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大企业竞合关系逐步确立,加之错峰生产、环保限产对供给的削弱以及固投在需求端的持续发力,国内水泥行业迎来了一段“美好”时光。行业走出2015年的历史低谷,利润总额连年创下新高。
据中国水泥网报道,2015-2019年全国水泥行业利润分别为329.7亿元、518亿元、877亿元、1546亿元、1867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58%、55%、94.41%、76.28%、19.60%。
那么,水泥行业当前的市场态势是否能够一直维持下去呢?笔者看来,此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当前影响水泥行业的不稳定因素众多,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水泥将终有一战,这一战也有望奠定此后国内水泥行业基本格局。
原因一、水泥的周期特性直指需求萎缩
水泥是一种极具周期特性的大宗商品,受宏观经济走势影响明显,经济形势好,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大,水泥市场需求通常也会水涨船高。
从国外水泥行业发展规律来看,在经济起步初期,受固定资产投资带动,水泥需求通常会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但是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转型开启,水泥需求不可避免步入下行通道。
此理放在我国同样具有参考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基础建设大规模推进,水泥需求连年攀升。数据显示1979年全国水泥产量仅为0.74亿吨,但是到2014年全国水泥产量达到24.92亿吨,增长了30多倍。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步入转型期,固投比重下降,水泥市场也将步入下行周期。
原因二:生存是企业的第一需要
“黑暗森林法则”同样部分适合水泥行业。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生存是企业的第一需要,但水泥市场总量已经由以往的增长转变为停滞甚至略有下跌,且未来存在需求“腰斩”的可能。
与此同时,人力成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大概率继续上升,加之产能过剩问题严峻,未来水泥企业需要面临“生存”这一第一要务,资源(市场)的争夺也将演变成企业之间实力的角逐。
在利益共同点大于矛盾点时,大家可以相安无事,但是当利益共同点越来越少,竞争就难以避免。资本对利润的追逐是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企业对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亦是如此。
原因三、错峰生产、环保限产差异化对现有市场格局造成冲击
2015年以来的水泥价格回暖与错峰生产、环保限产有着重要的关系。特别是早期,错峰生产常态化之后,在时间、空间上不断扩大,且“一刀切”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市场供给受限,旺季水泥供不应求,水泥价格大幅度攀升。
近几年,政策层面开始避免错峰生产和环保限产的“一刀切”,对排放达标,环保成绩优异的水泥企业采取豁免停产的差异化政策。以河南为例,去年包括中联、天瑞在内的多家水泥企业由于环保成绩突出,不同程度获得重污染天气停产豁免权。
虽然当前部分省市行业协会出台的错峰计划依旧或多或少存在“一刀切”情况,但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方向已经明确,错峰生产和环保限产的差异化趋势不可避免。由此,较长时间以来环保问题导致的水泥供给不畅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同时也对当前水泥价格稳定的基础(供给端)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市场格局。
原因四、水泥生产线特性导致企业实力的天平发生变化
虽然自上个世纪70年代,新型干法水泥预分解窑技术发明以来水泥生产工艺整体并未出现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关联技术存在迭代更新的情况,且水泥生产线规模越来越大,成本越摊越低,通常情况下,新建水泥生产线较老旧生产线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特别是当下,由于智能化生产线的兴起,加之5000t/d以上大型水泥生产线建设技术愈发成熟,在同等管理水平前提下,新建水泥生产线的竞争优势会更加明显。以去年底投产的宜春红狮智能化生产线为例,采用国际先进新型干法工艺,数字技术与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台设备深度融合,生产线人数编制93人,能耗、环保排放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行一流水平,其成本控制力,市场竞争力在业内名列前茅。
总体而言,新建生产线会挤压原有市场空间,但更重要的是,新建生产线为原有的部分落后生产线提供了“鸟枪换大炮”的机会,成为现阶段部分水泥企业提高竞争力,增强市场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没有人(企业)愿意永远“听从别人的号令”,特别是在重合度较高的市场,随着“战力”的改变,企业需要谋求更强的市场主导权。就如一战前夕,快速崛起的德国,自身实力与世界霸权归属问题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一场争夺霸权的战争最终爆发。
原因五、区域市场不平衡增加市场不稳定性因素
水泥具有极强的区域特征,即便是当前全国面临产能严重过剩局面,具体到各市场区域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局部的价格竞争。例如年初,东北等地市场曾爆发价格战,其中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变着法争夺市场是重要原因。
近年来,大企业加快了兼并重组和市场布局步伐,市场重叠度增高,区域性的市场竞争不仅仅对当地市场造成冲击,同样会对大企业间竞合关系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故而,由于市场重合度提高,局部市场价格战可能波及相关市场。
另外,区域市场不平衡还会导致局部价格偏高,外来水泥流入问题则可能加深企业间矛盾,危及大企业间的互信。
水泥终有一战!未雨绸缪方为上策!
综上而言,国内水泥行业终有一战,而对于水泥企业而言,未雨绸缪极为必要。
1、 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利用当前利润高涨,企业资金雄厚的条件,对现有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企业竞争力;
2、关停部分竞争力较弱或不具备市场前景的生产线,置换为具备更强竞争力、市场布局更合理的水泥生产线;
3、限制竞争对手,提前做好布局。一方面,适当开启市场竞争,防止核心市场被竞争对手侵占;另一方面,利用区域市场话语权,适当控制水泥价格,限制相关市场参与者盈利能力,以免养虎为患;
4、延伸产业链,增加盈利渠道。水泥终究是半终产品,从拉豪等国际巨头发展轨迹来看,砂石骨料、混凝土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可以为水泥企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利润空间,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5、走向海外,开创一片新天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沿线基建热潮兴起,为国内水泥企业创造了条件。增加海外布局,也是水泥企业增强盈利能力的重压手段,不过海外发展不比国内,不可控因素较多,需要慎重。
中国有句古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水泥行业亦是如此。利益的角逐是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永动机,无论是“竞”是“合”,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当“合”带来的利大于“竞”,则“合”,相反则“竞”。
市场不会一成不变,企业需要生存和发展,内外因素的结合,最终结果:水泥终有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