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8-28 09:01:27

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当前阶段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的战略决策。然而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却出现了片面和选择性落实的问题:对那些真正触及生产关系层面,刀刃向内改自己的改革要求视而不见;只热衷于那些刀刃向外干预市场和企业的措施,正在逐渐背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

  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当前阶段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的战略决策。然而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却出现了片面和选择性落实的问题:对那些真正触及生产关系层面,刀刃向内改自己的改革要求视而不见;只热衷于那些刀刃向外干预市场和企业的措施,正在逐渐背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以当前正在扩大化、运动化、执行偏差最严重的“去产能”为例:“去产能”的初心是去“僵尸企业”,“去产能”的本质是结构性的供给管理而非改革措施;“去产能”背后的思想和执行手段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思维;“去产能”层层加码乃至扩大化的结果是扭曲市场信号、造成不合理的利益再分配、转移改革视线并最终干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因此,有必要发起改革之辩,探讨究竟什么才是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

 一、“去产能”扩大化及其影响——扭曲市场的利益狂欢

  2016年以来,中国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焦炭指数从649点最高上涨至2330.0点,最高涨幅244%,焦煤指数从561点最高上涨至1650.5点,最高涨幅194%,螺纹钢指数从1820点最高上涨至4053点,最高涨幅123%,铁矿石指数从324.5最高涨至726.5点,最高涨幅124%。在总需求基本稳定的背景下,真正引发上述能源原材料涨价的,并不是什么新周期,而是“去产能”政策扩大化造成的供给收缩,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投机炒作。在不断强化的“去产能”供给收缩预期下,这些所谓“过剩”产能行业的产品,居然像几十年前供应短缺时代的产品一样成倍暴涨,不但严重扭曲了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影响经济的复苏,而且还无形中造成了三个财富再分配:第一个财富再分配,是下游制造业和上游能源原材料企业之间的财富再分配,例如,今年上半年,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4倍;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仅增长18.5%;第二个财富再分配,是中小民营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之间的财富再分配,例如,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5.8%,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仅增长14.8%;第三个财富再分配,是进口成本上升,造成国民财富向外流失。今年上半年,中国共退出煤炭产能1.11亿吨,同时进口煤炭1.31亿吨,同比增加2300万吨,国内去产能的同时,国外厂商扩产并加大向中国市场出口,如印尼、澳大利亚等产煤国、产矿国对华出口明显增加,出口价格大幅提高,也造成了中国国内财富的流失。对那些上述财富再分配中获益的企业而言,从天而降的“大馅饼”对于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也未必是好事,反而会削弱改革的动力,为下一轮问题埋下伏笔。而每一次去产能扩大化,都造成一轮大宗商品和相关资产的价格暴涨;每一轮暴涨和获利者的狂欢,在扭曲市场抬高制造业成本的同时,更是迅速滋生聚集了巨大的利益链条和相关领域的寻租机会——这些现象对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和伤害不容忽视。

  二、“去产能”扩大化的本质——刀刃向外、层层加码的供给管理措施

  “去产能”这样的供给侧管理政策如果不偏离其初衷,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例如,“僵尸企业”往往是依赖银行贷款,甚至是政府补贴生存,其生产的产品靠市场力量消化不掉,却还在不停消耗社会资源。2015年提出的“去产能”措施,最初是针对如何去过剩产能让这些“僵尸企业”退出市场,从而释放其占用的生产要素,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对提高经济活力是有好处的。但是,由于供给侧管理在全球经济学体系中都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也缺少非计划经济的实践经验,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供给侧管理”一不小心就容易与计划思维、行政手段相联系。不少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过度依赖行政手段 “去产能”,通过做计划、定指标、下文件等强迫命令的办法“去产能”,或者通过层层加码的各项非经济标准和手段推进“去产能”,造成了“去产能”扩大化。 例如某省为了表决心,提出要把钢铁煤炭去产能作为“标志性战役”,严格落实环保、能耗、水耗、质量、技术、安全等6类严于国家的地方标准来推进“去产能”。国家的标准是经过科学论证的,省级政府为了向上级表决心,制定了更严格的标准;地市级政府为了向省政府表决心,也提高标准;县级、镇级层层效仿,层层加码……如此“去产能”怎么会不扩大化?怎么会不搞成“运动”呢?难怪某些地方老百姓反映,大量完全合法合规、环保达标的工厂也被勒令停产,连养猪场都被关闭,养的鸡鸭也被抓了——如果让群众认为这就是“供给侧改革”,显然与“供给侧改革”的初衷越来越远。事实上,无论是什么侧、什么性的改革,只要不是针对经济体制自身的改革,不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不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并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都不是真正的改革。从经济政策本质上来说,“去产能”政策只不过是一种供给侧管理措施,属于结构调整或“计划调控”范畴。供给侧或需求侧的调控措施,对保障经济平稳运行虽然也有一定必要性,但无论供给侧还是需求侧的“调控”,都不属于“改革”范畴。如果把“去产能”,甚至扩大化的“去产能”这样的供给侧管理当作供给侧改革,而不触及经济体制和生产关系层面的问题,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市场扭曲和利益再分配,另一方面,也转移了改革的视线和方向。这不但给那些不想改革的人拖延改革的借口,还引起了各界对改革的疑虑,让市场和学界认为,所谓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就是政府伸手干预企业,或像某知名学者所说“我们是不是遇上了一个假的供给侧改革?”

  三、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中国经济“供给结构老化”的主要矛盾,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战略性选择,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呢?试想,十年、二十年以后回头看,后人一定会对今天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做出评价:届时评价的标准是去掉了多少煤炭、钢铁、水泥的产能,铁矿石、焦煤、焦炭的价格上涨了多少?还是通过放松行政性供给约束、解除要素供给抑制,在多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因此,中财办杨伟民先生近期也明确表示,更重要的是供给侧改革后面那两个字——改革。显然,改革是针对束缚生产力的经济体制展开的,要改政府自身管理经济的方式,只有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只有那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供给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举措,才是真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因此,在多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才是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为什么“去产能”扩大化等非改革举措,会成为某些部门和地方如此割舍不下的“改革”良方?的确有些人是真的不明白供给侧改革原理,也有些人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只喜欢用“去产能”这样的措施“刀刃向外”改别人,不想“刀刃向内”改自己。只有正确认识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理和出发点,明确了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标准,才不会把供给侧管理等调控手段当改革,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当前阶段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的战略决策。然而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却出现了片面和选择性落实的问题:对那些真正触及生产关系层面,刀刃向内改自己的改革要求视而不见;只热衷于那些刀刃向外干预市场和企业的措施,正在逐渐背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

2017-08-28 09:01:27

Recently, due to the persistent cost pressure in the south, the price of concrete has risen slightly with the raw materials, but the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is limited, and the overall quotation is still stable.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6, the national concrete price index closed at 112.47 points, up 0.31% annually and down 10.11% year-o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