损,那么减少亏损就是赚。”也就是说,尽早寻找出路即是光明,这么形容当前粉磨站的现状很贴切。
十三五以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巨大的水泥需求,由于粉磨站投资灵活且不需要进行产能置换,既可以新建设生产线,故而数量便如雨后春笋般的增长起来。在以前没有错峰限产的时期,粉磨站仍具备一定盈利空间,随着近年来错峰限产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扩大,市场供给紧张,大型企业集团减少熟料外销,粉磨站生产难度变得更大。
一方面,国家统一取消32.5R强度等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PC32.5R),粉磨站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生产过程中如果有超标情况,环保超标罚,能耗超标还要罚,实行阶梯电价措施等又进一步加大企业生产压力。
国家发改委下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明确,60万吨/年以下水泥粉磨站为限制类。经多方面调研和有关业内人士建议,企业应认真决策思考,目前60万吨/年以下的诸如30万吨/年的粉磨站应尽快退出市场,而在限制类或以上的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退出市场或者进行改造。
转向地方,部分地方政府对于环保的督查将越趋严格,少数地方则仅需履行纳税义务即可。对于粉磨站来说,提前为企业的前景做出科学的判断,是必不可少的。
客观来看,粉磨站却有其优势和存在的必要性。如果企业继续生产,则需要在环保、能耗方面达标,企业可自行根据《环境影响评价书》对照自查,达到标准则可向环保部门报备后生产。但是不达标的企业则面临关停的窘境。
如果继续生产,一方面,则需要在原材料供应方面下工夫,通过与大型企业集团、熟料企业、第三方电商平台等建立合作关系(如股权合作、资本合作、直接业务合作等),水系发达的地区还可加强对进口熟料的采购;另一方面,则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或产业链延伸,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盈利空间。在环保、能耗达标的情况下,进行技改和节能改造,降低成本。再或者转型为混凝土服务,制作干混砂浆、混凝土掺合料,提供混凝土预制配件和功能性水泥部品构件所需的预拌材料。
对于综合考量后不进行生产的企业,应提前谋划,寻求重组或进行工业旅游、酒店等方向的跨业转型。
回归水泥行业,不仅仅是粉磨站,全能水泥企业在环保、能耗各方面的标准只会越发严格,当未来水泥需求不在高位平台期时,一些落后的产能并没有核心竞争力,将会步入社会粉磨站类似的窘态。
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新常态下,部分粉磨站面临退出是不可争的事实,希望企业提前部署、科学谋划、寻求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