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跳“圈子”看产业转型

2017-07-06 14:11:15

面对经济新常态,传统产业步入平台期,急需新的产业、业态激发活力,这在给新兴产业提供发展平台的同时,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转型的机会。面对机会有人尝试了,有人却裹足不前,原因很简单:转型的产业等于“外边的世界”,外边的世界很精彩,但却不是企业原本擅长的领域,这种思想驱使企业为自己画了一个圈子,圈子里有自己的运行方式,跳出去就可能有危险。但面对环保问题的倒逼,这些企业也不得不跳出“圈子”去看看。

  随着17857家问题企业的关停,起始于2017年4月7日,终于6月22日的前五轮环保督查告一段落。初步统计显示,京津冀及周边重点区域“2+26”城市重新梳理排查后的“散乱污”企业增至10余万家,其中济南、邯郸、邢台、聊城等城市较之前所报数量都有大幅度增加。

  涉及环保问题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传统产业,比如纺织、印刷、建材等,五轮环保督查过后,十万家企业将面临“下马之痛”,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面,更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处置这些“散乱污”企业?企业员工又如何安置?部分企业是地方经济的支柱,处置之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靠什么?这些问题曾是很多存在环保问题的企业持久运行的托词,但如今成了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经济新常态,传统产业步入平台期,急需新的产业、业态激发活力,这在给新兴产业提供发展平台的同时,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转型的机会。面对机会有人尝试了,有人却裹足不前,原因很简单:转型的产业等于“外边的世界”,外边的世界很精彩,但却不是企业原本擅长的领域,这种思想驱使企业为自己画了一个圈子,圈子里有自己的运行方式,跳出去就可能有危险。但面对环保问题的倒逼,这些企业也不得不跳出“圈子”去看看。

  圈外的世界既精彩又无奈

  跳出圈子真的需要勇气和动力,长久在一个领域打拼,难免心生依赖,要放弃固有的成绩或在原本的基础上做出改变,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而这样的勇气和动力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不是自己创造,而是取决于跳进了哪个“新圈子”。

  2013年,王华(化名)高价聘请了职业经理人,来打理自己创建并经营多年的水泥企业,而自己则投身到一个全新的领域中——木塑产业。

  经过几年打拼,王华终于成功获得与中科院合作的机会,创办了一个全新的企业,新产品也经过研发、测试逐步实现了产业化,几年光景这个新公司成为了拥有集成墙板、木地板、吊顶等几十个产品,并具有全屋整装能力的企业,面对市场可谓是整装待发。然而王华却让现实“撞了一下腰”,产品推向市场几乎寸步难行,且不说理念推广和市场接受度等问题,单一的成本问题就已经让王华败下阵来。过去多年来搞研发、搞产业化,所有的资金都是由原来的水泥厂提供的,一边是水泥产能过剩卖不上价,一边是只出不进的新型产业,以及坐山观虎斗的资本市场,想当初跳出“圈子”时的意气风发,结果却连连碰壁,如今也逐渐“再而衰、三而竭”。王华自己也坦言,当初真没料到,这个“前景美好”的产业,道路这么曲折。王华现在还在坚持着自己当初的决定,其实他选择的木塑产业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尽快从水泥行业里脱离出来,投身新型建材对他而言也是正确的决定,只是在思想上还是缺少了应变的能力,对新的产业缺乏适应,这也是产业转型过程中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有路途坎坷的,就有一路顺风的。前不久,在工信部大楼内举办的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成果展上,内蒙古兴辉节能集成房屋制造有限公司成了展会的最大赢家,该公司在两天时间里搭建的房屋,充分体现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和业内专家的称赞。而在几年前,这家公司也是传统建材产业的一员。

  内蒙古兴辉节能集成房屋制造有限公司是广东兴辉集团旗下子公司,成立之初以瓷砖为媒介打拼天下,而最近数年我国瓷砖产业的发展变化,充分说明了目前我国瓷砖产能过剩、产量过剩。兴辉集成房屋积极谋求转型,在多年积累的墙材产品技术的基础上,逐步迈向环保节能型产品,并延伸产业链,成为国内较为先进的集成房屋的生产商。兴辉的阶段性成功在于其明白自身的优势,在转型升级中做到了科学规划自身的发展。

  跳“圈子”考验企业家的智慧

  产业转型的根本在人,也就是企业家,产业转型也考验一个企业家的智慧。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在经济日报刊发署名文章中指出:产业转型升级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企业家的升级,即素质提升。在微观经济层面上,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是在众多企业家的带领下实现的。企业家以什么理念办企业,以什么方式获取利润,决定了产业发展的方向。企业家的时间眼界更决定了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景,如果更多的企业家都注重于获取短期利润,一心想“赚快钱”,那么产业就难有真正的核心技术积累,产业核心技术的形成无不是企业家创新“耐心”的产物,没有执着的“耐心”,就难以形成真正具有中国根基的产业。而这类企业也会沦为“散乱污”企业,成为环保督查的重点排查对象,或者因过剩产能而被清除“圈子”。

  产业转型关键看企业家,这话说的一点不错。国家发改委产业所总结的“调整产业政策、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抓手、创新驱动、发挥产业园区主阵地作用、提升质量品牌”等加快构建产业转型升级的五大支柱也是以人为本,为企业的转型服务的。在政府出台的政策、扶持项目中,企业家要敏锐的发现机遇,整合资源,串联产业链,这其中就涉及企业家思维的转型。

  企业家的思维决定了企业转型方向。聚烽互联董事长谷凤芝在“2016中国互联网+转型年度盛典”上演讲中表示,企业家的思维存在“老板、企业家、产业家”三个等级。

  传统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老板的思维,老板的思维会关注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益,比如说关注企业的管理,关注企业销售的状况,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在新的时代老板的思维会逐步升级,演变为当代企业家的思维,在这一阶段,企业家除了关注企业内部以外,还要关注外部:行业的发展状况、行业的“天花板”、行业的趋势、跨界的可能性、以及何种商业模式最适合当前的需要。而在升级,企业家则可能变成产业家,而产业家关注的则是风口。国家的风口,有我们行业的风口,有我们政策的风口,各种风口都要去关注。其次要关注产融,现在企业都是产融结合,尤其是产业互联网平台最后一定会跟供应链、金融有关系。供应链的金融平台如何跟的实体结合,这都是企业家思维转型的必修课。

  转型要明确利弊得失

  除了企业家,还要看转型的产业,是否适合传统企业跳“圈子”。在五轮环保督查中,不仅环保问题企业原形毕露,也为环保型产业敲响警钟。

  五轮环保督查被称为“我国环保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行动”,也是最严环保督查。督查过程中谁是真环保,谁是假环保,一目了然,不仅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叫停环保问题企业,更在无形中树立了环保典范企业。

  环保督查也让各产业明确自身的优缺点。以绿色建材产业为例,环保督查是绿色建材企业“趋利避害、去伪存真”的过程。

  从概念上来说,绿色建材产业是指全生命期内减少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大力发展普及绿色建材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新常态下,行业发展步入平台期,需要新的产业强势带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行业转型,而绿色建材发展已经先行一步,20年来的发展走了很多弯路,但也积累了很多经验;目前绿色建材产业日趋成熟。近年来,关于绿色建材的产业政策密集出台,而地方政府更是将绿色建材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比如宿迁已经成为国内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的中间力量,每年在此举办绿色建材产业合作论坛也成为行业的经典案被推广开来。

  优势之外也有劣势。绿色建材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国家的大力扶持,让绿色建材如同一块“磁石”,不仅吸引来了“真金白银”,也有“破铜烂铁”。比如投机商打着“绿色”牌子,“拿着技术等买主”、“跑马圈地等收购”,不是以发展产业为目的,而是单纯逐利,这些现象将刚刚树立起来的绿色建材理念打了一记耳光,严重影响绿色建材产业的发展,而老百姓也会认为绿色建材是哗众取宠玩概念,没有真材实料。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则是绿色建材产品标准缺失,产业化、市场化的资金缺口等瓶颈有待解决。

  众所周知,绿色建材骨子里的创新性,几乎每天都会有一种绿色环保材料的技术或产品出现在大家的视野,这些技术或产品大部分只有企业标准没有行业标准,从而难于产业化;也总有一些产品昙花一现,这部分技术和产品缺的则是资金的扶持,如今资本太肥,实业太瘦,这样的趋势令人担忧,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借力金融,那么产业转型只能靠吃老本维持。

  从绿色建材的角度去看产业转型是有重要意义的,绿色建材经过20年的发展,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主体已经趋于成熟,这里以绿色建材为例,是为了提醒下定决心转型的企业们,要看清所转型的产业,明白利弊得失。

All can be viewed after purchase
Correlation

面对经济新常态,传统产业步入平台期,急需新的产业、业态激发活力,这在给新兴产业提供发展平台的同时,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转型的机会。面对机会有人尝试了,有人却裹足不前,原因很简单:转型的产业等于“外边的世界”,外边的世界很精彩,但却不是企业原本擅长的领域,这种思想驱使企业为自己画了一个圈子,圈子里有自己的运行方式,跳出去就可能有危险。但面对环保问题的倒逼,这些企业也不得不跳出“圈子”去看看。

2017-07-06 14:11:15

Municip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partments timely publicize and interpr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efficient and ineffective pollution control facilities and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s for enterprises within their jurisdiction, and organize enterprises to complete self-examination by the end of October 2024.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self-examination, enterprises should formulate rectification measures and actively promote rectification.