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向来是最为考验参与企业智慧的,如果不能理顺与其他竞争者之间的关系,或者出现倾销,市场极易发生恶性竞争。
对于水泥行业的竞争亦如此。曾几何时,由于丰厚的回报率,较为完善的技术路径,逐步成熟的国产化装备,水泥行业吸引了国内相当一批资本的涌入。特别是在华东等水泥需求旺盛,价格较高的浙江地区,产能更是率先突破亿吨大关,早于全国全面进入新型干法工艺时代。
但突如其来的宏观经济变化,让刚刚准备大干一场的浙江水泥行业陷入窘境。另一方面,由于各企业间实力旗鼓相当,全省行业处于“谁也不能吃掉谁,谁也不能打垮谁”的境地,整个市场进入一个“低成本,低价格,零让利,我打死你,你打死我”的竞争僵持阶段。一度出现水泥最低卖200元/吨,熟料最低卖165元/吨。
低价竞争的恶果社会和行业不愿意看到的,彼时行业鱼龙混杂、劣质水泥充斥着市场,毫无产业升级可言,良性受阻发展。
正如一位行业前辈表示,当时的浙江水泥行业太渴望一个龙虎巨头将其“捞出”水生火热,而充当这个“救世主”角色的是中国建材集团南方水泥公司。
2007年开始,刚刚成立不久的南方水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并购了浙江、江西、上海、江苏、安徽等地数百家中大型水泥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尖峰水泥、大型国企三狮水泥,以及着名民企中利达水泥等,创造了世界水泥发展史上的奇迹和企业整合的范例。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新年,时任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收到一份来自哈佛商学院的礼物:中国建材集团核心企业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在联合重组和管理整合方面的成功经验,被列入哈佛商学院管理案例。
在尝到南方水泥并购重组模式的“甜头”之后,中国建材在全国复制了南方水泥发展模式,又组建了北方水泥,西南水泥,加上中联水泥、天山水泥、中材水泥、宁夏建材、祁连山,中国建材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水泥集团。
在完成并购重组、后的中国建材,在整合市场的同时,中国建材又逐步为行业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发挥了大企业在市场中的引领作用,逐步与行业内企业一起,探索出了一条引导市场规范化发展之路。时任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亲自操刀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行业巨变,并且提出了“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于行业之中”、以“共生多赢”替代“丛林法则”等理念。
这些全新的行业竞争理念,也在一步步成为行业共识,将行业拧成一股绳,实现了劲往一处使。
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也从剑拔弩张向逐步缓和,形成了新型、有序的竞合关系。
最为直观的变化就是水泥价格。2008年随着南方水泥的大规模收购,提高了集中度,浙江水泥价格在2008年从低谷中反弹,实现了阶梯式上涨。
市场整合的效益在2009年进一步明显,当年南方水泥完成销量7000万吨,实现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分别提高50%和60%;2010年1月~8月,完成销量5121万吨,实现净利润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到50%。
近年来,浙江地区水泥价格也在全行业保持着领先。中国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水泥价格企稳回升以来,浙江省水泥价格起步最为迅速,且价位较高。南方水泥还与其他市场主体共同营造有序的行业环境,彻底扭转了市场恶性竞争与企业效益低下的不利局面。
在中国建材等国内一批领军企业的带领下,国内水泥行业效益驶入上升的快车道,总利润不断创新高。特别是近年来,2019年水泥行业利润达到1867亿元,与2015年329.7亿元形成鲜明对比。
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为各企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具备了转型升级的动力和能力。超低排放、全面智能化、绿色矿山等先进的发展理念也从愿景变成现实。
国内第一个智能化水泥生产示范线泰安中联就是水泥行业效益好转,进而加大升级步伐的典型代表。2016年11月泰安中联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水泥行业基于在线监控的管控集成试点项目”;2017年度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的“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荣誉;2018年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第三批绿色制造中的绿色工厂。
此外,行业效益的改善,也直接提高了水泥从业者的自豪感和获得感。以上海南方为例,2019年较2013年上海南方成立之初,职工总人数减少51%,水泥和商混人均劳动生产率分别增长83%和126%,人均薪酬增长91%和88%。
一直以来,只有在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良币才能驱逐劣币。而作为基础建材的水泥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缺少这样一个大气候,中国建材的强势入场,在给行业带了全新竞合理念的同时,勇于担当,实际行动证明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两者是一荣俱荣的关系。
有行业评论员表示,作为我国建材行业唯一一家央企,中国建材集团的责任与担当对全行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引领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