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粉磨站是水泥制造行业最为庞大的队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伴随着熟料企业集中度的提升、错峰生产对熟料生产的阶段性压减以及环保对行业的倒逼,大企业减少熟料外销的迹象变得越来越明显,熟料销售或逐步进入控销时代。站在时代更迭的十字路口,粉磨站未来将何去何从?
水泥粉磨站占全部水泥企业数量超六成 大部分外购熟料
截止2017年12月底,全国持有生产许可证的水泥粉磨站2283家,占全部水泥企业数量的63.8%。2016年,熟料产量TOP10企业所生产的熟料占全国熟料总产量的比重已高达61%,然而拥有的粉磨站仅279家,占全国粉磨站数量的比例仅有12.22%,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粉磨站生产所使用的熟料来源于外部购买。
图1:水泥粉磨站数量占全部水泥企业超六成
数据来源:中国水泥网,中国水泥研究院
熟料销售或迈入控销时代
笔者认为,当前熟料销售或逐步迈入控销时代,所谓熟料控销即控制熟料的价格、熟料的销量以及控制销售终端(销给谁),原因有二:
其一、错峰生产对熟料生产的阶段性压减 企业库存压力大减
2015年,两部委发布《关于在北方采暖区全面试行冬季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2016年错峰生产被34号文列入压减过剩产能的四举措之一,2017年错峰生产几近席卷全国成燎原之势,错峰生产已成为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错峰生产执行期熟料产量出现大幅下行,错峰之前的2014年,北方15省市一季度熟料产量达9743万吨,错峰之后尤其是2017年一季度熟料产量降至5143万吨,大幅下滑47%(剔除需求因素,错峰生产减产30%左右)。由于熟料的减量,到四月初,北方熟料库存水平也比往年低了1~2成左右。北方的错峰也大大减轻了南方市场的压力,再加之南方市场在春节期间、夏季高温、雨季等时期也参与到错峰生产中来,南方市场的熟料也出现了阶段性压减。
其二、大企业增加自用减少外销 高集中度提升熟料供应掌控力
根据笔者跟踪统计,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外销熟料的比例不高,一般占自身产量的5%~30%不等,比如中建材旗下的南方、中联相对较高超过25%,海螺水泥占20%左右,金隅冀东在18%左右,华润水泥较低仅7%。在经过错峰生产、限产之后,熟料的库存减少,大企业必然需要优先保障自用的熟料,进而减少了熟料的外销。今年,以这一表现最为突出的中联水泥为例,上半年生产了熟料2453万吨,同比增产8%,但外销熟料却减少了31.25%,外销比例也由2016年的30%降至24%,企业一方面减少外销增加自用从而增加自身的水泥产销率,另一方面是熟料囤货惜售(河南、山东熟料产量大增,水泥产量略有下滑,企业在非错峰时期有屯熟料行为)。目前,全国TOP10熟料产量企业生产的熟料比重占全国的61%,大企业对熟料的掌控力远远超过水泥。随着共识的逐步形成,那么外销的熟料比例无疑会更少,今年,不少地区的熟料价格与水泥价格发生了倒挂现象(即熟料价格高于水泥价格)就是最有效的例证,尤其华东地区的企业更为明显。此外,海螺水泥等大型水泥企业正在加紧增加自身体系内的粉磨站产能,这无疑又会减少外销的熟料量。
粉磨站何去何从:莫要继续裸泳
过去,水泥粉磨站生活在低集中度时代,曾享受着低成本(低熟料成本、低混合材成本、低环保成本)、高终端售价(高于综合水泥企业的售价、高弹性售价竞争优势)带来的高利润。进入熟料控销时代,水泥粉磨站的生存将变得前所未有的艰难,熟料外销量的控制锁住了粉磨站半个咽喉,熟料价格提升缩掉了粉磨企业的利润。笔者认为,目前,没有稳定熟料来源、没有市场优势、没有资源整合能力以及不懂合作共赢只知单打独斗的粉磨站无疑是在裸泳。那么,站在时代更迭的十字路口,粉磨站未来将何去何从?
笔者认为,一方面, 粉磨站需要深挖自身的竞争优势,做精做细自身的产品与客户服务,在淡季时以退为进,做好熟料采购管理(错峰生产也需错峰采购)。
另一方面,粉磨站也需要建立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与熟料企业、稳定的熟料贸易商(包括第三方在线平台)、客户以及供应链服务商建立多方位、更密切的长期合作关系,诸如股权合作、资本合作、直接业务合作等等,建立利益相关者管理机制,以市场的力量解决市场抛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