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成功需要团队的协作,但是这个看似“老掉牙”的道理却有着永恒的意义。
中国建材行业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每年都有一本极其珍贵的厚厚的“年谱”,叫做《轩昂颂——全国建材行业优秀企业家风采录》。这本书是对每年行业优秀企业家和其所在企业的记录与弘扬。而这本书的出版者,就是建材行业优秀企业家活动的创始机构——中国建材行业企业管理协会。
协会的一位负责人曾感慨:“每年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内心都是感动的。这就像是一座桥梁,让编书之人和书中之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合为一股力量,这是一个行业协同合作的力量。”
翻看历年《轩昂颂》,建材行业优秀企业家的照片鳞次栉比地排列着,每个人脸上都挂着自信与温和的微笑,他们是这个行业的中坚力量,也正在中国建材企业管理协会搭建的平台上傲然起舞。
如今,在改革步入深水区,建材行业进入新常态,建材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攻坚战中,团结协作的理念又会迸发出怎样的力量,让我们共同翻开行业蓝图一探究竟。
什么是产业链?也许有很多定义和内涵。但是,从精神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说,产业链是所处行业每一个企业赖以发展的资源链,是企业与推动企业发展的各方力量协同合作的价值链。
在建材行业,这个“产业链”从来都是妙不可言的。80年代初期,各行业对建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于是,经过当时国家建材局的研究讨论,“大家办建材”成为改革开放之初推动建材行业大发展的第一口号响遍全国。砖瓦窑时代,十几万家砖瓦厂撑起了中国的建材行业。彼时,行业底子薄,企业管理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只知道搞生产,没有营销的概念,但建材行业正是在全行业齐心协力、协同合作中发展起来,更为行业此后的市场化发展,积攒了一批“敢闯敢拼”、“有思想敢作为”的企业家人才,这是行业发展积累的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时间飞跃30年,有人说当今的建材行业缺少了原来朴实的干劲,企业家只有竞争难有竞合,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也与企业的距离越来越远,越发生疏。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只能说,说此话的人真的太不了解建材行业。“协同合作”始终是这个行业的主旋律,有很多生动的案例可以佐证。
2003年,河北太行水泥公司3座运行的立波尔窑随着数声爆炸,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观看爆破的某企业高级工程师冷志新(化名)感慨万分。
“破旧出新是最艰难的创举,这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可以做到的。当年推动新型干法技术,废除立窑,单靠企业是无法推动的,因为企业在当时非常抵触,若不是当时从政府、科研院所等各方面鼎力配合、协同努力,从政策、技术指导、理论普及等各方面予以指导和帮助,新型干法技术是肯定推不下去的。”冷志新的感慨不无道理,淘汰有可能砸掉很多人饭碗的立波尔,企业一定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助、扶持和指导。
在2014年的风雪中,数百条生产线同时停止了转动,北方采暖区水泥错峰生产正式开始。时隔3年,水泥错峰生产已由自愿试行成为国家产业政策中的重要内容,并为水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实现行业扭亏为盈起到了关键作用。
水泥错峰生产的成功,得益于2014年3月5日,全国政协几十位委员联名提交的提案,得益于水泥企业的积极响应,更得益于工信部、环保部、行业协会、行业媒体等等共同努力的引导、协调、宣传与推动。
行业主管部门多次下基层调研;行业协会的智库们出谋划策;行业主流媒体坚持不懈地追踪报道,搭起舆论传播的广阔平台;水泥行业的企业家们更是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牺牲小我,履行社会责任。错峰生产的“朋友圈”正是在这样的齐心协力中不断扩大,曾经庞大的熟料山消失了,水泥价格稳定了,市场活跃了,协同合作的精神也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如今,促进行业发展的平台无处不在,而这些平台建立的根还是那个古老的永恒的理念——“团结与协作”。在这种理念之下,企业家精神引领下的建材行业也正在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