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市场的成长性史无前例,绝不能过于保守。”“此次新冠疫情将是化危为机、开启中国新的一轮持续回升向好的增长周期的一个重要起点。”而企业想要在未来市场中赢得先机,必须拥有足够大的能力和足够高的水平,企业家一定要有大的胸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才能把握住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机遇和获得长远的发展红利。
今天上午,由中国水泥网主办的“2020中国水泥产业峰会暨TOP100颁奖典礼”在杭州盛大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为我们做了《化危为机,奋力开启经济发展新篇章》的主题报告,但是,近半小时的报告令很多嘉宾都意犹未尽,当天上午,中国水泥网再次为与会者“加餐”,分享对当前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的深度理解!
在第二次分享中,张立群表示,中国拥有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具有巨大的潜能。因此,中国国内市场的成长性史无前例,绝不能过于保守。而此次新冠疫情将是中国化危为机、开启新的一轮持续回升向好的增长周期的一个重要起点。
以下是张立群讲话全文(现场速录整理):
大家上午好。
我的题目是:我们如何正确的认识中国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和长远发展前景。
实际上,2010年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需求不足和企业缺少订单。所以我们的困难突出表现在产能过剩、开工率比较低、产能利用率比较低。比如我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2015年后一直维持在76%左右的水平。而从世界的研究数据来看,合理的产能利用率应该在79%-83%这样一个区间。
我们国家在2003年到2007年之间,产能利用率平均水平是82.5%,所以产能过剩的问题恰恰表明需求不足对供给能力形成制约。而对于这个矛盾的解决,我们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去产能,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去产能的过程推动了我国工业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在优胜劣汰中,让更好的企业留下来,使产业组织结构取得明显优化。总体看取得了非常重要、非常积极的成果。
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生产能力利用不足,要素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充分就业方面,如何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让每一个人在实现自己能力的同时实现自己人生梦想,让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够干事能够挣钱的机会,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还是要在谋划经济发展方面做更大的努力。所以这就涉及到我们对中国国内市场需求潜力的一个分析和判断。
实际上我参加中国水泥网举办的行业峰会已经持续很多年。最近这些年,我感受到大家普遍的担心就是,我们生产能力进一步发挥的空间还有多大?现在是否已经触及到天花板?这个就涉及到对中国国内市场需求潜力的一个评估。
在我看来,中国拥有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具有巨大的潜能。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判断呢?首先我们看到中国的人口现在已经超过14亿,美国总人口是3亿多人,我们大概是它的三倍以上,而且去年我们的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人口规模以及人均的购买能力是决定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基本条件。
具体分析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可以以住行需求潜力为例。
关于住行需求,目前有一些误解。比如根据部分专家学者的分析,现在全国城镇户均有1.1套左右的住房,因此他们认为房地产市场已经达到了供求平衡的拐点,所以未来房子不需要大量建设。这将对水泥行业产生负面影响,这个判断对不对?我认为是不对的。
理由如下:
第一,这个判断的方法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住房和汽车有一个重要区别,那就是:住房产品是不动产,它在地理位置上是不可移动的,而汽车是可移动的。而被平均的物品前提是要能够移动。比如说北京的快递小哥住在五环以外,住房条件艰难,但是他在家乡小县城很可能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住房,但是住房不会因为人的移动而跟随移动到北京。
既然住房是不可移动的,如何能够把它在全国的范围内做平均?平均实际上是把一些县城、一些中小城市的住房平均给北京、上海等住房紧张的大城市。这样来看,平均法掩盖了很多的市场供求矛盾。据调查,北京全部的住房加上小产权房也就700多万套,但是北京的常住居民有2000多万人,而且在北京市发展但没有申领暂住证的有800多万人。
北京有将近3000万人的常住人口,按家庭户数计算,北京目前人口结构偏向年轻化,也就是说户均不到三人,因此家庭户数超过1000万户,1000多万户家庭,全部住房700多万套,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北京很多年轻人是合租,并不是每户有一套住房。还有100多万人住在半地下。另外如北京昌平北四村,村民6000多人,在那儿租房的年轻人9万多人。所以北京达不到户均1套住房。这也是北京房价上涨压力大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多房少,人多地少。
分析城镇住房需求满足情况和发展潜力,还必须讨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城市户籍居民的增长前景。
到去年为止,城镇化率是61.5%,超过了60%。但高收入国家平均城镇化率都在75%以上,美国是86%左右,日本是92%左右。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的城镇化仍然前景广阔,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居住性需求的增长潜力。城市人口还将持续增长,特别是户籍人口还将持续较快增长。其对城市住房具有迫切需求。因为常住人口主要是来城市挣钱的,对住房的需求不十分迫切。但一旦他转为户籍居民,他对住房的需求就会比较强烈。而这些人口未来增长潜力非常大。
如果到205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5%,超过目前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则我国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就能够显著缩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就可以基本解决。
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城镇户籍人口就必然持续较快增长,我预计大概要再增加5亿人以上。这些人的住房需求潜力巨大。因此,当城市人口仍然在持续增加的时候,按照现在的住房供给来计算住房供求平衡并判断出现拐点,是不合理的。这个分析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并没有达到供求平衡的拐点。更何况我们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包含了人民群众对美好居住需求的持续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更不能判断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长明显减缓,供求平衡出现了拐点。
现在很多老旧小区配套设施都比较差,今后居住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就需要推倒重来,需要一轮又一轮的改造。其实发达国家很多著名城市都是一轮又一轮的建设后才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可以传世。所以不要满足于过去我们盖了很多房子,住房体系的总体布局和建造标准,必须与现代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发展,与人口布局变化相结合动态调整升级。由此判断,当前城镇住房体系,总量不够,布局不合理,建筑标准和整体功能偏低。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因此,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还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价值规模最大的市场。家庭买食品是几十元几百元,买家电买手机大概几千元,买汽车几万几十万。然而买住房可能就是几百万,大城市甚至到上千万,每个家庭的住房支出都是一笔最大的支出,因此房地产市场的规模巨大。其巨大的需求潜力将带动最广泛的产业链。
房地产市场大概关联60多个不同的行业,包括重化工原材料、工程机械、室内装修、家具、家电等,所以打造美好的居住环境,是需要整个产业链全动员才能够实现的系统工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潜力是非常大的,远远没有到天花板。
此外新型城镇化是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在中小城市补短板,让整个交通体系、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在整个城市群向一体化同城化的方向发展。
比如大北京都市圈,就像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一样,将有效的拓展汽车的使用空间。如此以来,目前大城市的汽车牌照摇号就可以取消了。汽车市场需求潜力就会得到积极释放。
从长远看,未来中国人的日子要越过越好,这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不仅要达到美国的人均收入,还要超过他的人均收入,我们要过得比他更好。如果实现这一点,凭借十几亿的人口规模,未来中国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更是不可估量。
我们绝对不能够以一种静态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市场,也不能仅仅从国际比较展望中国市场需求潜力的前景,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包含的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去展望和评估中国市场的需求潜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使全体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将已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历史的证明其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这一点我认为我们绝对不能够有任何怀疑。
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为中国人民谋得极大的幸福。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就要有几个考虑。
首先,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比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现在交通部提出交通强国战略,就是要面向未来,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传承的、发达的、方便的、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包括各个城市之间实现直通,有多种交通方式组合,出行方便,物流成本低。要实现这个目标,交通运输领域还得有大动作、大工程。
在水运、水利两个方面也有很多重大历史工程。例如以色列在半干旱地区,采用滴灌、精细灌溉,解决水资源稀缺的难题。我国的大江大河等水利资源,应该整体科学调节,并且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旱涝保收。
当前很多大城市的地下设施建设普遍欠账很多,以至于一旦涉及埋管就要把道路挖开。我们是否也可以向国外学习,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体系?还有高水平的污水垃圾处理体系等等。在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方面,如果从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国家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求是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文章中说到,我国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包括生态环境方面都有存在短板。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国家还将进一步发展,直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过程中,我国面向现代化未来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设施等短板必须补到位,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可传承的财富。
现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年勒紧裤带搞建设的年代了,我们国家既有雄厚的物资技术基础,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也有较好的人力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供给保障。我们有能力建设可以经得起历史检验和能够传承后世的伟大工程。这些对于现代城市体系,产业体系,区域布局的加快形成具有重大基础性意义。我们应该把握有利条件,勇担历史责任,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生态环保体系方面,规划和建设一批跨世纪的、可以传世的大工程。就像毛主席当年讲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另外,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也包括高水平,布局合理的房屋体系建设。住房的布局应该与城市的布局结合起来,实现合理化。住房的建设水平向现代化长远的需求对标,提升建设水平,在这方面我们国家也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而要做好这些事情,房地产、建筑业还有很高的成长性。时不我待,我们应当为现代化的美好未来奠定一个高水平的基础。
那么,有人会担心,这样大的工程建设,钱从哪来了?那就要发行长期建设债——未来的事情要用未来的钱来做。
我认为,如果我们发30年期、50年期的长期建设债是不会有风险的。只要科学地规划好发展蓝图,据此选好项目,保证高质量、高标准、可以传世,其长远效益必然会保障债务的偿还能力。
这个过程也将有效扩大内需,带动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将支持居民收入更快的增长,消费需求也必将持续较快扩大。
正像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两会期间的讲话,中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快速推进的时期,投资需求潜力巨大。未来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我们国家也不会缺少消费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来看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国内市场的成长性史无前例,因此,绝不能过于保守。而企业想要在未来市场中赢得先机,必须拥有足够大的能力和足够高的水平——包括产品质量、技术创新能力等。我们企业家一定要有大的胸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才能把握住中国中长期发展的红利,把握住我们国家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态势为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
因此,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一定要坚定信心,今年中国对这次新冠疫情应对的很好,它将是化危为机、开启中国新的一轮持续回升向好的增长周期的一个重要起点。更长远展望,大家对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如此才能在谋长远、谋大局上把握和自己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