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有点热。上月底《人民日报》刊出文章“三问区块链”,文章称区块链最近炙手可热。区块链正站上风口,受到各方高度关注。谁都处在风口,就看谁能飞起来。
有的说,区块链应用有多少已落地?有的说,广州首个“仲裁链”判决书出炉,称标志着区块链应用在司法领域的真正落地并完成价值检验。有的说区块链确实已在游戏产业、保险业、粮油业有破冰之举。有的说,商业巨鳄万达进军区块链领域……。
近日,来自工信部官网一条信息称,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就筹建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事宜开展专题研究。尽快推动形成完备的区块链标准体系,更好的服务区块链技术产业发展。看来,政府工信部门都已在着手区块链标准体系的落地。
什么是区块链?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没有中心,数据存储的每个节点都会同步复制整个账本,信息透明难以篡改。
区块链有什么用?能解决金融、公益、监管、打假等很多领域的痛点难点,但有不少适用条件。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通俗解释:“简单地说,区块链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去中心化,即与传统中心化的方式不同,这里是没有中心,或者说人人都是中心;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意味着记载方式不只是将账本数据存储在每个节点,而且每个节点会同步共享复制整个账本的数据。同时,区块链还具有去中介化、信息透明等特点。何飞认为,区块链确实能解决很多领域的痛点难点,但区块链不是万能的,也有很多适用条件。比如,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点适合多方参与的场景,如果只是单边或双边参与价值就不大。由于需要每个节点都去核对,区块链技术也不适用那些高频交易的活动。再如,区块链强调的是公开透明,并不适合对数据隐私要求特别高的场景。
严控水泥新增产能一直是水泥行业的痛点难点,直到至今还在下大力气抓。一是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建设项目;二是未按规定开展产能置换导致新增产能的,要严肃查处。
水泥项目不论是(以前)审批、核准,还是到现在备案,主管部门始终处在中心,需要主管部门同意(没有异议)。虽然项目流程中也有不少公示环节,但改变不了主管部门的中心地位。2004年投资体制改革后,水泥项目核准下放到省级后,中心在省主管部门。2009年38号文件要求,在新的(政府)核准目录出台前,上述产能过剩行业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需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论证和核准。中心暂时回到了中央部委。2014年41号文件要求,分类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对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在符合布局规划和环境承载力要求,以及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等基础上,由地方政府提出申请报告,报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在建违规项目处理中心是中央主管部门。
从今年1月1日起施行《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工信部原[2017]337号)重申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项目。确有必要新建的,必须实施减量或等量置换,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并就此置换的条件规定了政策界线。由项目建设地省级主管部门负责核实确认产能置换方案的真实性、合规性。工信部负责组织抽查省级主管部门公告的产能置换方案执行情况。中心还是在省级和中央主管部门。
从历史情况看,在项目核准(审批)过程中,瞒天过海有之,弄虚作假有之(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私生子”要清理)。在操作中,报小上大有之,一女多嫁有之。上级主管部门很累,四处派员督查。水泥企业也很累,盯紧同行有什么动作,唯恐“吃亏”,有时还要配合地方主管部门应付上级。
如果说运用区块链,全国水泥熟料产能账本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每个水泥企业同步共享复制整个账本的数据,信息公开透明(产能数据本应公开)。在“记账”时涉及要满足《水泥行业规范》各种条件要求均通过产能平台实现数字化,不符(任何一项)条件不予记账。真正做到了严格监督,进账合格,公正透明,效率高效。谁也不用处心积虑“提防”,左右“邻舍”之间,上下之间,市场氛围都十分和谐。
再如水泥污染总量控制、碳排放控制、规范公告、用电实施阶梯电价核定、正品溯源等等方面似区块链都有用武之地。地虽有,但要落到这块地上似要努力去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