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最大的水泥集团希望未来10年内非水泥业务占比能达到30%。
台湾水泥集团(下称“台泥”)2004年进入大陆水泥市场之时,正值市场高速发展期。但近几年在产能过剩和环保监管的双重挑战下,水泥市场的增长开始趋缓。
2015年,水泥需求呈现了24年来首次大幅负增长,全年水泥产量23.48亿吨,比2014年减少1.3亿吨水泥,全年需求同比增速下滑预计超过5%。2016年及今年1-5月稳住,没有继续下滑。
台泥资深副总黄健强认为,未来3-5年大陆市场可能维持高需求的水平,接下来有可能慢慢往下掉。增长不可持续,但鉴于大陆经济增长仍有相当大的潜力,加上“一带一路”等的带动,黄健强认为,大陆水泥市场仍会保持相当大的需求。
这对于优质或大型水泥厂来说基本是有利的,特别是今年水泥去产能的方法,从错峰生产这样的权宜之计转向用综合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工信部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水泥等行业为重点,通过完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促使一批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即落后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
发达国家的水泥业发展正是如此。水泥企业数量减少,行业集中度高,而行业的环保、能耗等标准越来越严,能存活下来的基本都是高标准的大型企业。
发展水泥业务同时兼顾环保,台泥花莲和平厂就是一个实例。这是一个水泥厂、发电厂、工业港“三合一”项目,投资约700亿新台币。项目于上世纪90年代规划,2000年起陆续开始运转,至今尚未完全收回投资。
为保护山体景观,采用成本更高的竖井开采石灰石,经管道运至水泥厂。水泥厂产生的石灰石供电厂用于脱硫,电厂的煤灰和石膏用作水泥原料,这些物料全都通过密闭式管道运输,减少柴油消耗、扬尘和噪音。两个工厂所需煤炭及水泥厂原料通过工业港送入,水泥成品也经由工业港外送,水运成本较陆运更加低廉。整个项目是水泥业难得的循环经济范例,出厂物仅有水泥、电和二氧化碳。
和平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巨额投资难以复制,但背后的循环经济思想当是未来水泥业发展的趋势。
资源化利用大量的各种废弃物,是水泥企业在循环经济体系中能够做到的。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高长明就曾撰文指出,粘土质和石灰质的废弃物,水泥工业可以利用其中的钙硅铝铁等元素用作生产熟料的替代原料,例如电石渣、赤泥、矿渣、炉渣、粉煤灰等。
而高温水泥窑则可用来协同处置废弃物。只要在水泥厂增设废弃物预处理设施即可,还不会影响熟料生产。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年产生的数百万吨飞灰和炉渣就可如此处理,能解决二恶英和重金属问题。比如金隅集团的北京昌平水泥厂,已获得焚烧20多种危废的许可证。
此外,水泥业的碳排放问题亦不可忽视。据业内人士介绍,每生产1吨水泥约排放400千克二氧化碳,水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在国家发改委设定的全国碳市场初期纳入的八大行业中,水泥就是其一。
在2015年巴黎气候峰会上,德国海德堡水泥集团就同其他16家水泥制造商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水泥生产的去碳化。据悉,这项努力将带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0%。
除了前述用替代原料来生产熟料,办法还包括利用最好的技术生产熟料,尽可能降低用电量,使用废物提取的燃料来替代煤炭等碳排放量高的矿物燃料等。
在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外,还可以研发碳捕捉(CCS)技术。不过大陆的CCS试验多集中于石油、电力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